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经典管理案例
48092500000029

第29章 学校公共关系案例(2)

协调关系的职能一般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协调内部关系,主要是协调上下级关系和平级关系。对上下级关系的协调,公共关系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公关人员要经常向领导者反映下属和教职员工的情绪、意见和要求,并提出根据实情如何调动下属和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建议,从而使领导者了解下情,及时调整自己与下属及教职员工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公关人员要积极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及时向学校成员传递领导者的决定和意见,宣传学校的目标和管理方略,消除可能产生的误会,使下属和教职员工能自觉地服从领导,搞好配合。虽然一般说来,平级各部门的关系主要靠他们自己或上级领导者来协调,但如果是因信息沟通上的问题造成了部门间的矛盾,那么,学校公关人员就有责任配合领导者去协调。当然,他们主要做的是传播沟通工作,且不是仅在发生矛盾时去做,平时就要加强与部门间的联系,使各部门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协同工作。二是协调外部关系。这是学校公关工作最经常的工作内容。这种协调主要是依赖信息的传播来沟通学校与公众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融洽关系。当双方关系处于和谐状态时,协调的重点是通过不断传播学校的业绩来保持和强化学校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当双方关系处于不良状态时,协调的基点应是首先解剖学校自身,反省自己的责任,然后才是客观的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四、学校公共关系的实施

学校公共关系的职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公共关系活动的实施而实现的。任何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实施又都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调查、策划、传播和评估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调查是起始环节,策划是中继环节,传播是中心环节,评估是终结环节。只有这4个环节相互衔接,协调运行,才能圆满完成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任务,达成学校公共关系的目标。

在调查环节,要对学校自我期望形象与实际社会形象之间的差距作出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

在策划环节,学校公关人员要根据学校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设计最佳公关行动方案。通过策划设计公关活动的主题,确定公关活动的公众并编制公关活动的预算。

在传播环节,要对公关信息进行科学加工,并选择适当的传播形式对公关信息进行传递沟通。如果是为了宣传学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可采用大众传播的形式。如果传播范围较小,并想立即得到反馈,可采用人际沟通的形式。

在评估环节,要参照既定的公关目标,收集公关活动效果的反馈信息,如实形成书面评估报告,上报学校领导。

学校每一具体公共关系活动的实施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遵循一系列基本准则:

(一)讲求真实

学校公共关系要通过信息传播塑造良好形象,创设最佳教育环境,因此,信息的真实就成为学校实施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前提。真实,一是要讲真话,以事实真相为基础,既报喜又报忧,如实反映各方面公众的意见,对学校的状况和形象作客观的宣传;二是要真诚,在沟通信息时,对任何公众都真心相待,坦诚相见,既不厚此,也不薄彼。

(二)信誉第一

信誉是指信用和名誉,它是学校的生命。学校的信誉是在与社会公众的各种交往中形成的,它不仅是学校管理质量的反映,也是学校作为社会成员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志。一所学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有利于学校广结良缘,广交朋友;有利于学校吸收人才,形成内聚力;有利于学校获得好的生源;有利于学校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从而使学校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螺旋上升状态。

(三)全员参与

它是指学校全体成员都应具有公关意识,都自觉按照学校公共关系的要求去做。遵循这一准则,学校在实施公共关系时,要帮助全体师生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清楚地认识个人形象是学校形象的缩影,个人的行为可直接影响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因此,要自觉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四)互利互惠

学校公共关系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的。一所学校的公众均是对学校的目标和发展具有一定利益影响的个人、群体和组织。这种带有一定利益性的双方关系,特别强调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如果一所学校光顾本单位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不尊重或损害他人的利益,就毫无公共关系可言。也就是说,学校实施公共关系要平衡主体和客体双方的利益,根据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开展平等互利的真诚合作。

(五)长期持久

学校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即使建立起来,也还需要时时加以维护、调整和发展。因此,它不仅需要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且要求这种努力必须是长期的、持久的,急功近利是学校公共关系之大忌。遵循这一准则,学校实施公共关系要有严密的计划,要连续而有节奏,既跟上学校的发展,又适应公众的要求。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案例

一、碰壁“悟”出公关术

不会抽烟不喝酒的郑校长,这回竟也下起了馆子!

