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48004600000008

第8章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加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第一,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第二,科学规划和节约利用耕地。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第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加快开展土壤改良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地力。第四,实施荒漠化治理和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通过深松少耕、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增强耕地抗旱节水能力,减少农田风蚀和水土流失。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加强水资源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做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要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积极鼓励农民兴修小型水利设施,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3)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在全国重点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牧区水利设施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配套牲畜棚圈、饲草料加工基地等建设。积极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圈养。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4)开发利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对太阳能、风能、小水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其中,沼气在农村原料充足,利用技术成熟,建设和使用成本低,适用广泛,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沼气的发展,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

(5)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治理农田污染,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要严格限制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等的使用,减少各类包装、不可降解地膜覆盖等造成的农业污染,因地制宜地推广种植业、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对农村垃圾和废水,尤其是养殖业的大量粪便及废水,必须进行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6)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重点建立一批野生大豆、野生小麦、野生稻和珍稀热作植物等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点。对危害严重的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等外来入侵生物进行综合防治。建立转基因生物材料保存库,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评估。治理“荒漠化”水域,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建设渔业类自然保护区,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

(五)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在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政策、资金、科技、宣传教育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

(1)加强领导。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动,逐步建立起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健全法规。一要加强立法工作,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二要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认证制度、渔业许可制度、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等制度要求,修改完善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规程。三要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

(3)加大投入。对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强管理。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研究对农业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给予必要的补贴,逐步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国家要制定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民投资农业循环经济。

(4)创新科技。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加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要切实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加强科技创新,着力对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农业污染防治、生态恢复与重建、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与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并积极引进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尽快提高我国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

(5)大力宣传,着力培训。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充分利用现代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网络,分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性,使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要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参与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兴事业中。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6)部门联动,同心协力。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农业、工业、林业、科技、国土、环保、财政、金融、工商、司法等国家整个循环经济中的各个主体系统,各系统内均需资源输入、产品输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各系统(部门)必须联动,全力以赴,统一步调,同心协力,整体推动,努力形成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唯有如此,各部门才能实现共赢,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实现。

(六)当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

目前,我国诸多地区都已着手采取各种形式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做法有:

(1)减量化生产形式。其主要是通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达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比如江苏省宜兴市试点实施的“太湖农业面源污控制”综合配套技术成效明显,在通过滴灌施肥技术降低氮肥用量2/3的情况下,仍可提高作物产量30%,并且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降低了60%。同时,通过改造农田排水系统,建设生态型沟渠,在沟渠里种植鱼草、空心菜、水芹等植物既可有效吸收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等影响水质的物质又可用于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

(2)再利用运作形式。其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比如,在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中,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加上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粪便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生态工程,可将农作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和生产能源,向农田提供清洁高效的有机肥料。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也是再利用运作模式的又一重要内容。南京市高淳县固城镇通过“秸秆种菇模式”,将农作物秸秆用于栽培食用菌,把种菇栽培的下脚料还田重复利用,形成了“稻草—蘑菇培养基—菇渣肥田—水稻”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3)再循环链接形式。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了变化,不能按原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既可减少农业通过最终产品向系统外输出污染物,又能增加可利用的物质与能量来源。如变质水果和蔬菜类可转化成肥料,次等粮食可加工成酒精;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七)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既然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那么,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进入空气中。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可以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具体建议包括:

(1)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使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