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48004600000043

第43章

4.带动能力逐步增强。截至2005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中,种植业6.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9.69亿亩,畜牧业4.3万个,带动牲畜饲养量7.39亿头;禽类饲养量76.72亿只;水产业8579个,带动养殖水面7721万亩,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8726万户(其中订单形式带动农户595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2%。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额达到1166亿元,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1336元,比上年增长11.1%。

5.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2005年,龙头企业实现出口创汇231.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83.8%,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同时,龙头企业大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外资额达到69亿美元,比上年增值0.6%。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我国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2005年龙头企业共申请到银行贷款2359亿元,比上年增加24.6%;各级财政扶持产业化资金达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扶持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各类产业化组织积极投向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由快速发展向创新提高转变,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组织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组织逐步由单个的经营主体转变为新的农业生产主体和经营层次,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一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本优势,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在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年以来,每年投资1000多万元,帮助生产基地所在农村修建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兴建了12万多座沼气池,使“甘蔗村”步入“生态村”、“文明村”行列。

2.带动方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积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在“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模式上,逐步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带动模式。山东龙大食品集团采取股份制形式建设种植基地,企业以资金、技术入股,农民以土地入股,年底按股份分红。公司对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目前已发展股份制蔬菜生产基地16个,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

3.加工能力提升。龙头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吉林经过10多年努力,农产品加工实现了新的飞跃,销售收入每5年左右翻一番。1995年吉林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30亿元,2005年就达到1002.9亿元,尤其是玉米加工产业发展迅速,1995年加工仅30多个品种,现在已经近1000个,从最初加工淀粉糖增值2倍左右,到目前加工成精氨酸增值超过100倍,其中化工醇、赖氨酸等生产加工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投入渠道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已经逐步由单一财政投入转变为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已经明确,扶持对象由过去只针对粮棉油龙头企业,拓展到所有地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江苏全省“三资”投入农业达203亿元,比2004年增加36亿元,增幅达21.6%,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5.外向领域拓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逐步提升企业外向化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投资、新建、兼并收购、参资控股、租赁承包、上市融资、技术参股等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在境外投资、合作、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0多家,投资金额达153亿元人民币(其中12.45亿美元,52.24亿人民币,1250万欧元),投资涉及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批竞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在海外挂牌上市。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快速发展中也反映出以下新的矛盾和问题:

1.龙头企业中综合实力强的少,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在全国61268个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占到42.23%,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6.55%,东中西部地区的龙头企业在竞争力、带动力以及优势产品和产业布局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2.利益联结关系紧密型的少,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订单合同仍然是利益联结的主要形式,相关主体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机制;中介服务组织运作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还不强,入会入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偏低;涉农行业协会难以发挥协调发展、行业自律、自我保护的作用。

3.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较快,但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有些地方出现了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地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4.农村新型市场主体成长较快,对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人等迅速成长起来,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遵循市场规律,提高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水平和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四、抓住机遇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龙头企业改革,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发展方向,改善经营管理,由粗放经营管理向科学质量管理提升,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批农产品品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加以推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4.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龙头企业要开阔眼界,瞄准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走向世界市场大舞台。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加强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提高应对能力,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发展现代营销业,建设新型方式,拓展国际农产品销售渠道。

5.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指导,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扶持农业产业化是中央支持“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各级财政要设立农业产业化等有效形式,对龙头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税务部门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加强规划指导,理顺管理体制,做好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