宾客不是什么“主任”,什么“长”,却是六七个庄稼汉:“学校需要一块地用,得先与农民兄弟商量商量!”

菜平常,酒也一般,但主人的情意很浓:“来,请大家喝一杯!”

酒过三巡,客人们接过郑校长敬的烟开了腔:“没有想到,郑校长的名气那么大,没有一点架子!郑校长,你看得起咱们大老粗,我们记在心里,学校有什么事,我们一定尽力帮助……”

事先,学校征地已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圆满解决。在平易近人的郑校长面前,个别人即使萌发“敲竹杠”的念头,谁也说不出口!

这算不算“公关”,可以留给读者商榷、推敲,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向来洁身自好的郑校长在碰了不少壁之后,“悟”出的公关重要性的道理。

某“长”的儿子要开后门入学,他硬是顶住了;而学校教师需要校长“出出面”,帮助解决“妻子、儿子、房子”诸方面的困难,他又不得不求人家,也没少吃“闭门羹”。

有家建筑公司愿意垫资承建教学楼,他兴冲冲地带领教工连夜挖地基,却不知手续未齐,是“违章建筑”,结果被有关部门勒令停工,气得他写了辞职报告。

校长姓“教”不姓“钱”的口号叫得山响。然而,学校还有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盖的危房和50年代造的破旧校舍,有的办公桌、课桌上写着“民国”字样,摇摇晃晃像个“豆腐架”。这种面貌不改观,行吗?为此,他又不得不学习武训去“讨钱”,少不了“讨”得一鼻子灰……

每碰一次壁,郑校长就增添一分公关意识,他得出了结论:一个自视清高、全然不知公关为何物的书呆子,是绝对当不好小学校长,创不了名牌学校的。公关意识,是现代校长必备的素质之一。

实践中,郑校长还“悟”出了一些道理,学校公关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创名牌学校为中心,学校的名气越大,名声越好,就越有利于搞好公共关系。

家长学校开学了,郑校长亲自授课。又邀请部分单位负责人组成校级教育协调组,逐步形成校内外立体社会教育网。既以此克服“关门教学”的弊端,又借此扩大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伸出友谊双手,支援灾区同学”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6491.16元钱、288件学习用品有意识地通过报社送往遭受特大风雹袭击的灾区,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作了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借此树立起良好的学校形象。

学校与日本某小学结成了姐妹小学,这是郑校长去考察日本的一项公关成果。他与对方校长成了好友。不仅以此学习国外的办学经验、交流教育信息,还借此扩大了学校知名度,这在本地是第一例。

一批企业家应邀来校参观,并参加学校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学校尽力帮助解决一些企业员工子女入学困难的问题,博得企业领导们的好感,为表示感谢他们纷纷解囊提供赞助支持办学。1993年“六一”,一次就募捐8万元……

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通过公关从旁协助树立了“名牌学校”的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几年来,光收到募捐办学的钱就达20多万元,大大超过了国家的拨款数额(除教师人头费外),小小的学校印刷厂也越办越红火,每年创利10余万元。说到这一点,郑校长开心地笑了:“我们学校办事比过去顺多了!”

的确,这几年学校办了多少事啊!早年的旧房、危房不见了,一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教学楼拔地而起。1000多套新课桌椅、近百套新办公桌,取代了那些“民国式”、“豆腐架势”的桌椅;学校的大门是新的;操场、跑道是新的;26米长的宣传栏是新的;许多教学仪器、电教器材也是新的。精心设计修建的16个系列花坛,4条林荫带,把这座千人小学校打扮成个花园,真所谓: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我们还是落后。”从日本考察回来之后的郑校长看到人家许多教育设施、办学经验比自己先进,心里总是涌动着强烈的紧迫感。在他看来,学校获得十多项省级先进的桂冠,挂在自己胸前的金牌: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校长……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只是一时的光彩,紧要的是今后如何开拓。说的也是,名牌路上,永无止境呵!

