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打开心理学之门
47927500000010

第10章 心理学的应用研究(1)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心理学基础领域,也是每个学习心理学的同学无论今后的研究方向如何,都需要首先学习的领域。当然,还有一些心理学家涉足的领域,比如意识、语言、智力等等,我们无法面面俱到,每一领域的内容和研究实际上也都十分丰富,不管是哪个领域,都值得对其感兴趣的同学进一步了解。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领域之外,心理学很大的功能,就是要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及理论来解决我们实际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问题,这里我们放在应用领域来介绍。

前面所阐述的心理学领域,主要是以成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具有成人的行为模式。我们是如何从婴儿发展成现在甚至以后的我们的,这是发展心理学关注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人格又是怎么一回事?作为社会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又会有怎样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都研究什么?今后,我们大半生的时间都将在工作,工业组织心理学则会研究如何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有效管理组织,等等。

要明确的是,这些应用领域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将它们分开来命名并不能说明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或者交叉,比如发展心理学也要研究社会心理和人格,工业组织心理学也与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有交叉等等,教育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学习与记忆、思维和认知,同时还融合了发展心理学、动机与情绪、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除了这些,心理学还有很多应用领域,等待我们一起去探索。

一、发展心理学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幼年的习惯或者经历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感觉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是横向研究的话,那么发展心理学则倾向于纵向关注从生命的开始到人生结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各种变化发生的机制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生命的各个时期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发展到一定年龄就应该具备与该年龄相符的行为特征,也叫发展任务。以此为依据,我们暂且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七个阶段:

各时期名称\时间段\发展任务

产前期或胎儿期\受精—出生\生理发展

婴幼儿期\出生—3岁\身体成长、动作发展;亲子关系;语言发展、初步认知能力

儿童早期\3—6岁\粗大、精细动作;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社会化发展:自我意识

儿童后期\6—12岁\力量和运动技能;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记忆、书面语言;社会化发展:同伴关系、自我、自尊

青年期\12—20岁\身体迅速改变、性成熟;认知发展:抽象思维;社会化发展:人格独立、建立两性关系

成年期\20—40岁\职业与家庭;认知发展:认知能力到达巅峰,而后下降;社会化发展:社会职业、父母角色

中年期\40—65岁\活力下降、生理功能部分衰退;认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下降;性格有一定改变

老年期\65岁以上\生理机能衰退;认知发展:反应变慢,记忆力、智力衰退;找出生命意义、面对死亡

从上表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三部分内容:生理,认知和社会化发展,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认知和社会化发展。

认知发展

谈到认知的发展,不得不提20世纪最有影响和贡献最大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他从1929年开始,致力于研究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和思维方式如何变化。他认为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认知结构,并把它称作“图示”,我们的所有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也就是取得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则分为同化和顺应,前者是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图示里,比如婴儿从吮吸母乳到学会吮吸奶嘴,就是一种同化现象;后者是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环境,比如婴儿需要调整自己的吮吸方式来适应奶瓶的奶嘴。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年龄\特征\表现

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了解世界,发展“客体永存性”等重要的认知概念\4—6个月前,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婴儿不再追寻;2岁时,物体消失,婴儿会惊讶并去寻找

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发展,熟练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和进行简单思考,思维具有片面性,认为别人的思想应该与自己一致\“守恒”实验:两杯同样多的液体,当着儿童的面将一杯倒入细长杯子,儿童倾向于回答细长杯子的液体多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进步,还需借助具体的东西,不能想象

形式运算阶段\11岁后\抽象思维完善和发展\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可以运用高级演绎推理

当时,皮亚杰的这一系列理论得到了全世界很多学者的认可。对于上表的一些观点,也许你并不完全认同,当代心理学研究人员也提出了更为灵活的研究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方法,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能力的结论变得更加精致和完善。

而成人期认知的发展,心理学家主要考察成人的智力和记忆。如果把智力分为言语能力、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晶体智力)和快速学习能力(流体智力),那么快速学习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表现出更大程度的下降。某些形式的记忆损伤也是随着我们身体的一些生理机制衰退发生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老年痴呆症,也叫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经历记忆的逐渐丧失、人格退化、大脑萎缩之苦。

社会心理发展

心理学家把我们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叫作社会化或者社会性发展,对社会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依恋、道德发展和人格发展等方面。

我们人和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互有亲密感、互相给与支持和温暖的关系,也叫依恋。当然,依恋最早始于婴儿和看护者之间,尤其是母亲。早期依恋理论认为由于母亲给婴儿食物不断强化,让婴儿学会了“母亲能够满足自己”,进而形成了对母亲的依恋。然而心理学家哈罗不这么认为,他用一种叫罗猴的猴子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实验。

首先,将刚刚出生的小猴与母亲分开,代之以铁丝做的圆筒和外面裹了布的圆筒作为猴子的模拟母亲。一只小猴用装在铁丝圆筒上的奶瓶喂养,另一只用装在布裹圆筒上的奶瓶喂养,但是两只小猴和布裹的“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与从哪里得到乳汁没有关系,由铁丝圆筒“母亲”喂养的小猴只是在喂奶的时候才来到“母亲”身边,吃完后又会返回布裹的“母亲”那里。当两只小猴受到新刺激感到害怕时,也都躲到布裹的“母亲”那里了。因此,哈罗主张母婴肌肤的接触和孩子所感受到的安详。现代社会双职工家庭夫妇都要外出工作,千万不要认为只要给孩子吃的就行了,也要能确保跟孩子亲近和肌肤接触的时间。

