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还出圣人。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以下简称佛陀),中国的老子和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犹太人的耶稣,以及阿拉伯人的穆罕默德,都是乱世出的圣人。竺法护(227—305)的出生,也是这样,他所从事的中国汉传佛教的佛经翻译事业,与他的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竺法护,梵语名叫达摩罗察(察,一作刹),敦煌人,祖籍贵霜帝国。俗姓支,出家为僧后,从师父竺高座的竺姓,所以叫竺法护。他是西晋时期最博学的佛教学者,是大乘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推手,也是佛教东渐时期伟大的佛教翻译家,开创了中亚大乘佛教中国化的新局面。但就竺法护生活的时代而言,是处于魏晋乱世;就他的学养师承而言,与今甘肃河西走廊的大月氏民族西迁中亚,建立贵霜帝国,并被佛教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竺法护祖籍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是世代居住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大月氏民族西迁以后建立的大帝国,与罗马帝国、东汉帝国并存。
大约在战国初期,大月氏就是今天甘肃省兰州市以西的河西走廊和陇上的主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创造了河西文化,成为连接华夏和中亚文化的黄金纽带,与整个陇原文化连为一体,简称河陇文化。
陇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历史上溯到8000—7000年之间,陇原上的原住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大地湾文化,他们制造纹样简单的彩陶,可与同时代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孙纳文化相媲美,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彼此之间有相似之处,说明陇原是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接触地带。
陇原也是伏羲、女蜗和黄帝的家乡,有“羲、轩桑梓”之称。到了夏朝末年,陇东成为“周道始兴之地”,周族开始在陇东、陇中一带从事政治活动。在商朝时期,秦族又开始在今甘肃礼县、天水、西和及清水一带从事政治活动,成为秦朝的发祥地。
而河西走廊在汉武帝时代以前,与陇原上的农业文化不同,是游牧的草原文化,从陇原上的彩陶文化与两河流域的彩陶文化有相似性来推测,河西走廊里的游牧民族开拓了陇原与两河流域彩陶文化交流的纽带,可以称之为“彩陶之路”。就历史文献的确切记载来看,有族名可考的大月氏,是河西走廊里最早的主人,在秦及汉初,成为北方蒙古高原上的“西头霸主”。此时此刻,蒙古高原上的“东头霸主”是东胡。夹在东胡和大月氏之间的匈奴,可谓是两头受气。但匈奴到了冒顿单于时代,匈奴的奴隶制政权确立,匈奴日益强大,大月氏反而受制于匈奴。这与冒顿单于的个人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匈奴氏族公社制度解体,社会向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奴隶制转型。由于头曼单于喜欢他后娶的阏氏(匈奴称妻、妾为阏氏)所生的儿子,就把长子冒顿送往“西头霸主”大月氏作人质,并发动了对大月氏的战争,想假借大月氏人的手,把冒顿杀掉。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冒顿乘乱偷了一匹“善马”,逃回了匈奴。这件事,引起他父亲头曼单于的高度重视,认为冒顿是振兴匈奴的难得人才,日益器重起来,让他成为统领万名骑兵的统帅。
冒顿成为万名骑兵的统帅以后,就开始谋算向其父复仇的计划。他用鸣镝(响箭)来训练这支骑兵。冒顿下令说,凡是鸣镝所射的目标,必须发射,如有不射者,一律斩首。此军令一立,冒顿就坚决执行,当他率领他的骑兵团狩猎时,有违抗此军令者,就一律斩首。有一次,冒顿用鸣镝射他的“善马”,有不敢发射的人,照样被杀了。更为不可理喻的是,还有一次冒顿用鸣镝射击自己的娇妻,有的骑兵害怕,不敢发射,冒顿就马上把他们砍头了。经过这样反复训练,他的骑兵团完全听从他的指挥了,在一次狩猎活动中,冒顿突然用鸣镝射击头曼单于的“善马”,他的部下紧跟着也是万箭齐发,标志着冒顿的势力已经势不可挡了。
冒顿开始找机会刺杀他的父王。果然机会来啦,头曼单于命令冒顿率领他的骑兵团跟他一同出猎。在出猎途中,冒顿突然把鸣镝射向头曼单于,于是他的部下万箭齐发,把头曼单于活活射死,然后出其不意地返回单于大帐,杀死他的后母、弟弟和不服从的“大臣”。冒顿通过这场政治斗争,夺得了匈奴的最高权力,自立为单于,开始洗刷匈奴受制于邻族的耻辱。
