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药师佛的经典在中国译出来后,药师信仰遂在中国展开,日趋兴盛。人们信奉药师佛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佛的信仰都很盛。同时,又因为早期中韩、中日佛教文化交往密切,药师信仰也在韩日二国逐渐蓬勃起来。在许多大寺院的大雄宝殿中,药师佛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常被供在一起,合称为“横三世佛”。释迦佛左边的即代表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除大雄宝殿供奉外,还常专为药师佛单设“药正殿”。药师佛的典型造像为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但常常只是取其姿态,而不塑出钵与药丸。与药师佛同住在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日、月光遍照二菩萨,与药师佛合称“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二位菩萨象征着从东方升起的太阳和月亮,喻示着光明普照、众生得以解脱的希望。
药师信仰同早期药王菩萨信仰发展有关,但药师佛救济世间疾苦的观念,在早期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中就已存在,巴利文经典中就多次提及释迦佛为大医王,以法药为大众治病。一切佛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即是说十方三世诸佛就是一位佛。南怀瑾先生认为,要真正了解《药师经》,就必须先从《法华经》的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本事品入手,此外还需配合第五品药草喻品、第七品化城喻品、第十品法师品深入了解,将这四品参透。如果不了解这四品的真义,就永远不会懂得《药师经》的修持。
药师法门着重于现世的福德成就,对现实人生的生活幸福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在这样一个五浊恶世,人们因为福报少了,多生病,且生一些怪病,而药物也因人心的不正而多是假药,而没有太大效用。而药师佛则有大利益,他的十二大愿不仅是利益众生的,同时也是告诫众生要以此为榜样而修学,在现世成就慈悲济世的善行,成就解救众生疾苦的慈善事业。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药师佛爱人如己,自己有了圆满的智慧和福德,也愿众生都与自己一样幸福自在。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药师佛慎终追求,不忘先人。他身相圆满,而且能度幽冥众生,与地藏菩萨相近,因此东方的药师佛不仅能延生,也能为亡者提供帮助。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药师佛发愿多多为社会创造财富利益众生,从而使这个社会变成更为幸福美好。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药师佛教化众生,使众生不再愚昧,从而利益社会和大众。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药师佛利乐众生,使未能守好五戒的众生而将受苦的人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帮助他们守好自己应守的规范,从而获得幸福。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药师佛帮助众生脱离病苦,赠药与人,协助做义诊,看护病人,帮助病人,使人无诸疾苦。而日光菩萨则是如同光明一样照亮众生的心,让人脱离邪见和愚痴的种种过失。而月光菩萨则如月光一样给人清凉,给在烦恼和病苦中的众生带去一份凉爽。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药师佛帮助贫苦无依,疾病缠身的穷苦人,使他们得到安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药师佛发愿关心弱势群体,关心妇女,使她们能得到心志的坚强,而得和男子一样的自在和平等。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药师佛发愿帮助无知,持邪见的人,出离魔网而安立在菩提正道上,即多宣扬佛法,阐明佛理,得乐众生。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药师佛发愿帮助和关怀牢狱中的众生。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第十一大愿和十二大愿即是发愿多做慈善事业,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人的愿力不可思议。菩萨的愿力更不可思议。由此十二大愿,药师佛又被称为十二愿王。药师佛的大愿多与社会的慈善事业相关,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社会要变成更美好,就需要人们认识到社会的福利来源于人们的相互奉献,来源于人们以善心来做慈善事业。这个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最根本的追求,如果人的现生不幸福,却希望寄托来生,则有点不现实,因为活着不幸福,又怎么能在死后幸福呢?因而圣人神道设教,无非是让人在现世得到安乐,活得幸福,离苦得乐。因而人间的幸福是每个人都应关心的事,是自己应努力实现的事,这也是自利利他的一个途径。而且人也只有在关爱他人的幸福中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在从事慈善的工作中得到心灵的安乐,这也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所在,是佛教的菩提心思想。在这种奉献中人能得到幸福,也能在奉献中得到人生的智慧,实现生命的圆满。
饶益一切有情戒
天下一切众生没有不自私的,所以永远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只求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利己,才是真正的菩萨,做到“饶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
——《药师经的经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