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点亮心灵的灯
47917100000011

第11章 李天岑“人”字系列……(2)

周大新指出,李天岑是个有心人,他对所经历过的人、事、物时时处处留心留意,他时刻感到生活的激流和创作的冲动,像一只小兔子在他心里踢腾,搅得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有打开心灵的门扇让它们跃然纸上,他方能安生。这说明,李天岑是个真作家。李佩甫说,李天岑作品的根扎在豫西的伏牛山里,有很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他是一个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的作家,他是要用文学的灯,去照亮和温暖人们的心灵。我们的世界,需要这样的温暖人心的文学作品。

(《河南日报》2013年1月8日第7版)

李天岑“人”字系列小说在京举行研讨会

1月7日,著名作家、南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天岑“人”字系列小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被誉为“文章太守”的河南作家李天岑,近几年来完成了“人”字系列《人精》、《人道》、《人伦》三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创作。与会专家、评论家们认同李天岑的作品意在唤醒人们懂得从生活中发现光明温暖的一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生活阴暗面的纠结上。“人”字系列小说,可以归为“新世情小说”一类,其特点是以世情描摹世俗人情、以人性引领世道人心。

(新华社每日电讯2013年1月11日第16版)

“官员作家”李天岑:用文字劝诫以良知救赎郑曼玲他随身带着两个包:一个是公文包,一个是“写作包”,灵感一来便顺手记下;他有着双重身份,工作时是河南省南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闲暇时便化身成为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读李天岑的长篇小说《人精》、《人道》、《人伦》系列三部曲,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身兼地方要员的“业余作家”之笔。他说,写作是一种劝善的行为,中国的文学向来有警世、喻世和醒世的传统,我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劝诫众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安放“人心”。

李天岑的确长得“很中原”。脸色黝黑,浓眉大眼,额头上深深浅浅的纹路,蔓延着岁月的弧线。初次见面,感觉他看起来既不太像一名官员,也不太像一位作家,但绝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朴茂敦厚的中原人。

他的笑容很温暖,一如他的文字,能润泽人的心灵。很多人都会好奇,一位身居要职的地方官员,何以会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李天岑说:“我女儿对我的人生有一个总结:前半生因文得官,后半生因官得文。我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灯盏

这位土生土长的中原汉子,虽出身农家,却自小便埋下了喜爱舞文弄墨的艺术因子。初中时偶然接触到《红旗谱》、《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小说,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是他第一次接受缪斯女神的洗礼,一下子就被文学的力量所深深感染,“那时候觉得写小说太了不起了,就梦想着当作家”。

此后,李天岑下过工厂当过工人,也担任过基层团委书记,机缘巧合之下,日渐走上了从政之路,看似距离文学越来越远。不过,在他心里,却从未关上过这扇窗户。工作之余,他写新闻、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用自己的笔,写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很多作家正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挨批斗蹲牛棚。有次李天岑到表哥家借本文学创作工具书,表哥斩钉截铁的拒绝让他愠怒多时。事后他才知道,在那样的“气候”下,跨入文学大门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表哥的劝阻是出于保护和好意。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相反,越是在精神荒芜的年代,那种油然而生的热爱愈加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如果说当年,文学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引领着这个刚刚走出浩劫的民族前行,热血青年们对它萌发崇拜和痴迷是顺理成章的,那么,在充斥着利益主义的当下,很多人都认定“文学已死”,一位历尽沧桑之政界人士,还能持续保有一份纯真的文学情怀,难免会让人不解。对于这些疑虑,李天岑回答得很哲学:“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一只灯盏,摇曳多姿又五彩缤纷,谁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她的滋养。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永远存在。不但不会死,而且会越来越繁荣,只是手段和方式会有所不同。”

至于如何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之外,还能写出数百万字的作品,李天岑拿出了他的“写作包”,那是一个沉甸甸的普通布包,里面装着纸、笔、厚厚的剪报、剪刀、胶水和一些冷僻的书籍资料。他说,自己灵感一来偶有所得就当即记下,饭局之前、会议间隙、出差途中,都是用来构思故事的大好时间。