冒顿成为匈奴的单于以后,先后向东攻破东胡,向南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射、丁令、鬲昆、薪犁各邻族,向西把大月氏从河西走廊驱赶出去,他的后继者老上单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鼓作气,继续攻击大月氏,并把大月氏王的头颅作为饮酒器。
冒顿攻击大月氏的时间,历史学家说法不一,一说是在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7—前176年。实际上这两个年代相差的差距不大,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经过冒顿单于和老上单于的连续军事打击,在公元前174年—前160年,向西迁徙到伊犁河流域的叫大月氏,向南翻越祁连山的叫小月氏。
大月氏迁徙到伊犁河流域以后,迫使伊犁河流域的原住民塞种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索格底亚那地方。但好景不长,亲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侵占伊犁河流域,大月氏逼迫再次向西迁徙,越过锡尔河,占领了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肥沃土地,建立起了与东汉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并立的四大帝国之一的贵霜帝国,雄霸中亚500来年。
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大河大江有着天然的联系,从西到东,依次排列着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恒河—阿姆河流域的佛教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恒河—阿姆河流域的佛教文明,由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阿姆河流域的大乘佛教组成。
(1)原始佛教
根据近代学者研究,佛陀生活的时代,大约与我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同一个时代。尤其是佛陀和孔子,他们不但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而且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惊人地相似,在印度,是十六国争霸的时代;在中国,是春秋五霸互争盟主的时代。腥风血雨,是佛陀和孔子面对的社会现实,于是他们分别在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周游列国,宣传非暴力主义,创建和谐社会是他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佛陀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有学者从佛经记载他是金黄色的皮肤来推测,认为他出生的种族不应该是从西方迁徙到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种,而是生活在阿姆河流域的塞种。塞种是游牧民族,而迦毗罗卫国很有可能是游牧的塞种人从游牧的生活方式转型到农耕的生活方式过程中,建立的城邦国家。统治这个城邦国家的国王叫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佛陀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
汉传佛教把佛陀的一生,概括为“八相成道”。根据天台智顗大师在《四教仪》的说法,大乘菩萨修行成佛,要经过七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发菩提心;第二阶段是行菩萨道;第三阶段是修成三十二相;第四阶段是六度圆满;第五阶段是一生补处;第六阶段是生兜率天;第七阶段是八相成道。完成其中的前六个阶段的时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概略地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一个人只要有了前世六个阶段的积累,在今生今世就能成佛,这就是菩萨修行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八相成道,其具体内容如下:
①从兜率天下
