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民的继续教育
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知识总量的飞速增长,知识的更新周期也大大缩短。面对与日俱增的知识与信息,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求得自身价值的实现,使学习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行程。继续教育作为一个紧跟时代脉搏,推动科学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教育手段,在农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农民的继续教育。农民的继续教育,是指从事农业领域工作、受过正式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的再教育。我国农业领域的广大技术人员和受过教育培训的农民,长期处于居住分散、通讯闭塞、交通不便的农村,信息缺乏,知识陈旧,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因此,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是农业、农村以及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2.农民继续教育对于我国农业革命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我国的13亿人口中,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因此,在农村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对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广大农村教育水平和层次普遍较低,很多农村劳动者还不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农村原始的知识传播方式以口授为基础,农业种植的经验技巧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家族和传授者主观制约,所以在传播效果上很难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只有通过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才能真正达到“科教兴农”的效果。
3.创新继续教育体制,以涉农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农业的细化分工。在农民继续教育体制上,要改变只有学校才是传播知识的传统观念,要面向广大农村,以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知识传播。
要在农村中实现涉农职业的资格认证制度。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农民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知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场主的激烈竞争,对涉农人才培养提出了两种要求,一是熟悉国际制度,了解国际惯例,并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二是具有高水平农业技术技能,了解国际职业标准,具备境外交往、工作、生活能力的外向型劳动者。
4.创新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继续教育与传统的学院教育相比有许多特殊之处。在这种以“学”为主的教育体系当中,原有的学生从被动式的接受知识模式转而成为动态的双向交流的体系。
第一,立足于实践的教育方式。由于继续教育主要是对被培训者的工作、生活进行指导性培训,更多的时候是对农民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农民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方式要注重前瞻性、实践性,培训模式上采用案例式、分组式的学习方式,讲授与研讨会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验的训练使培训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真正达到培训的要求。对农民继续教育效果的考核也应更加注重农民实际运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注重教学评估所起的作用。由于继续教育的接受主体是成年人,他们比在校生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其中又有许多人具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培训具有更大的迫切性,但同时他们又是具有更高评判标准的知识接受者。教学评估可以包括对培训内容的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估。培训内容的评估可以对课程设置、教师表现、所用教材及教学服务进行较为综合的满意度评价,起到与培训的提供者进行交流的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估可以让学习者测评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增长的能力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差距,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薄弱的背景知识和能力,从而对学习的状况起到自我矫正、自我调整的作用。
第三,以开放教学模式启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继续教育的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教师应该对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发展脉络和各学科相互关联有深刻清晰的把握,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广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在某一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进入到更高的知识层次或获取相关学科更多知识的路径,并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强烈兴趣。
三、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农民的职业化进程
农民本身就是一个职业概念,农民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务农”就是就业。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民”要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就必须有职业吸引力,让从事该职业的人得到符合社会发展水平的工资报酬。尽管中国农业地少人多,农业的报酬率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但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职业化这一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一)农民职业化是农民未来发展的方向
农民职业化,就是要使农业成为一个能够占有社会平均利润率,人们自愿选择的比较有吸引力的行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1.农民职业化是我国经济结构不断高级化的需要。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高级化。即从过去的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绝大比例的农业国家,发展到现在的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绝大部分的工业国家,直到第三产业产值占绝大比例的现代国家。农业产值的比例必将越来越少。农民职业化是这一经济结构高级化过程的必然选择。
2.农民职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要使农业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必须减少农民,扩大人均占地比例,才能获得社会平均的利益率。农民职业化,就是对农业的各项分工进一步细分,使农民根据其所长,在农业的进一步分工中,掌握专项技能,成为大农业的一个个环节。农民职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国农业不断商品化,农产品加工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因此,农民职业化,必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3.农民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农民职业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农业进一步分工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的大农业,要求对农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在农业的进一步分工中,必然派生出一个个新的工种。如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后、产中等各个环节的工种。种植专门负责种植,收割专门负责收割,施肥专门负责施肥,等等。农业的进一步分工,就完成了农民的职业化。
4.农民职业化代表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在发达国家,农民的职业化在20世纪已基本完成。在美国,农业生产者只占总人口的3%,日本的农民占总人口的5%。他们的农业劳动力不仅没有剩余,反而比较紧缺,其主要原因就是从事农业的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二)农民职业化是对农民身份的一次彻底的变革
农民职业化的实质是农民身份的转化问题。如同现代工业的生产主体是产业工人一样,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现代农业,也需要职业化的农民。
职业化的农民和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一要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三要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体制保证。
(三)农民职业化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
“农民职业化”是整个经济体制变革的渐进结果。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相伴随的是农民职业化。我国农民众多、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此也决定了农民职业化是一个历史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要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农民职业的变化相伴随的农民能力结构的变化。是否具有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是农民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能否顺利推进的核心问题,必然要求农民的素质要不断地适应农民职业化的要求。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职业化”,要求“岗位”数量均衡,即土地与农民的比例适当。来自农业部的资料表明,2001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8亿人,据测算,其中大约有2.2亿从事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留在农业领域从事种养业生产的约2.6亿。而按现有科技、机械化水平,农业实际只需要1.9亿劳动力,其余7000万属于富余劳动力。
农民职业化需要平等的社会待遇,比如税费政策等。政府不但要尽量减少农民的税费压力,而且要给务农者以额外的物资奖励。只有这样,“农民”才是一个可选择的职业。
“职业农民”应同样享有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所提供的各种就业、医疗、养老的保障。只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土地才可能结束它本不该有的“保险”功能,完全退回到市场功能上来,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四、加快农民的现代化,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
农民的现代化就是使农民成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民。其内容是使生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以及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民。农民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农民的观念及劳动、生活及交往方式的现代化,表现为素质的全面提高,身心的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及其创业能力发展。农民现代化包括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农民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一)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2005年12月17日,《齐鲁晚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观念门槛绊倒阳光工程”。介绍了旨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项目“阳光工程”,政策措施皆到位,但由于农民培训意识慢半拍,“阳光工程”开展艰难。各培训学校难以找到足额的农民进行培训,一些农民宁愿自己去打短工,也不愿参加免费的培训。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农民的思想观念仍没能彻底转变,这与建设现代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
任何时代的农民,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总结,或是适应现代的某种策略;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其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处于特定的地位,因而在生活中,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对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文化、小农意识确实存在。
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较之改革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前,绝大多数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和集体生产模式的束缚,习惯于“等、靠、要”,形成了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心态;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多数农民逐步确立了改革开放、市场竞争、自主自立、科技领先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多数农民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