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48115500000011

第11章 民俗风情篇(11)

雪顿节期间,藏族老百姓总是全家出动,搭帐篷过林卡。过林卡,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野炊。每到夏季来临,藏族同胞总是喜欢三五成群,在有水有树的地方搭上帐篷,铺上卡垫,摆上青稞酒、酥油茶,围在一块唱歌、跳舞,尽情娱乐。而每年过林卡,尤以雪顿节期间在拉萨罗布林卡内过林卡活动规模最大、最热闹。这时候的罗布林卡,每个角落里都搭满了藏式帐篷,充满了人们饮酒欢歌的笑语。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个活动,无论你与他们认识与否,只要你到了他们的帐篷里,你就是他们尊贵的客人,他们就会热情地给你唱敬酒歌、祝福歌,他们说:“闪亮的酒杯高举起,这酒中装满了情和义。祝愿朋友吉祥如意,祝愿大家一帆风顺;欢聚的时刻虽然是那样的短暂哟,友谊的花朵却开在我们的心里,美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中。”你能拒绝他们,你能拒绝他们这样真实的热情么?那就喝吧,可是一碗还不够,要喝就得让你连喝三碗,就是藏族人所说的三口一杯,敬天、敬地、敬神。

◆火光冲天的“达努”节

“达努”节又称祖娘节或瑶年,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各地习俗和谷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达努”节并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区两、三年过一次,有的地区三、五年过一次,有的地区十二、三年才过一次。

瑶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节日前,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杀猪宰鸭、酿米酒、做糯米耙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节日的广场上,举办着各种文体活动,有歌舞、武术、球赛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瑶族人民的铜鼓舞。它既是一种民族舞蹈,又是一种文娱比赛项目,每次出场二男一女。其中一男敲着铜鼓,表演瑶族的传统舞蹈,另一男伴在侧面敲鼓为他伴奏。女的手拿雨帽,手舞足蹈,在铜鼓手的后面为他做着扇凉的舞式,两个互相配合表演。当鼓点紧密、动作迅速、舞姿优美的时候,周围群众的掌声、喝彩声不绝。各组表演之后,人们争相向最佳的鼓手敬酒、祝贺,并赠予美名,誉为“鼓王”。跳完铜鼓舞,接着是点燃冲天炮,人们把事先做好的冲天炮按一定距离,在广场上摆上数十个或上百个。若干男女同时动手点燃,一直点到最后一声炮响为止,看在同一时间内,谁点的冲天炮最多。比赛时,场上鸦雀无声,周围观众屏住呼吸,注视着点炮的人们。炮声一响,接二连三的火光直冲天空,场上一片沸腾,人们蜂拥到优胜者面前,将他抬起来,抛向空中。

关于“达努”节的由来,一个较为普遍的传说是古时候,在万山丛中有两座高大的宝山。两山对峙相望,左边那座山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壮,像个武士;右边那座山很象一个拖着裙服的姑娘,名叫密洛陀。每年这两座山互相移近一点儿,经过九百九十九年,两山就要挨在一起了。

这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天空突然响起惊天动地的霹雳,这两座山同时裂开一条缝,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高大的男人叫布洛西,从密洛陀山里走出一个女人叫密洛陀,他俩结成了夫妻,生了三个女儿。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密洛陀的头发花白了,一天夜晚,她想起布洛西死时说的话,便对三个女儿说:“孩子们,如今你们长大了,应该各自谋生啦!”

第二天早晨,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犁地耙田,她与子孙组成了汉族。二女儿挑起一担书走了,她与子孙形成了壮族。三女儿拿着小米和锄头到山里开荒种地并在那里安居乐业,成为瑶族的祖先。三女儿在山里辛勤的耕耘,禾苗长得十分粗壮,籽粒饱满。眼看就要收割了,庄稼却被野兽、地鼠和鸟雀偷吃光了。她含着眼泪返回家里向妈妈诉苦,密洛陀安慰女儿,鼓励她再去生产,并给她一面铜鼓和一只猫。第二年庄稼长得更好,贪馋的鸟兽又来偷食,三女儿按母亲的话,敲响铜鼓惊走了野兽和飞鸟,放出猫吃尽了地鼠,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这天,姑娘带着丰盛的礼物,返回家里向密洛陀祝福,并庆贺丰收。后来,瑶族人民就将这天作为民族节日。

◆中国百家姓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姓氏的产生、发展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迈进阶级社会的结果。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百家姓》是中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起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正文: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卡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咎管卢莫柯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

池乔阳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翟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家谱

家谱(或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谱的起源

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用图表式家谱,以供后人供奉。

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都成为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插箭节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英勇的将领战死疆场,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就地立山为神,并把他佩戴的箭插在山顶,以示祭奠,并盼他的亡灵保佑百姓平安。每年前去祭奠山神的人们,都要为“保护山神”准备守护神山的兵器--箭,用它去和妖魔鬼怪作战,来保护当地的人民。久而久之,人们把五彩神箭作为供奉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插箭节”的名称。

这是藏族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由祭祀仪式衍化而成的节日。在远古时代,当藏族社会由采集、捕猎阶段进入到农牧业经济后,人的力量已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人们开始由对动物等的图腾崇拜,转到对人类自己身上。部落祖先中那些最强悍的英雄,逐渐被人们奉为可驱逐一切“魔鬼”、灾祸、主宰人生死的“保护神”。藏族先民信奉的“保护神”,主要是“赞神”、“敌神”(战神)、“阳神”(男神)等等。在藏区普遍保留的插箭节仪式,实际上是祈求“保护神”保护的仪式。

某一部落、地域、村庄的“保护神”,均设在这一地域最高的山巅或扼守交通要冲的山垭隘口上。人们以五彩的箭垛作为供奉的象征,每年为这些“保护神”举行供奉仪式--插换新的彩箭。

插箭节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意义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将战争使用的武器交给天神,以祈祷和平,所以插箭节都在各个村落最高的山上举行。因为是与战争相关的节日,所以女人不允许参加。

插箭节没有固定的日期,由部落按宗教方式择定。临近插箭活动日,人们就积极准备箭杆、印经旗,做箭羽,拌煨桑物(用炒熟的青稞面、糌粑、酥油、糖果、酒、鲜奶、窝奶等食物以及“桑周”等,合拌而成),摘柏枝,印“隆达”等。插箭前一天将箭做好,箭杆根部削成箭头状,顶部绑柏枝,柏枝下面扎有三棱式彩色木板质箭羽,下面再缠哈达或彩布条、羊毛之类。其形状似箭又像杼子,箭羽上绘有宝珠、白螺、吉祥轮等图案。

在煨桑之前,首先要造好箭台。在做箭台时,先在箭台下挖好一个正方形坑,其深度一米多,在里面埋上“代尔”,意为“宝”(五谷为主,和各种药物、珍贵金属混和成的一种包),同时埋上刀、枪、弓箭等武器。然后,在上面做一个一米高的石台,这就是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