《因果经》里说,佛陀在过去世修菩萨道的名字叫善慧菩萨。智者大师在《四教仪》里说,善慧菩萨在第一阿僧祇劫,即从古释迦至尸弃佛期间,跟随75000佛,常修六度。在此基础上,从尸弃佛至燃灯佛期间,经过第二阿僧祇劫,用七茎莲华供养过76000佛,当燃灯佛路过一段泥路时,善慧菩萨赶紧趴在地上,把自己的头发铺在泥泞地上,让燃灯佛踩过去;燃灯佛就对善慧菩萨说,你经过第三阿僧祇劫的修行后成佛,号释迦文佛。善慧菩萨受记后,再接再厉,从燃灯佛至毘婆尸佛期间的第三阿僧祇劫,追随77000佛,修六度万行,又延长了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功行圆满,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近一切种智,生兜率陀天,名圣善慧。《佛本行集经》说,由于圣善慧菩萨在诸天转大法轮,放大光明,又被称为护明菩萨。《因果经》又说,圣善慧菩萨在诸天说法的同时,也到十方世界,显种种身,为众生应机说法。4000岁满,期运将至,当下作佛,示显五种瑞相:一者放大光明;二者大地十八相动;三者魔宫隐蔽;四者日月无光;五者天龙八部,悉皆震动。
②托胎
《因果经》里说,圣善慧菩萨在兜率天宫向下界观察,发现人间有利于他创立佛教的五种事情:一是观察到众生学习佛法的条件已经具备;二是观察到成佛的时代已经来到;三是观察到迦毗罗卫国是弘扬佛教的最佳国度;四是观察到释迦族是世界上最善良的种族;五是观察到释迦族血统的净饭王,是瞿昙(神仙)苗裔,圣王之后,具足清净,性行仁贤,聪明智慧;王后夫人,温顺善良。于是乎,净饭王夫妇,就成为圣善慧菩萨下生的最佳父母人选。
净饭王的王后,叫摩耶夫人,有一天晚上,在似睡非睡之中,明明白白地看见,圣善慧菩萨乘着一只六牙白象,从空而降,从自己的右肋而入,自己身体就像透明的琉璃一样,能从外面看见圣善慧菩萨的身体。摩耶夫人此时此刻的感觉是,浑身上下,舒适快乐,就像喝了甘露水一样;回顾自己的身体,就像日月照耀一样,金光闪闪。摩耶夫人惊醒以后,赶快到净饭王的卧室,汇报了自己刚才似睡非睡中的梦境。
净饭王听后,立即召见善于占梦的婆罗门,进行咨询。婆罗门告诉净饭王:“恭喜大王,夫人一定怀上了圣子!太子将来一定能光宗耀祖,如果不出家,肯定是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但是,从圣善慧降胎时放大光明,诸天、帝释、梵天围绕侍候的征兆上来看,如果太子出家的话,必定成佛。”
摩耶夫人自从怀孕以来,更加注重道德情操的修养,每天给穷贫的人捐款捐物(布施);诸恶莫作(持戒);谦卑礼让(忍辱);众善奉行(精进);清心寡欲(禅定);明辨是非(智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胎儿受到良好的胎教。摩耶夫人经常吃绿色食品,不吃厨师做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
在圣善慧菩萨住胎的10个月期间,三千大千世界出现了六种震动。佛教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是指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围,形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的六种震动是,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大地如此的柔软,必然是五谷丰登,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③出生
公元前6世纪,位于北印度恒河中下游西北方的拘萨罗国和东南方的摩揭陀国,在众多的城邦国家里,属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进入奴隶社会。靠近拘萨罗国的迦毗罗卫国和拘利国,是释迦族人建立的两个小国家,经济落后。迦毗罗卫国的国王是净饭王,拘利国的国王是善觉王,善觉王的妹妹,叫摩诃摩耶,简称摩耶,嫁给了净饭王。净饭王50多岁时、摩耶夫人40多岁时,生下了释迦牟尼。“释迦”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能仁,即能够用仁爱的心为人处世,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大慈就是给众生以安乐,大悲就是拔除众生的痛苦,用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所具备的悲德。“牟尼”,也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寂默,是指佛陀在因地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智德利己,悲德利他,佛陀完全具足,所以叫释迦牟尼佛。
