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打开心理学之门
47927500000011

第11章 心理学的应用研究(2)

我们可以看出,每个阶段都有一对重要的人格危机,埃里克森认为成功地解决这些危机,也就是要在正面和负面间保持相对平衡,比如在信任和不信任间,学会对大多数人信任是好的,但也要明白“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才是建立现实的信任。如果冲突得到较好的解决,我们就会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将妨碍我们健康发展。

人格理论

人格的结构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领域,关于人格的理论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人格的结构,最有代表性的要数特质论和类型论。

特质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特质论者认为人格由一些决定我们行为的基本特性(特质)组成,这些特质由于量上因人而异,所以我们才会有人格上的差异,特质论者中又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提出了不太相同的特质理论:

人物\理论

奥尔波特\人格特质分为大多数人共有的和个人特质两部分,其中个人特质又包含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提出四层人格特质模型。人格有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提出16种独立的根源特质,并依此编制出著名的人格问卷16PF;根源特质中又可以分为先天决定的体质特质和后天决定的环境特质,最下层则为动力、能力和气质特质

艾森克\三因素理论:外倾性(内外向差异),神经质(情绪稳定性差异),精神质(冷酷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并编制出得到广泛应用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一步分析,发现五个稳定的因素,形成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

特里根等\采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七个稳定因素:正情绪性、负情绪性、正效价、负效价、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找到上述理论相对应的汉化版人格问卷,测测自己的人格究竟是什么样,可以当作是给自己照镜子,更好地认识自己。这些问卷在网络上几乎都可以找到,但也要注意是否可靠,有些网络问卷打着各种权威问卷的旗号,实际上随意删减或改变了题目,可信度也要大打折扣。

这些人格理论尤其是后三种现代人格理论及其相应的问卷和量表在临床、健康、职业、发展、管理和工业组织心理学中发挥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而在20世纪30到40年代的德国,则产生了另一种人格理论,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人格类型的差异,也叫类型论。其中有三种类型理论较为著名:单一类型,认为人格类型根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种特殊人格决定;对立类型,认为人格包含了某一特征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多元类型,认为人格由几种不同质的特性构成。

代表人物\理论

单一类型\弗兰克·法利\比如T型人格是一种爱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对立类型\福利曼和罗斯曼\A—B型人格:A型性情急躁、缺乏耐心,B型不温不火、喜欢慢节奏生活,冠心病患者中A型人格人数是B型人格的两倍\荣格\内—外向人格类型说:依据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是外部客体还是主体,每个人都有外向和内向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

多元类型\希波克里特等\气质类型说:胆汁质(勇敢果断、热情鲁莽、表里如一);多血质(情感丰富、思维敏捷、适应性强、见异思迁);黏液质(安静稳重、主动性差、行动缓慢);抑郁质(多愁善感、不善交际、优柔寡断)\斯普兰格\以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划分六种性格类型:经济型(注重时效、追求利润、获得财富,如企业家);理论型(追求真理、科学探索,如科学家);审美型(富有想象力、追求美感,如艺术家);权力型(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如政治家);社会型(关心他人、奉献社会,如公益人士);宗教型(信奉宗教,把信仰作为人生最高价值,如神父)

人格的特征

虽然在同一社会环境下的人可能具备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比如我们常说“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在遗传和环境、先天和后天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如世界上没有哪两片树叶是相同的,我们的人格亦是如此。由于遗传、教育、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表达的则是人格的另一种特性,如果在行为中偶然发生、一时性的不能叫人格,人格具有稳定性,但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代表它在人的一生中一成不变,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或者生理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我们认为,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内在一致性,或者说统合性。这种一致性由我们的自我调控系统来保证,通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观察和评价(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来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这也是判断我们的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和谐一致时,我们的人格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的困难,甚至人格分裂。

由于人格影响着我们的认知风格,也就是每个人性格不同,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也不同,而且认知风格可能从儿童延续到成年,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社交等各个方面,比如有的人喜欢同时处理很多事务,而有些人要干好一件事再干另一件事。我们不能说哪种风格或者人格更好,但是不知不觉中人格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适合的职业,等等。当一个人面对挫折时,是发奋拼搏还是一蹶不振可能就决定了他今后的命运,所以最后我们要说,人格具有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正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

三、社会心理学

有时候,我们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想想你从小到大的每一天,是否能够脱离社会和别人而活?我们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并不是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要与其他人交流,并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生活。如果只是将我们每个个体的特性拿出来研究的话,可能永远都看不到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实际行为。而社会心理学,则是在社会(包括其他的个人、集体、文化等等)这一框架下捕捉人的心理和行为,用科学方法将其解释清楚。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可以说非常广泛,不仅包含了心理学,还可能跨越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领域当中去。研究的角度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学者可能重视集体中个人的心理过程的观点,有的则重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集体的构成特征,等等。简单来说,社会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它的研究范围之广,我们用一章的篇幅是无法穷尽的,这里我们简单介绍几个大家可能感兴趣的部分。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集体的力量有时会对个人行为产生促进作用,有时会对个人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是不太明白社会促进和抑制究竟是什么。我们熟悉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社会抑制,这是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做事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作社会倦怠效应。

心理学家拉塔奈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蒙上眼睛,戴上耳机,让其大声喊叫,然后分别让两个人和六个人同时喊叫,结果与单独一个人喊叫时相比,在两个人和六个人的情况下,每个人的音量都要比单独喊叫时的音量小。那么是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我们怎么来避免呢?

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抑制的原因可能有三个:首先是社会评价。在群体情况下,个人的工作是不记名的,他们认为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测量的,测量结果是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被评价的意识减弱,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减弱了。其次是社会认知,在群体中的个体,可能会认为其他成员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开始偷懒了。还有社会作用力的影响,在群体作业的情况下,每一个成员和群体里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来的影响,当群体成员增多时,每一个成员所受的影响就会被分散,被减弱。

为了降低严重的社会抑制现象,学者们也提出许多增加个体的参与感与责任感的方法,比如不要将群体规模设置得太大,如果在衡量集体成绩的同时,也能够衡量个人对集体的贡献,同时让群体成员认识到他人的贡献,就不容易产生社会抑制。也有学者认为,当工作较困难或具有挑战性,并且个体相信自己对团体有特殊贡献时,社会抑制会有所降低。

相反的,由于他人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看时,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社会促进。比如,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往往比你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吃得多。还有一种人,越是观众多越是干得起劲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来疯”,也是一种社会促进现象。

心理学家罗斯等比较了一条狗单独进食时和集体进食时的情况,结果集体进食时的食量是单独进食时的1.36倍。他们将已经吃饱的狗和饥饿的狗一起放在有食物的地方,结果本来已经吃饱的那条狗又吃下了刚才食量的91%。你可能发现,当有竞争关系存在的时候,个体努力要表现得更好。心理学家还发现,当某种活动我们能熟练掌握,大胆在人前显示一番的时候,就有可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增强我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