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经典管理案例
48092500000047

第47章 管理研究与案例(15)

体罚对学生生理上的危害易于发现,而对其心理上的危害一时不易被人觉察。其实其心理伤害比起生理上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调查材料表明,体罚中以压服、训斥、讥讽等手段损害学生人格的做法,给学生心理造成的创伤是难以弥补的。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妨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同时体罚往往迫使学生屈服,容易使其形成许多不良的性格,如从恐惧导致自卑、懦弱、多疑、焦虑;从压抑、沉默导致执拗、孤僻、对生活失去乐趣,甚至悲观、厌世;从文过饰非、撒谎导致油滑、诡辩;甚至从不满、反抗导致攻击、报复,形成刻薄残忍的性格等等。这种不良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生活在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作用来完成的,尤其是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个体常常把教师的态度、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考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由于中小学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尚不能像成人一样能将交往对象作用于自己的手段和目的区分开来,当受到教师的体罚时,一般很少会去体会教师体罚的动机,而往往只是关注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遭到多大程度上的否定。随着受体罚和变相体罚次数的增多,学生自我否定的成分也逐渐增加,这就很容易引发学生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产生强烈的社会否认感,形成扭曲的心理,向社会化的“反向”发展,最终导致学生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由衷地接受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面对教师的威严,学生不得不承受种种不合理的处罚。但由此而产生的对教师的惧怕、反感和憎恨的心理,给本应和谐一致的师生情感蒙上了一层阴影。有的教师在动怒的同时还伴有讽刺、奚落、训斥、谩骂,甚至在学生的名字上调动文思,以泄不快。教师的这些言行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极易引发学生的愤恨和对立情绪,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从而破坏师生间的正常关系。那些动辄体罚学生的教师,从当时的情境看似乎镇住了学生,解脱了自己的困境并维护了教师的自尊,但实际上却把自己从一个正面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敌视的对象。许多实际案例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班级的风纪,更不能增进学生的自律,反而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师生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

(4)有损教师与学校的形象。教师在动怒体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激动,言行往往失态,这不仅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还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在教师体罚学生现象较严重的学校,许多学生纷纷要求转学,少数学生甚至拒不上学,结果造成大量“问题学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包袱。

(5)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鸿沟。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家长不赞成教师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教育学生,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易引发教师、家长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关系,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出现鸿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设想

1.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尤其对一些具体的有关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等更应当反复强调,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引导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此外,要清除教师思想意识中的封建残余以及旧的教育传统遗留下来的有害偏见,加强教师的民主思想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重视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从而避免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违法行为的发生。

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学校领导首先应当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境界和敬业精神,使教师真正做到热爱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其次,还要帮助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在教育方法上坚持正面教育,以疏导、表扬为主,不断吸收成功的教育经验,使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再则,学校领导要帮助督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制能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允许教师失去理智而体罚学生。

3.建立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为督促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建立起配套完善并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督导机构,以便有效地监督教育法律的执行情况。要有能经常检查的、严格的工作制度,以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4.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同时注意纠正教师管理中的一些不得当作法,使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行为,从根本上遏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与蔓延。

(刘杭玲苏正旺)

十八、“目标导学”学校管理模式的创立与实践

柏隆镇位于德阳市郊区,所辖十四个自然村呈扇形环绕我校分布,有近5个自然村距离学校达20公里以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学生上学难度加大且易流失。加之“普九”后小学生全部进入初中学习,许多差生不能适应初中的教学,难以跟上一般学生的进度,使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造成我校教育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目导”实践中,提出了班主任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并希望以此促进、提高教育质量。现就此模式的思路、内涵及实施等有关问题,请教于同行。

(一)提出班主任负责制的思路

1.从大环境看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迫使学校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体制改革,引进激励机制,打破平均主义,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从地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改革的迫切性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多方面的才能,而学生才能结构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才能的多元化及其最佳组合。而我镇处于市中区西北,农业、乡镇企业相对发达,但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因此,培养有一定特长的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

3.根据教师的心态特点分析看改革的可能性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素质较高,他们对其人生价值的判定大多不是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取舍对象的,相反的,他们可能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教师的真正价值根本上要从受教育者——学生身上来体现的,以最终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所以,在教师内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体现其人生价值,正是满足绝大多数有事业心的教师的上述心态的明智而科学的举措,也使得在经费相对比较紧张的学校内部实施改革变成了可能。

4.从我校规模和师资结构情况分析看改革的可行性我校拥有20个教学班,900余名学生,教职员工60余人,是一所规模较大的乡镇初中。如今,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规模大、班次多,易于引进竞争机制,形成规模效应;教师多,专业结构多元化,选择、回旋的余地大,便于优势互补,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因此,在我校实施优化组合是完全可行的。

5.从理论和法律有关规定看改革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第六款规定:“学校享有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甚至阻碍,但是,有政策和理论做指导,有法律做保障,一切困难和障碍总是可以克服和消除的。

(二)班主任负责制的基本内涵

班主任负责制的最大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学校管理班组织机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组织机构。

传统的学校管理组织机构是职能型机构,在校长的统一指挥下由教务处、政教处等职能部门实施管理,这种管理的弊端在于易形成多头领导的倾向,特别是当两职能部门意见相左时,下面的教师就无所适从,而且作为职能部门的政教处或教导处,他们考虑问题惯于从本位出发,不注意整体效益。这种体制易造成学校管理的片面性、低效性。

班主任负责制是针对上述管理模式提出来的,它将现代管理思想引入到学校管理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学校管理组织。它的最大特点是以班为管理的基层组织,取消了政教处、教务处等职级部门的直线权力,而代之以业务指导的权力。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他代表学校对学生全面负责,他们直线受命于校长,对任课教师有聘任权力,实际上是校长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班主任手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宛如一名“小校长”。

(三)班主任负责制的实施

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2年)为局部实施阶段。由学校经过多方面考核确定班主任,再由各班主任组织各统考科目的任课教师,非统考科目教师由学校行政安排工作。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4年)为全员实施发展阶段。由学校行政根据各教师近几年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任命班主任,再由各班主任组合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学校行政一般不参与调控,将更大的组合权利留给班主任。

第三阶段(1995年以后)为全员实施的成熟阶段。根据“目标导学”教育管理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认真总结前两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仍然由学校行政根据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任命班主任。在任命班主任时,特别注意了各教师的个性、特长、交际范围等因素,尽可能地使同年级班主任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趋于平衡,以谋求班务管理的同级效应。班主任在组合任课教师时,也应尽可能地考虑其事业心和工作能力,也考虑其个性、特长、爱好等因素,努力地去组合与班主任自身共同点趋多的科任教师上岗,以谋求全班各科平衡发展的和谐效应。为体现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们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般采取大循环制,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中途变更,以谋求学校工作的持久效应。这样避免了种种弊端,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从根本上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教育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步步向前推进并使其趋于合理和完善,我们认真抓了以下工作:

1.以激励为手段,增强教职员工的竞争意识激励是人对人的作用,在学校工作中,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学校行政对教师的激励;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教师既是激励客体,也是激励主体。由此可见,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乃是学校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激励行为能否收到理想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客体——教师对激励主体——学校领导在实施激励过程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的认可程度。为此,我们的做法是:

(1)注重宣传工作和政策制定的导向性。学校利用政治学习,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文件,增进教职员工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意识,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适当的物质刺激对激发教师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杠杆作用;但我们更应注重树立榜样,利用评先进、评职称等机会予以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