关于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的诞辰,在南传佛教界、藏传佛教界、汉传佛教界和学术界,说法不一。在南传佛教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区),认为悉达多太子生于公元前623年的四、五月份;藏传佛教界(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蒙古高原传播的佛教),认为悉达多太子生于公元前1040年;汉传佛教界(中国内地、越南、韩国、日本),认为悉达多太子生于公元前1820年。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权威宇井伯寿,在他编的《印度哲学史》里,认为悉达多太子生于公元前465年;我国学术界权威汤用彤根据《善见律》的“点记说”,认为悉达多太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本文是从汉传佛教界的立场来介绍佛陀生平的,所以采用悉达多太子生于公元前1820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说,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初八。
悉达多太子诞生的时候,正是公元前1820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按照印度古代风俗,女人生小孩,必须回娘家,就连贵为王后的摩耶夫人,也不能例外,当摩耶夫人一行人马,走到今尼泊尔境内鲁明代的蓝毗尼花园时,在一棵枝繁叶茂、充满无限生机的无忧大树下,摩耶夫人举起右手,攀着这棵大树上的一个树枝的时候,悉达多太子就从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了。《金刚仙记》里说,当时出现了三种瑞相,一是刚出生的悉达多太子,能够运用神通妙力,凌空而行;二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七宝自然合成的一朵莲花从地下涌现出来,承接悉达多太子之足;三是太子刚出生就能在地上行走,脚底离地面有4指之高,脚底上的千辐轮相,照映在地上,清清楚楚,并朝着东西南北各走7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只见这时,天空里出现了9条龙,一齐口吐香水,像细雨一样,从空而降,沐浴着悉达多太子的身体。在地上,也同时涌现出了两个水池:一个是热水,另一个是冷水,供悉达多太子洗澡。这就是至今汉传佛教寺院,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规模盛大的浴佛节的来历。浴佛节是中国汉传佛教的最大节日。
据《本行经》记载,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诸天奏乐、抛撒香花,供养太子;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又据唐法琳《破邪论》引《周书异记》记载,中华大地在这天,江河泉水,突然泛涨,所有井水,溢出地面。周昭王在镐京(今西安市)的宫殿,以及全国老百姓的房屋,乃至山川大地,都为之震动。这天夜间,周昭王瞭望天空,看到五色祥光,入贯太微星,整个西方夜空,一片青红色。周昭王就咨询太史苏由说:“这是什么祥瑞呢?”苏由回答说:“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周昭王又问苏由,这位西方圣人有哪些威德呢?苏由说:“这位大圣人,他不要想方设法治理天下,而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人民也会自然地顺从和尊敬他;他用不着讲话,而天下人民会自然地服从他的领导;他用不着制定法律和行政措施,来教化人民,而天下人民会自然地去修道行善。”周昭王听后,非常羡慕这位西方圣人,就问苏由,这位西方圣人的教法什么时候才能泽被到中华大地呢?苏由回答说:“大概要等到1000年以后,他的言教才能泽被到我们中华大地。”周昭王就下令刻碑记载这件事情,埋于镐京南郊天祠前,作为1000年以后,佛教传入中国的凭证。
《本行经》说,自从悉达多太子在蓝毗尼花园降生以后,消息传到王宫,全国人民喜笑颜开,就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摩耶夫人也从蓝毗尼花园回到宫中。净饭王老年得子,更是高兴得手足舞蹈,欢喜万分,立即请了许多仙人,来王宫为悉达多太子看相。仙人们看了悉达多太子以后,异口同声地赞叹说:“太子具有32种瑞相,80种好,是大福大贵之相,如果从政,一定会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修道,必证道果,成为佛陀。”净饭王听后,疑惑不解,忙问仙人:“众仙人们!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呢,还是从政做转轮圣王呢?”仙人们听后,各个目瞪口呆,你看我,我看你,无法回答,这时有一个仙人高声说:“只要大王烧三炷香,对天诚恳祈请阿私陀大仙来,才能决断此事。”净饭王闻言,马上焚香祈请,阿私陀大仙果然在香烟缭绕之时,从天而降到净饭王面前。净饭王就让摩耶夫人把太子抱出来,请阿私陀仙人看相。阿私陀仙人双手捧起太子,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太子高举在自己头上,放声大哭起来。这下可把净饭王吓坏了,赶忙问阿私陀仙人,“太子有什么问题吗”?阿私陀仙人说:“不,太子的相太好了,真的是福慧具足,相好庄严,太子的32相,要比转轮圣王的32相好百倍,将来一定会出家成佛的。可惜我老了,现在已经120岁了,等不到太子成佛了,不能亲见佛的金身,不能够亲闻佛的妙法,自己心里十分难过,所以就哭起来了。”
