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和协作是紧密联系的,否则就不能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由于作为生产单位的农场规模越来越大,而农场劳动力越来越不足,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化服务企业代为完成;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越需要有专门技术的企业为之服务;反过来说,围绕农业生产发展起来的产前和产后部门以及与供应和销售有关的服务部门,更需要农业生产部门的发展来带动它们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中,尽管从微观上讲,每个生产和服务企业都是高度专业化的,但是按生产流程广泛组织起来的协作关系,则从宏观上把一个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和服务单位都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包括生产、供给、销售各环节,农工商各部门的一体化农业综合体。因此,可以说是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协作这样的生产力,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商品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加深,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的根本特点在于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重视经济效益。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才能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获得更多盈利。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企业规模同生产与分配可能达到的最低平均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依存关系,生产规模的增加,通常会降低平均成本。在市场销售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彼弃我取成本等于增加盈利。因此,资本主义农场在规模经济原则的作用下,规模一般比较大。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品和各种各样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把这些专业化部门联系起来固然可以通过市场,但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形势千变万化,单个农场势单力薄,缺少竞争力,况且由市场来供应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每个农场都自己完成购、产、销活动,就要大量占用流通资金,还要增加交易成本。既然一种产品由生产到最终送到消费者手里,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内在联系,相关联的各专业经济组织就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他们通过产业化的形式组织起来,就可以协调产销经济关系,降低成本,也有利于他们各自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农业产业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3)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有相应的组织形式。二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把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农业过程。由传统农业转为现代农业过程中,科技进步起到关键作用。技术的提供和应用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一般说来,农产品加工商、运销商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在资金、市场信息、市场开发和科研方面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为农产品的开发和研制、技术创新和推广打下基础,农场主则可作为新技术的应用者把科技转化为产品,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形式使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4)混合联合公司的出现,投资农业有利可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混合联合公司,这些大公司不仅经营制造业,而且涉足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等多种行业,以此分散经营风险,适应市场变化,并取得系列化生产和经营的优势。这样的公司自然适合于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业作为一种基础产业,并非一定不赢利。即使是发达国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断减少,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投资对象,也是可以获得赢利的部门。例如美国,1990年《总统经济报告》中所列美国国民产值和劳动力就业分布表(1989年)中,农业产值占国民产值2%,劳动力就业占3%,但把美国农业定义为食物纤维系统的话,则美国农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则达到18%,占就业人数的21%。在全球排名前10的大型财团企业里,有4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食品企业集团。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投资利润率不可能低于其他部门,这样也就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价值规律调节着产业化进程。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要维护好家庭经营这个市场微观主体,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城乡通开,部门通开,让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土地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由流动、重组,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国家在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政策法规上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
(2)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确立主导产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所谓主导产业,是指产业本身具有高增长率,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能够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确立主导产业的标准,首先要看其能否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只有最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主导产业的发展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其次,主导产业要能够对经济发展目标作出最大贡献,为此,要对可供选择的主导产业进行排队,从中选择能够把前后联系的多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生产的作为主导产业。再次,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否则,产业发展会受到限制。最后,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国家的地域分工,还要符合经济发展潮流。总之,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3)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建设要遵循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原则,谁有能力谁就当龙头,谁当龙头就支持谁。
(4)处理好产业化内部的利益关系。农业产业化内部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互惠互利共兴衰的关系,是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引导龙头企业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实现共同发展。龙头企业分得利润过多,农民得到的过少,这样的产业化是不可能长久的。
三、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产业化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底,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135725个,比2004年增长19.1%。其中龙头企业61268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5.1%,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4010个,中介组织62914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6.4%,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以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5060个;专业市场11543个,占产业化组织总数的8.5%,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达到3824个。其中龙头企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额9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8710亿元,占固定资产总额的89%,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3419万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员2100万人,占全部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的61.4%。
2.利益联结机制渐趋完善。截至2005年底,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5.3%,合作方式占16%,股份合作方式占15.2%,其他方式占13.5%。合同、合作、股份合作3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达到86.5%,比上年增长6.6个百分点。在合同关系中,订单关系达到59549个占总数的43.9%,比上年增长10.9个百分点;订单总额3779亿元,订单合同履约率达80.7%。
3.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截至2005年底,我国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447亿元,净利润1182亿元,上缴税金58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31.4%和21.7%;中介组织销售收入达2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3%;专业市场实现交易额9439亿元,净利润394亿元,上缴税金1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9%和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