后来,心理学家安渥斯及其同事对1岁大的婴儿进行了研究,得出亲子依恋的三种类型,是否形成安全依恋,也会影响到以后是否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依恋类型\表现\影响

安全依恋型\母亲离开时焦虑、回来时高兴;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较合作,对陌生人友善\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

逃避型\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回来时不太高兴并逃避母亲;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对陌生人不在意,经常愤怒\容易出现情绪和社会性问题

矛盾型\母亲离开前就开始焦虑,不能尽兴玩耍,母亲离开后更加不安,而母亲回来后又想亲近母亲,又以尖叫和拳打脚踢来拒绝母亲。对陌生人不友好、很难安抚、对环境探索少

道德发展则是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习得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通过说故事的方法研究了4—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比如A偷拿壁橱中的糖果打破了1个杯子;B因为帮助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3个杯子。年幼的儿童多认为B的过失更大,因为打破的杯子多。他认为5—8岁儿童属于道德他律时期,判断标准僵化,多考虑结果很少考虑动机,还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而8—12岁属于道德自律时期,判断开始多样化,能设想他人立场,以行为动机来做道德判断。

而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通过两难故事的研究,提出了道德推理阶段理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汉斯偷药”,汉斯的太太身患癌症濒临死亡,医生说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这种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卖,汉斯发现药价是2000元,是成本的10倍,他东拼西凑也只筹到1000元,于是他恳求店主把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以后再还欠款,但店主说卖药就是为了赚钱一口回绝了他。走投无路的汉斯只有夜里潜入药店把药偷走,你觉得汉斯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柯尔伯格通过研究认为道德推理有三个层次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又有两个阶段。比如4—10岁处于习俗前道德,儿童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其中又包括避免处罚和相对功利两个阶段;10—13岁处于习俗道德阶段,儿童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者维持秩序,其中包括寻求认可和顺从权威的阶段;13岁以后处于后习俗道德,道德观内化,可以意识到原则间的冲突并从中进行选择,包括了法制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道德发展轨迹,是否如此呢?你达到了其中哪个阶段呢?事实上,柯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阶段,有些人可能直到成人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和顺从权威的阶段。

成年以后,你的父母进入了空巢期,而你则开始适应工作、婚姻、为人父母的生活,尤其是步入老年,我们的生理开始了衰退性的变化,心理上也要面对新的适应问题,健康问题、终身学习、社会人际关系和面对死亡等等也有心理学家在关注和研究着。有关人格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会在人格心理学部分提及。总之,发展心理学的触角遍及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对儿童的成长教育还是成年人的发展,它都有功不可没的作用。

二、人格心理学

我们常被小说、历史故事或者电影电视剧里刻画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吸引,从曹操、张飞,贾宝玉、林黛玉,到最近大热的甄嬛,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些都是人格差异的表现。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性格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人格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个性,简单来说,就是你思维、情感、行为的典型模式。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有哪些类型?顺便说明一下,人格和性格这两个词,在平时使用中我们可以认为意思是基本相同的。当表达中包含“智慧和情感”这种更广泛的个体差异时,我们常用人格这个词。那么,让我们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说。

人格的发展

我们在介绍心理学流派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弗洛伊德著名的“三我”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有关人格发展的理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人格发展的主要理论之一。他认为生命的前几年是人格发展的决定时期,将人的发展分为五个性心理时期,每个时期都集中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果一个阶段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过度沉溺其中,发展就会停滞在这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经验将决定我们在成年后的人格特征。让我们来看看他觉得是哪五个时期对我们影响这么大:

阶段\关注点

口唇期(0—18个月)\快感来源于口腔,比如吮吸、吞咽、咀嚼

肛门期(18个月—3岁)\由排泄而得到满足,此时训练大小便,对儿童非常关键

性器官期(3—6岁)\通过性器官满足原始欲望,开始认识到性别的不同。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潜伏期(6—12岁)\原始欲望处于潜伏阶段,兴趣转移到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中,两性儿童关系比较疏远

两性期(12岁—成年)\性器官成熟,满足来自两性关系的建立\]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影响很大,虽然他的理论不无道理,但是同属心理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了原始驱力、性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于是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每个阶段对人格的影响:

年龄阶段\关键

出生到18个月\基本的信任VS不信任:婴儿与看护者间的依恋与信任关系

18个月—3岁\自主VS羞愧、怀疑:习得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控制,并知道对自己的选择羞愧和怀疑

3—6岁\自动自发VS退缩内疚:尝试完成新事情、激发新想法,并不被困难击倒

6—12岁\勤奋VS自卑:必须克服自卑情绪,学习文化技能

12—19岁\自我同一VS角色混淆:开始确定自我意识,学习社会角色规范

19—25岁\亲密VS孤立:寻求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明确事业方向

25—50岁\亲代性VS停滞: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活动造福下一代

50岁后\自我统合VS绝望:回顾一生,若愉快地接受自己,便可面对和接受死亡,否则将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