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转基因技术
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的生物物种中去,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和功能,使其具有综合优良特性,创造出新的品种。这种技术可以使育种速度大为加快。出现许多转基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马铃薯、番茄、木瓜、番木瓜等。其中,大豆占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8%,玉米占24%。转基因作物主要可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将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通过实施以提高产量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转基因技术农业发展战略,维持其世界农业强国与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1991年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其《国家生物技术政策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调动全部力量进行转基因技术开发并促其商品化”的方针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措施。此后,美国著名的孟山都、杜邦等化工、医药公司转身生物技术领域,成为商品性开发应用转基因技术的主角,出售专利技术,通过技术垄断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少数大型农业生物技术企业与巨型谷物流通公司结合,形成转基因农产品研究、开发与销售一体化、网络化。通过流通公司遍布全球的客户信息网获得订单后,将自己的专利产品与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并提供种子技术,再将收获的产品通过流通公司送到全球客户手中。1996年美国从转基因作物得到的净利润为9200万美元,到1997年,美国的净利润达到3.15亿美元。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七)卫星遥感技术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作物每周的生长情况,农场主已经开始借助于人造卫星监视系统从高空拍摄红外线照片,探测出每块种植区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及时发现病虫害。农场主通过这些信息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
对农作物产量的监视,则是把监视器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当收割机驶过玉米地时,玉米棒的外皮就会被除去,玉米粒则被剥下来放入一个容器中,当玉米粒通过传送带输送时,传送带上的传感器可测出它们的重量。联合收割机上的全球定位系统,可随时追踪收割机的位置,将每一组坐标储存下来。这样,农场主就可以了解到农场任何一块土地的精确产量。到2000年,美国使用这一技术的联合收割机有1.95万辆,其中,50%以上带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支持产量分布图自动生成。
除此以外,美国的农场主还采用可变速率施肥器与卫星定位系统结合进行施肥。在种植前,农场主先委托农业咨询公司,从农场各个不同区域的土壤中提取样品,每份样品代表2平方米大小的区域,对样品中的5种成分进行分析,确定每个区域土壤内所含氮和碳酸钙的浓度,以决定需要施用多少肥料和何种肥料。这些数据被输入喷洒肥料的拖拉机的计算机内,并与全球定位系统联结。拖拉机两侧各装有一条长5米的悬臂,上面是一排喷嘴,工作时拖拉机内的控制器将自动决定哪块土地应该使用何种肥料,并通过高、中、低三种速率来控制喷洒速度的剂量。这种拖拉机每天可喷肥210公顷。
(八)农业数据化技术
美国将各种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农业数据库存系统,提供不同用途的农业软件,这些软件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共享性,供全国的农场主应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于1975年创建的AG-NET联机网络,可提供200多个不同用途的农业软件,这也是世界性的农业中心网络系统。其他比较著名的农业信息网络有ACRI-STAR、CRIN等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具有可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搜集所需信息的特点,正在迅速伸向美国的每个农场和农业家庭。这些网络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农业经济效益。
(九)精确农业技术
发源于美国的精确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20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精确农业主要由以下9个系统组成:①全球定位系统;②农田遥感监测系统;③农田地理信息系统;④农业专家系统;⑤智能化农机具系统;⑥环境监测系统;⑦集成系统;⑧网络化管理系统;⑨培训系统。
其中,美国把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作物产量预报和农、林、牧灾害监测等各个方面。在美国的许多农场,农作技术已精确定位到10平方米为单位的小块土地上,大大降低了作物生产成本。到1999年,美国使用精确农业技术约达90%。现在美国的精确农业技术,已经出口到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正在借鉴美国的技术和经验,迅速发展自己的精确农业,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酝酿实施这一项目。
与此同时,美国还在推广应用精确农业中的专家系统技术。这种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利用特定领域中专家知识、经验编写的软件,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农产品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研制出许多专家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决策。据统计,1995年美国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有1000多个,其中美国自己开发研究的就占80%,其他国家开发研究的只占20%。
虚拟农业是精确农业中的一种高新农业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问世的一种高新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是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它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形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美国正在全国推广应用。
三、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
为了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简称规划纲要》)。为了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科技支撑,根据《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20年)》,农业部制定了《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措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绘制了蓝图,在研究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中国的国情,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更适合于发展生物技术,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商品农业迅速发展,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机械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又迎来了农业新经济的到来。因此,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面临双重任务,既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又要迎头赶上农业新经济的挑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变化了的情况。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必将在推动农业结构深刻调整、农村经济深刻转型、农村社会深刻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轨道,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2005年之后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战略规划与部署,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起点,肩负着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立足现实,植根产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道路。
1.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作深入展开,创新了农技推广机制;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科研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科技队伍得到加强,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和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完全发挥。例如,一些畜产品、园艺产品的品种和重大农业装备还主要依赖进口。二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据现有统计结果,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仅为0.49%左右,低于1%的国际水平。三是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科研和生产还有脱节现象,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2.农业科技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保障力愈益强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惠及了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等政策法规日益完善,为农业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拉动力愈益强劲。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迫切需要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迫切需要拓展科技转化渠道和增收空间;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村,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愈益强劲。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在农业领域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起点;近2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农业学科体系,拥有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农业科技正不断孕育着推动自身跨越发展的巨大潜能。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发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到2020年农业科研开发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重点促进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备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式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
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发农民技术培训。搞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新型农民培训,把农业新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村,送到农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