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48092800000050

第50章 校长的应变艺术(2)

如今,有的校长单纯凭个人的经验办学,把个人的经验视为万古不变的真理,不管周围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出现什么新情况,依然我行我素,“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不变应万变还有的校长把学校囿于狭小的范围,试图把学校办成与社会“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成为一个“真空地带”,甚至想方设法摆脱社会的影响,凡此种种,都把学校与社会割裂开来,把学校看作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系统固然,学校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但是现代教育已和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和社会大环境及学校周围社区环境息息相关,学校需要以社会为依托和支撑,任何企图脱离社会办学的思想都是不现实的走出学校院墙,建立开放式管理系统,寻求开放式的办学道路,不断调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效地放大学校管理的社会功能,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显著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潮流顺应这一特征和潮流,我们的中小学校长应当成为社会活动家,要增强权变意识和适应变革的应变能力。

增强权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对校长们提出如下要求:

首先,要求校长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跳出狭小的学校教育范围,摆脱就学校论学校、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它体现了一种整体视野和整体思维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联合国《21世纪的议程——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应该将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确认为人类和社会据此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其潜力的一种过程。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的能力极为重要”,可见,教育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必须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把学校发展放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系统之中,以此作为学校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其次,要求校长进行教育需求分析,了解和掌握社会对学校的需求。社会需求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动力,是确定学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客观依据。随着社会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愈来愈强调需求分析,把它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首要环节。基础教育承担着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大部分学生则将成为劳动后备力量,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适应、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校长走出学校,去调查了解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收集、整理社会诸多方面对办学、教学的反馈信息,使之成为学校决策的基础。

第三,要求校长必须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构建“三结合、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这可使教育改革的三种主要力量,即学校力量、社会力量、家庭力量都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克服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空间的封闭性、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教育时限的阶段性、教育内容的滞后性等传统教育弊端,有利于教育对象更好地理解、适应和改造社会,促进自身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进程。

第四,要求校长必须坚持改革,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变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改进教育现状、努力超越现有发展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变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破旧立新的过程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促进教育发展,也才能放大教育的社会功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教育改革是不断提高教育自身的适应性,不断追求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变革活动,正是在这种变革活动中,校长的权变意识和应变能力得到增强和升华。

权宜应变是现代校长办成功学校、做成功校长所应具有的理念和策略,它将成为学校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第三节 危机管理十大禁忌

早在1994年,魏加宁博士就多次撰写内部研究报告,提醒政府“应高度重视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魏加宁曾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危机追踪研究小组工作,并撰写了数十篇研究报告。非典危机爆发以来,他又撰写了多篇相关报告,对危机的成因和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根据过去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危机管理的十大禁忌:

一忌缺乏预见性,没有危机意识。他认为,危机管理首先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先见之明”。国家也好,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其实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提醒说,现在大家普遍都认为已经进入了所谓“后SARS时代”,但是作为决策者必须时刻牢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越是形势好,就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警惕风险隐患。

二忌分不清是危机,还是机遇。据他介绍,危机管理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当突发事件来临之时,首先要判断清楚究竟是危机,还是机遇。如果是危机,理当实施危机管理;如果是机遇则不在危机管理的范畴之内,因为没有人会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恐慌,而不知所措。实施危机管理时,切忌误将危机当作机遇,更不能将公众面临的生命财产损失威胁当作自己个人升官发财的机遇。

三忌信息渠道不畅,报喜不报忧。他说,在平时,无论机构大小、官位高低,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报喜不报忧的自然倾向。但是突发事件来临时,最重要的是要“报忧不报喜”,要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和信息的及时传递。平时,在传递信息时通常要求做到“5W1H”六要素俱全,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什么(What),为什么(Why),谁(Who),以及如何(How),而且要表述清楚。但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则恰恰是“巧迟不如拙速”,即使上述六大要素一时不能完全说清楚也要首先速报上级领导,之后再进一步确认信息,完善情报。以任何理由瞒报、迟报,甚至不报的行为都是危机管理之大忌。

此外,在实施危机管理时,作为最高决策者还应当特别注意除了正规的官方信息渠道以外,一定还要有自己的非正规信息渠道,甚至包括私人渠道,这是危机管理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基本技巧。他说,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倘若正规渠道是通畅的话,许多危机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

四忌惯性思维,缺乏应变能力。魏加宁认为,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常常会用平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力求四平八稳,争取多方称赞。他认为,危机管理时的重大决策却绝对不能受惯性思维方式所左右,必须灵活应变,以变制变,有时甚至还要来一点逆向思维,方能解脱危机困境。

