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护一生翻译的佛教经典,据《祐录》的记载,总共有154部,309卷。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在1924年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由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开始印行《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把佛经分为10个部类:1.阿含;2.本缘;3.般若;4.法华;5.华严;6.宝积;7.涅槃;8.大集;9.经集;10.密教。竺法护翻译的佛经,涵盖了这10个部类,收录93部,195卷。其中《鹿母经》和《佛说普门品经》各有两个译本,有可能是草稿本和定稿本同时流传了下来,这样一来,竺法护的译经,在《大正藏》实际收录91部,193卷。
其他8个部类是大乘佛教经典。
大乘佛教经典又分为显教经典和密教经典两大部类。
大乘佛教显教经典,日本《大正藏》细分为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和经集部7个部类。我国学者吕澂,把《大正藏》的这种大乘佛教显教经典的七分法,进一步浓缩成宝积、般若、华严、涅槃4个部类。宝积部把大集和经集两部也囊括进来了,法华部则归类到涅槃部。吕澂的这种四分法,是依据汉传佛教四大部经典来分类的,即:
1.唐朝菩提流志在神龙二年至先天二年(706—713)编译的120卷本《大宝积经》,分为49会。日本《大正藏》所收的大集部经典和经集部经典,是《大宝积经》某一会的译本,或者是某一段落的译本,有的甚至是后人撰述、摘抄,以及翻译者的著述。《大宝积经》是大乘佛教的概论,罗列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知识。竺法护翻译的佛经,绝大多数经典,是宝积部经典,一共有60部,112卷,如果减去重译的《佛说普门经》1部1卷,实际上为59部111卷。这说明,竺法护在长达40年的佛经翻译生涯中,从敦煌到洛阳,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传播大乘佛教知识、普及大乘佛教知识的工作上。
2.唐朝玄弉在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翻译的600卷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把凡是讲六度,尤其以般若为首导的各类经典,以及通过各种三昧和陀罗尼法门的修行,而得到功德的经典,都可以归纳到般若部。打一个比喻说,般若部经典,是大乘佛教的“头脑”。竺法护翻译的般若部经典,只有《光赞般若经》1部,10卷,是玄弉译《大般若经》第2会的节译本。
3.唐朝实叉难陀在证圣元年至圣历二年(695—698)翻译的80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以十地为中心而说的各种大乘经典,大方广佛华严,意思是说“诸佛海会”,所以华严部包括所有说佛土、佛名的经典在内。竺法护一共翻译了5部,19卷。
4.北凉昙无谶在玄始十年(421年)翻译的36卷本《大般涅槃经》,与前边的般若部和华严部经典不同,是讲大乘果的经典,而般若和华严是讲大乘因的经典。《大般涅槃经》包括了佛的涅槃和三身理论,《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最后所说的经典,也可归属于涅槃部。竺法护一共翻译了7部,21卷。其中10卷本《正法华经》,在汉传佛教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