“最重要是你心里有没有特别想写的东西,就像一只母鸡,如果有蛋要嬎,总会找时间、找地方去嬎的。”很多时候,他的小说不是冥思苦想生造出来的,而是到了充斥胸臆、不吐不快的地步,“那么多人物、故事活跃在我心里,就像兔子一样在我心里踢腾,撞得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人精》中‘赖四’这个人物,就足足折腾了我六七年,只有把他写出来才得安生。”

良知作家的救赎意识

近些年,在略显黯淡的中国文坛中,一系列以描述官场生态的作品异军突起,赢得市场青睐。这些所谓“官场小说”色调灰暗,故事当中拥有正义感和血性的人们,总会在官场渐渐被磨去棱角,适者生存的无奈和潜规则力量的所向披靡,最终会令正义竖起降旗。

而李天岑是个“异类”。他的作品虽然也触及欺诈、倾轧、阴谋,但还是保留了温暖的一面。是出于良善愿望,还是为了规避丑陋?李天岑回答得很坦然,“生活原本如此。‘官场’并非像有的小说写的那样血淋淋的你争我夺、刀光剑影,我就是希望匡正一些官场小说走极端的偏向。”他说,没有光明就没有希望,把没有希望的作品塞给读者,就等于罩住读者的眼睛,很容易让大家一叶障目,陷在人生灰暗的泥潭中。

自2006年至今,李天岑先后出版了《人精》、《人道》、《人伦》三部长篇小说,有人称之为“人”字劝诫三部曲,尤其是《人伦》中彰显“时和世泰”的大和谐思想和时代的大脉络、大趋势同步,深有中国先贤的古风遗韵和人生哲思。著名作家刘震云曾评价道,《人伦》也可以换个书名,叫《醒世书》。

李天岑并不讳言自己的写作带有“劝诫”的意图。“这不是我的发明,《汉书》中就有记载‘归乎显善昭恶,劝诫后人’,晋人也有‘明成败以善劝诫’的说法。文学作品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国家社稷、黎民苍生服务的。”他进一步阐释道,“如何像魔瓶一样把人类的‘恶’终生装起来,而让善和爱铺满人间,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样,永远让美好压住邪恶,这是作家的责任,也是有良知作家的救赎意识和人文情怀。”劝诫的文学理念当今的“醒世恒言”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要达至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吏治目标,从制度上管人自然必不可少,从文化上熏陶也未尝不是一条途径。可以说,李天岑的文字,就带有这样的“劝诫”功能。

从长篇小说《人精》、《人道》、《人伦》,“文章太守”李天岑形成了小说“人”字劝诫三部曲,也一层一层地建构了他对人性认识的文学版图。

《人精》塑造了一个极有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赖四,聪明、油皮、能说会道、敢想敢冲。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暴发户”,“赖四们”面临着金钱、爱情、权力、责任的艰难抉择,经历了内心的彷徨和挣扎,最后作者借赖四之口,以一首《醒世歌》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成了全书的精髓。

《人道》写的是官场边沿人物,塑造了温润如玉、谦和有礼的杨晓静,和不择手段、醉心做官的马里红。作者将人性的考察平台置于他所熟悉的官场“社情”中,在医疗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来透视两人在官场生涯的不同表现,堪称官场现形记的一个缩影。

《人伦》继续承延着现实主义直抵人心的委婉品格,故事以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爱恨衍生,通过描写几个人物在一系列事件下的状态,来展示城市、农村、官员、百姓的世态众生相,站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揭示“忍事不生事平安无事,敬人不欺人非是怕人”的理念,似一曲和谐琴弦来超度人性。

读李天岑的书,总感觉故事就在身边,仿佛经历一场场人生浮世绘。他的笔墨温和平润,在一种大开大合的叙事结构中,将人物置于生活激流中冲洗跌宕,没有虚情假意,没有装腔作势,有的只是直抵人心的力量。

(《大公报》2012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