(转引自《校长全书》)

二、同心兴校

华校长走马上任,他遇到的第一桩头痛的事,就是领导班子成员各怀心事:年老的梅副校长因指挥不灵,回天无术,早萌“解甲归田”之心;中年的牛主任久怀“跳槽”之意;年轻的秦副主任夹在中间两面受气,只好无可奈何,静观其变。华校长心里想,这所小学的班子在“演三国”,难怪成了人心涣散、纪律松懈、教学质量低下的老大难单位。

俗话说,“千难万难,班子团结就不难”。华校长深知“牵牛要牵牛鼻子”的道理,决心从班子抓起。如何下手呢?华校长决定先向群众求教。教师们见新来的校长尊重自己,十分诚恳,纷纷出谋献策。有人主张重新“组阁”,免得留“后遗症”;有的建议梅、牛两人调走其一,消除“摩擦”根源;也有的主张“拆墙填沟”,保留原班人马。虽然局领导给了华校长重新组阁大权,但他考虑到班子问题关系重大,不愿意贸然拍板,决定采用不署名的问卷调查方法,从政治思想、工作作风、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等方面对原来三位成员进行一次民意测验,并通过广泛深入的谈心,看看这“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作定论。

经过一番努力,华校长对原来班子三位成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梅副校长是党员,兢兢业业,埋头工作,但年纪大了有些迟钝,思想上也有些保守,谨慎有余而冲劲不足,胸怀也不够宽广,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牛主任正当壮年,脑筋灵活,富有开拓精神,敢说敢为,加入民主党派后,更加活跃,总想干出一番事业,但办事常常捅出娄子,又有点傲气,不大尊重领导;秦副主任办事认真,但缺乏主见,有点胆小怕事,为了两头不得罪,就默默地干自己认为该干的事。总之,三个人各有短长,但都是从教学骨干中提拔上来的,基本素质都好,都有一颗办好学校的心。所谓“三国鼎立”,并无原则问题,而是由于工作认识上的不一致,互不相让,又缺乏必要的沟通,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华校长心里一亮,只要做好工作、同心合力,这一老一中一青,有男有女,有文有理,有刚有柔,有粗有细,加上自己,可以构成一个比较理想的班子。于是,他决定“拆墙填沟”,保留原班人马。

华校长首先在梅副校长和牛主任之间展开了穿梭式的家访和谈心,频频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两人之间的阻隔之墙拆除了,感情的沟壑填上了。梅副校长检查了自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上级告“御状”的做法,以及打算“解甲归田”的想法。牛主任检查了自己故意在会上“为民请命”,给梅副校长制造难堪的不合作的态度。大家表示要团结一致,不计前嫌,合作共事。教师高兴地说:“三国归一统,可以同心兴校了!”

华校长坚信,团结就是力量。他又根据各人的专长,作了合理的分工,并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制定了岗位职责,让大家放手开展自己分管的工作。他对梅副校长注意撑腰,对牛主任注意补台,对秦副主任则更多帮带。同时,多做沟通协调的工作。

“人心齐,泰山移”,这一年,华校长依靠这个班子,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不仅安定了人心,还产生了积极的整体效应。学校达到区教育局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第一次被评为区的文明学校,在区里介绍了德育工作经验,各学科成绩明显提高。市小学篮球比赛男女队双双夺得冠军,依靠社会力量筹建了简易游泳池,全校师生无不欢欣鼓舞。

初夏,市里的民主大楼落成,牛主任所在的民主党派三番五次通过组织要求调他到办公室工作,工作环境好,待遇优厚,吸引力不小,但牛主任却说:“我现在是工作以来最舒畅的时候,我舍不得离开干了多年的教育岗位。”

(岳志明)

(资料来源:满洲里教研培训中心)

三、不同意怎么又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