悉达多太子出生7天以后,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太子长到8岁的时候,净饭王为了防止太子出家成佛,就请全国最著名的学者毗阇婆密多罗做太子的老师。太子刚入太学,就问毗阇婆密多罗老师:“梵书和仙书,总共有64种,不知老师教我何书?”老师一听,太子器识非凡,精心培育,使太子通达书数经论。
净饭王还为太子请了一位教武艺的老师,名字叫屡提提婆,教授太子29种兵戎法式,以及天文、祭祀、占察、悬射、口令、声论、工艺、辩论、咒术、杂事等。只有10岁的悉达多太子,很快就精通了这些武艺,在一次与释迦族青年的比武时,拿上宫中遗留下来的弓,这个弓很少有人能拉得动,但太子一箭就射穿了七重金鼓。还有一次,太子与堂弟提婆达多和难陀比武,提婆达多首先用左手拿住一只大象的鼻子,右手一拳下去,打在大象的额头,大象立刻毙命倒地,阻塞了交通;难陀过来,就把这只阻塞交通的死象,抓起鼻子,拉出了城门;太子看见后,用左手提起大象,然后用右手托着,把大象尸体抛于城门之外数百米,落地时,砸出了一个深坑。这就是古印度“象坑”遗迹的来历。
④出家
伴随着悉达多太子的一天天长大,净饭王一想起阿私陀仙人的预言,就寝食不安,在太子17岁的时候,就请人说媒,把释迦族婆罗门摩诃那摩的千金小姐,名叫耶输陀罗,出嫁给悉达多太子。接着又为太子纳妾两人,一名瞿夷,二名鹿野。净饭王还选派3000宫女,分别在初夜、半夜和后夜侍候太子,并在太子宫外建造了牢固的子城,设置一个城门,安上机关,需要500个人开启或关闭城门,并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城门内外,布满军警,戒备森严,生怕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太子就这样,从10岁到19岁,软禁在深宫之中,五欲娱乐,长达10年之久。但太子必然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人,已经熄灭了烦恼,所以身体虽处五欲之中,心则清净无染,就像圣洁的莲花一样。
《本行经》说,有一个名叫作瓶的欲界第六天天主,又叫做瓶天子,他见太子在宫中10年,一尘不染,就在空中发出声音,告诉太子,在年轻力壮时,要尽快离开这种五欲生活,出家修道成佛,点燃智慧大灯塔,早日为天人指点迷津,现在就要离开太子宫,到宫外的园林中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悉达多太子听到了作瓶天子的警策之后,就决定走出深宫,看看外面的世界,命令御者驾车出太子宫。御者把此事向净饭王作了汇报,净饭王就派大臣和许多宫女陪同太子,从城东门而出,遇到一位老人,引起了太子对老龄化问题的思考,而放弃了到城东花园游玩的计划,掉转车头,回太子宫。过了几天,太子的车队从城南门出去游玩,遇到了一位病人,引起了太子对人生病苦问题的思考,而放弃了到城南花园游玩的计划,掉转车头,回太子宫。又过了几天,太子的车队从西城门出去游玩,遇到了一位正要抬着去下葬的死人,引起了太子对人为啥要死亡问题的思考,而放弃了到城西花园游玩的计划,掉转车头,回太子宫。又过了几天,太子的车队从城北门出去游玩,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威仪济济、道貌堂堂的出家人,就是《大庄严经》里说的沙门,实际上是净居天变化的比丘。他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拿着锡杖,安详自如地走了过来。御者向悉达多太子报告,前面走来了一位出家人。太子下车作礼,向比丘请教说:“出家有什么好处?”比丘回答说:“我在家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败坏不定,所以弃亲出家,远离人间,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我所修的道,是生起大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不膨胀人欲,永远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出家之法。”太子听后,非常高兴地赞叹说:“天人之中,出家是最佳的生活方式,从今以后,我要出家修道成佛。”
悉达多太子在19岁的那年,选择了农历二月初八的深夜,在净居天人的呼唤下,叫醒马夫车匿,备好骏马健陟,然后扶太子上马,由四大天王捧着四个马蹄,在净居天人的引导下,半夜里飞出王宫,到雪山出家修道,脱下太子服装,与一位披着袈裟的猎师,互换衣服,从此太子披上袈裟,成为修行佛道的菩萨,在跋伽仙人林中,寻师解惑,参访5年,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于是走出跋伽仙人林,到伽阇山苦行林,结跏趺坐,一天吃一麦一麻,以禅悦为主食,长达6年之久,雀巢筑在头顶上,芦草穿膝,太子的心,一动不动。
