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47874200000006

第6章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设想

(一)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及政策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工作重点应由农村转向城市,要学会管理城市并建设城市,城市工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初,摆在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任务是,中国什么时候搞社会主义,如何搞社会主义。围绕着这个大课题,毛泽东把解放生产力的思想运用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制定了一条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在这条总路线指引下,我国社会制度经历和实现了比民主革命时期更深刻、更广泛的变革,它使我国彻底消灭了剥削制度,改造了小生产,初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还为我国科学文化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在1955年的全国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接着刘少奇在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这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又说:“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958年1月,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进一步指出:从今年起,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注意。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被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基本任务。

(二)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说:“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们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对于苏联经验,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所有这些论述,反映了毛泽东力图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地概括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这一科学概念。民主革命时期,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照抄苏联的办法”到提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1.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积极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鉴于苏联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他把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上升到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再一次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以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旧中国留下的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工业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把新建项目主要放在内地,这在当时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对沿海工业限制过多,不仅会对沿海,而且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因此,1956年,毛泽东在听取中央各部门的汇报时指出:沿海地区占我国工业的70%,要充分合理利用,不能限制发展。还批评说,有的同志,好像战争就要打来的样子,准备着架子在等待战争,因此,要限制沿海,这样不妥。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70%在沿海,不积极利用,还靠什么来提高生产?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与此相联系,还涉及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怎么办呢?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周恩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也对这个问题作了透彻的阐述,指出:国际局势缓和下来,既然设想可能有一个和平时期,国防工业步子可以放慢,有些生产规模可以缩小。重点加强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把底子打好;另一方面把原子弹、导弹、遥控装置、远程飞机搞起来,其他的可以少搞。把器材资金统统集中到国防工业,别的生产少了,人民的生活也不能改善,各方面紧张,而武器制造出来,仗又不打,炮不能吃,枪也不能吃,子弹生产多了还不利。

3.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周恩来在八大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综合平衡,这是党对“一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总结。党的八大以后陈云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1956年11月,他在关于商业工作的讲话中,提出要“注意国家建设规模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平衡问题”,在1957年1月的省委书记和市委书记会议上,陈云进一步提出: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保持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物资供应三大平衡。他说:“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是平衡的,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

(三)初步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上,允许一定的个体经济的存在,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党的八大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在所有制结构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同时允许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作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陈云在党的八大的发言中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的,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它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陈云的这个思想受到大会的重视,为大会的决议所采纳。

党的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显著增加,同时出现了少数自发经营的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所谓“地下工厂”、“地下商店”)。1956年12月,毛泽东在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中央统战部负责人的谈话中表示了这样的意见:地下工厂,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夫妻店,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的,20年100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他把这称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这些意见得到党中央其他同志的赞同。刘少奇随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讲到: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周恩来也在国务院会议上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

2.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要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和工厂的独立性,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专门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认为苏联在这方面的教训不少,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地方一点机动权也没有;而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有较多的自主权,它们的一些发展经验值得我们研究。他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关于工厂的独立性问题,毛泽东说:企业应该有怎样一个独立性呢?我随便这么讲,不是很正确的语言,叫作要有点“独立王国”,就是要有半独立性或者有几分之几的独立性,公开的、合法的“半独立王国”。在分配方面,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提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

3.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1958年,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废除商品生产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他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中国商品生产要大大发展,商品流通要扩大,并且利用价值法则的形式,作为经济核算工具。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不要怕,我看要大发展;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毛泽东还提出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论点,要求教育干部,使他们懂得价值规律,等价交换是个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