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护在晋武帝夺取曹魏政权的第二年,即泰始二年(266年),从西域来到长安,到永兴二年(305年),流落渑池,客死此地。在这长达40年的时间里,从洛阳到敦煌,万里迢迢,翻译佛经,就像播种机一样,在中华大地上撒播大乘佛教的种子,把汉魏佛教的传播区域,从洛阳以东,扩展到洛阳以西的关中、河陇地区,使内地佛教和西域佛教连成一片,成为大乘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推手之一。
梁《高僧传》卷一说,竺法护“自敦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汉)文,所获《贤劫》、《正法华》、《光赞》等165部”。这在汉魏西晋时期,可谓空前。但历代各家《经录》,对竺法护译经的记载,出入颇大。例如: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说是154部,309卷(其中95部有经,64部有名无经)。《大唐内典录》说是210部,394卷。《开元释教录》说是175部,354卷。由于各家《经录》说法不一,现在很难考订,竺法护究竟翻译了多少佛经,但就收录在日本学者编辑的《大正藏》里的经典,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就已经是前无古人了。本章主要依据收录在《大正藏》里的竺法护译经,并把有翻译时间、地点可考的经典提取出来,采用汉传佛教界常用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的“三段科判”的诠释佛经方式,把竺法护从敦煌到洛阳的翻译佛教经典,概略介绍如下,窥视他在40年时间里,在从敦煌到洛阳的万里译经线上,撒播了什么样的佛教种子。
竺法护来到长安时,长安已经有佛教流传,但没有洛阳及其以东郡国昌盛。他来到长安,大约是晋武帝泰始二年下半年,驻锡在长安城青门内的白马寺中,草草地组织了一个翻译佛经的班子,从泰始二年(266年)十一月八日开始,到十二月三十日未时讫,共计花了52天的时间,翻译出了他弘扬大乘佛教的第一部经典,即《须真天子经》,共4卷10品,24000余言。当时,由竺法护手执胡本,逐字逐句地口译成汉文,再由安文惠和帛元信润色,最后由聂承远、张玄泊、孙休三人笔录成文。安文惠和帛元信很有可能是西域人,安文惠有可能是安息国(今伊朗)人,帛元信有可能是龟兹(今新疆库车)人,他们可能是在长安从事商贸活动的西域商人,信仰佛教,对汉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所以担任了润色的加工工作。聂承远、张玄泊、孙休是长安的儒生,跟随竺法护学习佛教,所以担任笔录、整理成文的工作。《须真天子经》就这样翻译成了汉文,它的基本内容如下:
佛教经典的编写程序,是由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组成。序分是一部经的形成过程,由总序和别序两部分组成。总序就是每一部佛经都相同的序,别序则专指某一部经的序。
(1)总序:所有佛经相同的序
我阿难亲自听佛说:当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精舍开法会,参加会议的圣比丘有1250人,菩萨10000人,还有诸欲天子、诸色天子、诸遍净天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人。
(2)别序:《须真天子经》的序言
当时,文殊师利童子、须真天子也在法会上,尤其是须真天子,他等会议秩序稳定后,就站起来,整理衣服,叉手,长跪,首先向释迦牟尼佛请示说:“我有问题要提问,请佛给予解答。”释迦牟尼佛说:“好呀好呀!您能够为一切众生,请问佛法,是件好事,我愿意为您解答。”
正宗分就是佛教经典的正文,是一部佛经的主体部分。《须真天子经》的正文,共有10品,每品大意如下:
(1)问四事品:怎样做才称得上菩萨?
大乘佛教的菩萨,是通过修行而成佛的人。菩萨如何才能修行成佛呢?这是须真天子所要关心的问题。所以当他提出的32个问题,能够得到释迦牟尼佛的答复,这使得他非常高兴。释迦牟尼佛对这32个问题,分别从4个方面,一一进行了回答,所以称之为“四事品”,回答了须真天子关于一个人怎样做,才算得上菩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菩萨立志学习大乘佛教要具备哪些条件?
佛陀答:一是要有灵活机动的方法;二是要有把他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痛苦的大悲情怀;三是要有基本的佛教知识,能够解答别人的疑惑;四是要有一定的修证功夫,获得神通。
第二个问题:如何考察菩萨个人素质?
佛陀答:一是意志坚定;二是身体力行;三是思想纯洁;四是不厌倦佛法。
第三个问题:菩萨要经常修哪些福报?