⑤降魔
《本行经》里说,悉达多太子在伽阇山经过6年苦行,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得大神通。他自己明白,不久就要成佛道了。但太子慈悲心切,心想我如果以忍饥挨饿的修行方式得道成佛,后继者恐怕误以为修道成佛,只要简单模仿太子,修挨饿的苦行就能够得道成佛了。于是,太子为了普度众生,从禅定当中出来,到尼连禅河里洗涤身上6年苦行的积垢,又接受了两位名叫难陀和波罗牧牛女供养的乳糜粥,滋润身体,恢复气力,到尼连禅河畔,一棵菩提树下,效法过去诸佛,想在一块大石头上,铺草座而取正觉。此时此刻,帝释天王就化为刈草人,献上吉祥草,太子就结跏趺坐,坐在吉祥草上,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坐。”于是大地六种震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摇摆不定,惊动了魔王波旬,他就派遣魔女,在太子前“示现种种妇女媚惑谄曲之事,复将香花散”在太子身上。但不能扰乱太子心,于是这些魔女就用“幻惑之法,更加情态,益显娇姿,庄严其身,示现美妙音辞”,嘲笑太子。太子就批评她们说:你们“宿命有福,受得天身,不念无常,而作妖媚。形体虽好,而心不正”。只见太子手一指,这些魔女就“变成老母,发白面皱”,丑陋无比了,彼此之间,心生恐怖,全都跪下,认错求宽恕。魔王一看自己使的美女计失败了,就亲自带上魔兵魔将,用武力来威胁太子,太子再次显神力,用手一指,只听到一声巨响,魔王及其魔兵魔将,应声倒地,叫苦连天,一起向太子求忏悔。太子同样地宽恕了魔王及其魔兵魔将。
⑥成道
悉达多太子降服了魔王以后,也就把自己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著,灭得一干二净了。这时的悉达多太子,已经30岁,正是农历腊月初八的半夜时光,他抬头瞭望浩瀚星空,一颗明亮的星星,清光皎洁,就像寒潭清水一样,寂静无波;再用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彻悟心源,把心中的黑暗完全驱除,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在一刹那之间,顿然大悟,烦恼完全断尽,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二为一,理智不二,就像天上的那颗明星一样,处于寂而常照的境界。这就是悉达多太子亲证到的不生不灭,无挂无碍的涅槃境界。这就叫做成佛。从此时此刻起,悉达多太子,就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⑦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从菩提树下得道,到双林树下涅槃以前,在这49年的时间里,一生说法(转法轮)的目的,就是开示众生,开发出本来具有的成佛智慧。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佛陀49年演说的经教,判为五时八教。五时指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a、华严时
所谓的华严时,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刚成佛的21天,以千丈卢舍那圆满报身,给修行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法身大士和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演说的经教,一共说了七处九会,说明大乘菩萨的修行方法,是因地发心修行,要以十度万行的因华,来庄严最上乘的佛果,所以叫《华严经》,就像太阳东升,先照高山一样,《涅槃经·圣行品》比喻“从牛出乳”。
b、阿含时
所谓的阿含时,是指佛陀在最初的12年,在鹿野苑,为小乘圣人说的佛法,即转四谛法轮,教化经常跟随佛陀的1250名比丘的佛法。在这12年间演说的经教是四《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所以称为阿含时,就像日出渐渐升高,能够照到深山幽谷一样,《涅槃经·圣行品》比喻为“从乳出酪”。
c、方等时
接下来的8年,是为小乘人中,想证入法性的人演说《维摩经》、《思益经》、《金光明经》、《胜鬘经》等方等经典,弹偏褒圆,折小叹大,把弟子从小乘导向大乘,所以称为方等时就像太阳升到早晨吃饭的时刻一样,《涅槃经·圣行品》比喻为“从酪出酥”。
d、般若时
再接下来的22年,是演说《摩诃般若》性空的教义,破除人法二执,就像太阳接近中午的时刻一样,《涅槃经·圣行品》比喻为“从生酥出熟酥”。这是般若时。
e、法华涅槃时
