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48004600000003

第3章

(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以经济效益来看,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投入成本过高,如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化肥的使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倍、3.6倍和6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处于持续较快增长阶段,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6年与1996年相比,我国城乡居民除口粮外,多数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都明显增加。

还要看到,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2006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总人口增加了约9000万人,但同期城镇人口却增加了2亿以上;10年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30.48%提高到了43.90%,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即平均每年增加200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农产品生产者逐步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整个国家的人均农产品消费量也将显著增加。从2006年的情况看,我国城镇居民对植物油、肉禽、蛋类和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分别比农民高15.5%、47.7%、133.3%和200%。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必须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长。

(五)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的制约

发展现代农业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施和装备水平,但归根到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据调查显示,全国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究竟采用哪种起步方式,一般说,主要是由当时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决定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首先从生产工具上进行改革,发展机械化,以节约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国家,则从多投入劳动力,充分利用土地以提高单产人手。就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现代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1.美国模式。美国的特点是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土地和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土地和机械动力替代人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

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按照机械化发展的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半机械化阶段,这是以人力和畜力驱动、按机械原理设计制造的改良农机具取代传统农具的过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初始阶段。从18世纪末起,先后发明、改良了许多重要农机具,如轧棉机、铁犁、耘田机、割草机、收割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钢犁、打捆机、玉米割捆机等。②第二阶段是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阶段,是以电力驱动的大型现代农机具代替非机械动力农机具的过程,是机械化发展的阶段。在19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带动下,农业开始了内燃机(拖拉机、汽车)和电力代替畜力,以机引(或电动)的大型农业机器代替改良的农机具的过程,从而开始了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的进程。1910—1940年,美国农场的拖拉机总数从1000台猛增到154.5万台,载重汽车从2000辆增加到104.7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从1920年的4000台增加到19万台,机械动力的比重由24.3%提高到94.0%。③第三阶段是全盘机械化阶段,是机械化的成熟阶段,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完成于70~80年代。在这一阶段,不仅农机具的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快速挂接、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宣杏云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总之,在美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过程中,机械技术占了主导地位。类似美国那样地广人稀、以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起步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

2.日本模式。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正好相反,1880年每个男性农场工人的平均农业土地面积只有美国的1/36,到1960年则只有美国的1/97,可耕地是美国的1/47。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土地和劳动力的比价也与美国不同。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①第一个时期是从明治维新到1900年,是学习西欧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时期;②第二个时期是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现了以劳动对象为中心的技术改良高潮,出现以多施肥料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趋势;③第三个时期是二战以后到70年代初,通过农村民主化改革,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起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④第四个时期是70年代以后,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大量推广应用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学历化资料来源:宣杏云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总之,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以生物技术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以缓解土地资源不足,提高单产,增加农产品供给。类似日本人地紧张的荷兰,也由于采用生物技术提高单产,成为出口农产品的重要国家。

3.西欧模式。西欧的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行“物力投资”和“智力投资”同时并举,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既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类国家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为典型。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用实证资料证明了以上的模式划分,即劳均土地在30公顷以上的国家走的是机械技术型;劳均土地3~30公顷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机械技术交错型;而劳均土地不足3公顷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型。

但是,以上的划分仅是从农业现代化过程的起步方式上看的。实际上,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多元技术变革实现的而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变革。因此,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要靠多元技术变革来共同推动的。

(二)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有益借鉴

尽管各个国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特点也不尽相同,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

(1)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日、韩等国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都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两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共同点是: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为主,重点是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等,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级阶段则采取硬、软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针,政策导向放在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村级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可以说,没有对农业的全方位支持,日、韩农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然,日、韩由于在价格上过分保护农业,使两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大超过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失去了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这一教训也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它,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村运动”也逐渐按照市场需求把农业划分为粮食、水果、蔬菜、饲养经济作物四大专业化区,这是该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荷兰的经验也极具典型意义。早在19世纪后期由于新大陆廉价谷物的大量涌进引起欧洲的大范围农业危机时,荷兰就利用这一机会大量进口廉价谷物饲料,并将其农业转化为畜牧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方向性转变。1962年,欧共体推行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经济分工,荷兰又借此机会重点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作物。到70年代末荷兰的养牛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80年代荷兰的畜牧产品相对过剩。为此,政府采取了控制牛肉和奶牛生产的措施,并开拓新的市场,着重发展有新的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业。80年代初期以来,养猪业和家禽业有了较大发展,花卉的发展更加迅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牛奶生产大国,荷兰每年还要大量进口鲜牛奶,并经加工增值后出口。荷兰的农业总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而农业出口和外汇收入却占出口总额和外汇总额的1/4以上,荷兰的粮食供给也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粮食自给率只有30%左右,这种面向国际市场、大进大出的农业体制,使荷兰农业成为典型的高效农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和净创汇是世界上最高的。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合作的体系最完善、运作最规范、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发挥作用最大的当属日本。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其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团体,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韩国的农协制度系从日本借鉴过来,其运作方式与日本近似。农协在日、韩两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的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以出口创汇为特色的荷兰农业,其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也主要是由合作组织来完成的。农业的各个领域,包括谷物、蔬菜、禽蛋、家畜、花卉等都有合作组织,业务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种子、肥料、饲料的供应,到各种农产品的出售,以及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甚至农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贷款,都来自合作组织。

(4)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日本还于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的建设和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放在首位。政府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拥有数百个经过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以及1万多名经过地方考试的改良普及员,与农协系统的近2万名营农指导员密切配合,构成了战后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也是战后日本农业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基本保障。韩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日本相近似,墨西哥和南非是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私人农场相结合的推广模式,荷兰则主要依靠农业、渔业及自然管理部的技术推广局下设的分布于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来完成这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