五忌三心二意,不分轻重缓急。魏加宁说,在应对危机之时,各级领导需要马上去做的事情必定会成倍增长,千头万绪常常令人不知从何下手。然而大难临头,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首先要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的切身利益为中心,以公众关注的优先顺序为中心来思考问题。只有以公众为中心安排的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才有可能使得本部门、本企业乃至领导者个人的损害降低至最小。

他提醒说,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集中精力抓好当务之急,切忌三心二意,左顾右盼。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只要危机不解决,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无法根除,试图抵消这种影响的任何努力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六忌决策不果断,举棋不定。魏加宁认为,平时,为了维系一个组织(国家、企业或家庭)靠的是共同利益;然而危机来临之时,命运胜于利益。因此,决策目标必须从维护“利益共同体”切换为拯救“命运共同体”。

平时,为了达成共识,往往需要多方酝酿,反复协商,并且要以理服人,少数服从多数;然而突发事件来临时给予领导者们的决策时间往往十分有限,任何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或拖延决策都有可能给组织带来致命的伤害,因此危机管理时的决策方式必须从平时的“民主决策”切换为战时的“权威决策”,在信息共享、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由最高决策者拍板定夺,并且是谁决策谁承担责任。

七忌措施不坚决,拖泥带水。平时在日常工作中,为了让下属和公众容易接受和适应某项政策措施,通常会采用比较温和的办法,细水长流,逐步深化,逐渐加以完善。然而在危机时刻,魏加宁认为,却绝不能采用“渐进式增兵”的办法,而必须采取高压强政策,集中优势兵力将事态迅速控制住,否则就有可能势如决堤,一溃千里。

八忌做表面文章,措施不到位。针对非典初期的种种失误,导致疫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他总结认为,在实施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做表面文章就等于自欺欺人,措施不到位就等于贻误战机,只能导致危机继续蔓延、进一步恶化,结果害人害己。因此,危机管理措施一旦出台,领导者就必须亲赴前线、深入基层,检查措施漏洞,监督执行情况,对措施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发现并立即弥补,对执行不利的失职人员当即进行严厉查处。

九忌言而无信,不能以诚相待。魏博士说,危机犹如战争。领导者在实施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对内,面对部下必须军令如山,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对外,面对公众必须以诚相待,取信于民,始终如一。任何政策摇摆或态度暧昧都会使下面的人无所适从,使广大公众失去信任。

十忌盲目乐观,好了伤疤忘了疼。针对现在疫情渐缓,一些部门开始有所松懈的情况,魏加宁提醒说,危机管理有句至理名言,就是“最危险、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危机看似过去,而实际上尚未过去的时候”。因为危机初期,尽管情况不明,尽管会有恐惧产生,但因事发突然,人们大都会精力集中、高度重视。而危机一旦爆发就会发生连锁效应,其结束过程也会有所波动和反复,恰恰在这个时候,人们最容易放松警惕,最容易麻痹大意,因而也最容易出错。

最后,魏加宁还深有感触地说,每逢危机爆发时,迫于形势需要,领导者们通常会从善如流,广纳谏言,言听计从。然而危机一过,一旦恢复常态,领导者们就会很快重新陷入繁忙的日常事务之中,远离基层,远离风险,听不到不同意见,看不到风险隐患。而危机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修改风险评估机制,改进风险防范措施,增强组织对危机的免疫能力,从而构成下一轮危机管理的头一道工序。

第四节 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是构筑在整体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法制化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和全面的危机管理网络整合在一起。同样,美国的各级政府都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给予相当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学校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危机预防与预警,学校危机教育,学生危机心理的缓解和引导,以及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等方面。借鉴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对中国学校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制是相当有益的。

危机管理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保险业领域,是指一般的经营活动中能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管理效能。危机一般具有四个特征:一是突然发生,难以预测;二是问题严重,威胁性大;三是事态发展,无法确定;四是救援对策,迅速紧要。冷战期间,美国逐渐发展起一套国际政治中的危机管理理论、机制和方式。危机管理概念被引申到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等领域的各种预防措施上。特别是“9·11”事件,对美国社会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也是对美国国家危机管理体系的重大考验。同样,危机事件是对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的重大挑战,应对危机事件最为关键的是以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来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整合。

美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是构筑在整体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法制化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成熟的社会应对能力包容在体系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美国公共管理结构完善的特点。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公共领域,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处理学校危机事件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美国的各级政府都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给予相当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并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因此,借鉴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对中国学校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制是相当有益的。

一、美国的国家危机管理体制与学校安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