最后的7年,因众生根机已经成熟,于是演说《法华经》,使三乘佛法归于一佛乘,为三乘弟子授成佛之记,最后在临涅槃的一日一夜间演说《涅槃经》,告诫后学持戒律,佛性常净我乐的教义,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无处不照,《涅槃经·圣行品》把法华涅槃时比喻为“从熟酥出醍醐”。
天台宗智者大师,还把佛陀在五时演说经教的形式称为“化仪”,而把演说经教的内容称为“化法”。
a、化仪四教:佛陀演说经教的形式
所谓的化仪四教是顿、渐、秘密、不定。顿教是佛陀为圣弟子演说的《华严经》;渐教是佛陀为凡夫弟子演说的循序渐进的教法,如阿含、方等、般若、法华等经教;佛陀的三轮教化(说法轮、神通轮、记心轮)不可思议,同时可以为此人顿说,为他人渐说,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受益,这是秘密教;佛陀演说经教时,有的弟子闻教后证得小乘果,而有的发菩提心,入菩萨位,这叫不定教。
b、化法四教:佛陀演说经教的内容
所谓的化法四教,指的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三藏教是小乘经教,说明苦、空、无常逼迫身心是苦。烦恼疏缘和业亲因相结合而招感生死苦果的原因是集;无有苦果是灭;戒定慧是通往寂灭的道。苦、集、灭、道是佛陀亲证而得到的真实教法,所以称为四谛。
通教是沟通大小乘的经教,为三乘弟子演说体空(色即是空),无生四谛的原理,分为四类经教:①有教,说明现象是存在的,如业、果、善恶、涅槃等法,都是幻化,就像镜中的像一样,虽无实体,但有幻化的影像。②空教,空是有的体,说明诸法的现象变化无实,无实即空,就像镜中的像,虽有形色,但求不可得。③亦空亦有教,诸法的现象凭经验可以感知,所以是有;有的凭经验不能感知,所以是空。④非空非有教,诸法的现象尚不能得到,何况诸法的体就更不能得到,所以叫非空非有。
别教是佛陀专为菩萨弟子演说修行次第的教义。共分四类:①有教,菩萨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佛,当然众生的佛性是存在的,有所求就能有所得,就像乳中的酪性,石中的金性是真实的存在一样。②空教,众生有佛性,并不等于说众生有实体(我),就像乳无酪性、石无金性一样,但酪性、金性却存在乳中、石中,所以酪性和金性皆空。因此,众生的佛性犹如虚空一样,大涅槃也是空,这说明佛性是一种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有为的色心诸法。③亦空亦有教,说明众生虽有佛性,但要通过善巧方便才能实证,就像乳中有酪一样,要通过提炼方法才能得到,如果没有提炼方法就不能得到,所以说乳中既有酪性又无酪性。④非空非有教,说明佛性是中性,就像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一样。
圆教是佛陀为上智利根人演说的经教,顿显佛理。共分四类:①有教,认为观见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成,就是第一义也不例外。②空教,主张观幻化见思及一切诸法,不在因,不在缘,我及涅槃皆空,唯有空病,其实这种空病也是空的。③亦空亦有教,主张幻化见思虽无真实,但语言概念则是存在的,即无名相中而假借名相来说明。空虽然是主体亲证的,但要表述出来,却要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来。④非空非有教,主张观幻化见思即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议,精进故非有,非出世故非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圆教就是为了阐明非空非有的中道原理。
⑧入涅槃
《涅槃经后分》说,佛陀80岁时,即公元前1027年,在拘尸那伽城娑罗双树林,此时正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即将进入涅槃,入诸禅定,对弟子们进行了最后的教诲以后,就睡在了七宝床上,右肋而卧,头朝北方,脚指向南方,面向西方,背靠东方,到了子夜,进入第四禅之中,寂然无声,就进入涅槃境界。佛陀涅槃以后,两片东西娑罗树林合为一树,两片南北娑罗树林合为一树,垂挂宝床,佛陀躺在上面。这两棵娑罗树的树叶立即惨然变白,犹如白鹤一样,枝叶、花果、皮干全部爆裂堕落,渐渐枯萎。
但在学术界,佛陀的圆寂年代则与汉传佛教界的说法相差悬殊,以下有关佛教史的叙述年代,主要采用学术界的说法。例如,吕澂把佛陀涅槃的年代,确定为公元前486年,所以生年为公元前565年。按照这个推算,佛陀创立佛教的年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说是30岁成佛,那么原始佛教的上限,应为公元前535年。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代,是佛陀圆寂100年以后的事情,所以原始佛教的下限,应为公元前386年。
(2)部派佛教