佛陀答:一是以般若波罗蜜教化大乘学人;二是劝化他人学习大乘佛法;三是常行三品愿:一戒、二智慧、三平等;四是起心动念,符合于佛法。
第四个问题:菩萨的无挂碍行为有哪些?
佛陀答:一是不刚愎自用;二是没有嗔怒心;三是以空法摄护一切;四是远离爱欲。
第五个问题:菩萨要具备哪些智慧?
佛陀答:一是学习佛法不厌倦;二是不求名利;三是对待一切事情,如梦幻泡影;四是要经常发菩提心。
第六个问题:菩萨要具备哪些辩才?
佛陀答:一是对佛教教义非常熟悉;二是口才、逻辑思辨能力超群;三是要有大悲情怀;四是所作所为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第七个问题:菩萨要具备哪些学习方法?
佛陀答:一是涉猎各种知识;二是不听黄色音乐;三是听说哪里有大乘经典,一定要去学习;四是常修禅定。
第八个问题:菩萨要参与哪些社会行为?
佛陀答:一是经常组织会议,宣讲大乘佛法;二是在大庭广众前示现无常事;三是劝其他宗教领袖学习大乘佛法;四是淡泊名利,经常坐禅。
第九个问题:菩萨经常如何反省自己的行为?
佛陀答:一是常发菩提心;二是不忘记所学的大乘佛法;三是一诺千金;四是随遇而安。
第十个问题:菩萨应该如何与人相处?
佛陀答:一是大力宣传大乘佛法;二是去除淫欲;三是引导他人入大乘佛教;四是引导他人求大乘佛法。
第十一个问题:菩萨如何管束自己?
佛陀答:一是天天修梵行;二是常在禅堂;三是深入法忍;四是身心健康。
第十二个问题:菩萨如何排除各种社会干扰?
佛陀答:一是住四禅之中,不追求欲望;二是常发大悲心,为他人排忧解难;三是供养三宝;四是坚持六波罗蜜,普度众生。
第十三个问题:菩萨平时在脑子里常想些什么事情呢?
佛陀答:一是常想大乘佛法;二是常想非义之事;三是常想大悲心;四是常想佛的无碍智。
第十四个问题:菩萨要如何保持自己的情操?
佛陀答:一是遇到好事,不沾沾自喜;二是遇到麻烦,不怨天尤人;三是保重身体,思想健康;四是结跏趺坐,示现禅思。
第十五个问题:菩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
佛陀答:一是不固执己见;二是不推崇权威;三是遵循客观规律;四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十六个问题:菩萨应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呢?
佛陀答:一是神通广大;二是智慧圆融;三是辩才无碍;四是有成佛的抱负。
第十七个问题:菩萨应如何加强自我修养呢?
佛陀答:一是远离尘嚣,结跏趺坐;二是处于无想禅定中;三是处于无愿禅定中;四是以权慧开化人。
第十八个问题:菩萨要具备什么样的人品呢?
佛陀答:一是没有偏恨心;二是没有私欲心;三是一尘不染;四是学习佛法。
第十九个问题:菩萨应如何加强自我修养呢?
佛陀答:一是布施得豪富;二是持戒得生天;三是博学成大智;四是修止观离生死。
第二十个问题:菩萨要树立哪些核心价值观呢?
佛陀答:一是在有常中,心不执著;二是在无常中,安定自如;三是生死从十二因缘结合而生;四是解脱从十二因缘离散而得。
第二十一个问题:菩萨要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呢?
佛陀答:一是人人都有佛性;二是修行要经过六度万行;三是生死即涅槃;四是不为爱欲所污染。
第二十二个问题:菩萨怎样才能保持高尚的人格呢?
佛陀答:一是不悭贪;二是布施不分时间和场合;三是持戒;四是一切功德,都是为了成佛而做准备。
第二十三个问题:菩萨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情怀呢?
佛陀答:一是对待一切人,如父母爱其子;二是遭遇困境,或被别人拳打脚踢,要观身无我,不起瞋恨报复心;三是坚信缘起法,放弃错误的观点;四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要经常忏悔。
第二十四个问题:菩萨应掌握哪些法宝?
佛陀答:一是修无量的福报;二是修无量的智慧;三是坚持一波罗蜜的永恒修持;四是起心动念,不离佛道。
第二十五个问题:菩萨应如何为社会服务?