佛陀圆寂100年以后,佛教僧团发生了剧烈变化,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原因是多方面的,僧团人数的增加,原始佛教的人本主义向宗教神秘主义过度,佛教类似于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尤其是对戒律的异议,是佛教僧团分裂的直接导火索。大约从公元前386年起,一直到公元150年前后止,总计长达500多年间,先后出现过大约20个部派。部派佛教是古印度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盛行于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南亚地区。
在这500多年间,就古印度的历史而言,印度河中上游地区,在公元前327年,被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占领,建立了由希腊人统治的城邦国家,进入希腊化时期。而在恒河流域,处在难陀王朝统治时期。该王朝有一员能征善战的将领,名字叫旃陀罗笈多(月护王),他乘机在希腊人殖民区扩张势力,打败了亚历山大的留住部队,并沿恒河向东南挺进,攻占难陀王朝首都华氏城,建立了孔雀王朝,统一了全印度。到了第三代国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他在公元前271年即位,继续扩大版图。阿育王在公元前235年去世。由于他大力推广佛教,在印度河流域,用佛教化去希腊化,又把如今的东南亚佛教化。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日趋衰落,到了公元前180年,孔雀王朝著名将领弗沙密多罗发动军事政变,杀死国王,推翻孔雀王朝,建立了巽伽王朝,但势力范围,局限在恒河流域。东南方的羯陵迦宣布独立,西北方被大夏和波斯占领。后来局势进一步动荡,巽伽王朝的版图只有列国时代的摩揭陀国那么大。公元前72年,巽伽王朝发生了宫廷政变,大臣婆须提婆杀死国王,建立了坎婆王朝,但政局紊乱,到公元前28年就灭亡了,佛教也随之在恒河流域一蹶不振。
(3)大乘佛教在贵霜帝国兴起
从河西走廊西迁的大月氏,在公元前1世纪,占领了中亚阿姆河流域和锡尔河流域,分成了五个部落,其中的贵霜部落首领丘就却,英勇善战,在公元24—25年,统一了其他四个部落,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山,即大雪山,向西征服今阿富汗地区,向南扩张到印度旁遮普北部。昔日希腊人统治的地区现在完全变成贵霜帝国的领土。在此基础上,第二代贵霜王阎膏珍,把贵霜帝国的版图,向南扩张到恒河流域,把疆域拓展到波罗奈和桑志;向东越过帕米尔高原,把塔里木盆地西端北沿的喀什噶尔和南沿的和阗,划入贵霜帝国的势力范围;向北与康居国联姻结盟。
大月氏西迁阿姆河流域以后,似乎由游牧的生活方式向农耕的生活方式转变,在意识形态上,从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给西汉哀帝朝的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的历史记载来判断,大月氏一到阿姆河,就被佛教化了,并用佛教去希腊化,也就是说,佛教使大月氏由一个野蛮民族转变成为一个文明民族。这是因为,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传入中亚,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和希腊人的宗教并存,大月氏人是在占领了希腊人的殖民地和蚕食波斯帝国东部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贵霜帝国的,所以在意识形态上不可能采用琐罗亚斯德教和希腊人的宗教作为贵霜帝国的意识形态,而只能选择佛教作为贵霜帝国的意识形态。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那就是贵霜帝国的佛教与恒河流域的部派佛教有很大的差别,即大乘佛教的兴起。所谓的大乘佛教,既是对印度传统的部派佛教的蔑称,也是对原来琐罗亚斯德教和希腊人宗教的宽容,主要是是把希腊人崇拜的神灵,作为佛教的护法神来处理,换成政治语言,就是用大慈大悲心来治理国家,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孟之道殊途同归。孔孟之道提倡仁政的治理国家原则,而大月氏在河西走廊繁殖生息的时候,与秦朝疆域毗连,秦朝的苛政、严刑峻法、焚书坑儒,迫使大量秦人和儒生逃入大月氏,寻求“大月氏中乐”,是完全有可能的,他们随同大月氏西迁到阿姆河流域,参谋大月氏王率领大月氏由游牧的生活方式过渡到农耕的生活方式,参考秦汉人的政治制度,建立贵霜国家,用儒化了的佛教——大乘佛教作为贵霜帝国的意识形态,派出使者与两汉王朝通好,向南进攻印度,向东渗透喀什噶尔及和阗,向西蚕食波斯,向北联姻康居,与罗马、波斯、汉朝各雄踞一方,分河饮水。换句话说,大乘佛教的产生,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在贵霜帝国发挥出来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