佛陀答:一是有无尽宝藏;二是有无穷教法;三是已经获得神通;四是有平等心。
第二十六个问题:菩萨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佛陀答:一是行四梵行;二是报四恩;三是有四谛慧;四是得四无所挂碍。
第二十七个问题:菩萨怎样做才能得到他人表扬?
佛陀答:一是博学,不犯戒;二是知足,坚持禅思;三是独立思考,保持六根清净;四是没有贪心。
第二十八个问题:菩萨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佛陀答:一是信仰坚定;二是精进修行;三是有大悲情怀;四是誓愿成佛。
第二十九个问题:菩萨应如何严格要求自己?
佛陀答:一是言行一致;二是戒骄戒躁;三是心住于道;四是意志坚强。
第三十个问题:菩萨应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佛陀答:一是用智慧取代各种欲望;二是远离愚痴;三是远离歪理邪教;四是随人所乐,而为说法。
第三十一个问题:菩萨为人师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佛陀答:一是不嗔恚;二是常恭敬他人;三是不淫泆;四是思想意识纯洁。
第三十二个问题:菩萨弘扬佛法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佛陀答:一是已证得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二是经常讲经说法,赢得十方诸佛赞叹;三是远离戏伦;四是获得正法,得到诸佛印可。
(2)答法议品:文殊菩萨的补充说明
在这部经里,竺法护把文殊菩萨翻译成文殊师利童子,他是智慧第一的菩萨,是过去诸佛的老师,他对佛陀的回答做了以下32个补充,说明怎样做才是现实社会中的菩萨:
第一、菩萨坚信大乘佛教,不信歪门邪道。
第二、菩萨无欲而刚。
第三、菩萨心如止水。
第四、菩萨在物欲面前,无动于衷。
第五、菩萨要懂得天下万物本来清净的道理。
第六、菩萨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
第七、菩萨要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第八、菩萨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九、菩萨不道听途说。
第十、菩萨不搬弄是非。
第十一、菩萨不自以为是。
第十二、菩萨因超越爱欲而得道。
第十三、菩萨坚持佛法。
第十四:菩萨遵循法律和道德原则。
第十五、菩萨不害怕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
第十六、菩萨要透过情欲看到人性的本质。
第十七、菩萨要经常向人们讲解解脱烦恼的道理。
第十八、菩萨知道烦恼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所以要从烦恼的变化规律中,找到涅槃的途径。
第十九、菩萨深入天下万物,从中摸索出天下万物的变化规律。
第二十、菩萨懂得天下万物自生自灭的道理。
第二十一、菩萨要遵循社会变化的规律。
第二十二、菩萨的吉祥愿是掌握成佛的智慧。
第二十三、菩萨要承担起一切社会责任。
第二十四、菩萨不被物欲所累,潇洒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第二十五、菩萨善待每一个个体的存在。
第二十六、菩萨把一切都看做是变化无常的。
第二十七、菩萨把一切都看做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第二十八、菩萨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客观的存在。
第二十九、菩萨认识到一切现象都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三十、菩萨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的需求。
第三十一、菩萨是一切众生的导师。
第三十二、菩萨依据空性见的理论处理一切事物。
(3)法纯淑品:菩萨是怎样超越欲望的?
须真天子在本品,主要与文殊菩萨讨论人的欲望的纯洁性问题,大意为:须真天子问文殊菩萨,一个人做了菩萨以后,应如何对待物欲呢?文殊师利菩萨的回答是,超越物欲,不被物欲羁绊,就是物欲的纯洁性,主要表现在身、口、意三业的清净上。文殊菩萨强调指出,人的爱欲本来是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的,但有的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拼命地追求物欲,这叫“非时之心”。相反,一个人如果超越物欲,也就突破了自私心造成的洞穴,而包容虚空,这就叫“是时之心”。只有超越、突破自私心的人,才能没有刚强的瞋恚心,而用柔和心为人处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就是菩萨的“纯淑心”。
(4)声闻品:文殊菩萨给佛陀小乘弟子指点迷津
大乘佛教把跟随释迦牟尼佛的1250名弟子,称之为声闻。在本品里,须真天子提醒佛陀身边的大弟子们,不要错过机会,抓紧时间向文殊菩萨请益。佛陀身边的弟子们如梦初醒,纷纷向文殊菩萨讨教,文殊菩萨一一作了答复,给他们指点迷津,跳出小乘佛教的窠臼,修行佛道。
(5)无畏品:涵养出大乘菩萨的27种情操
文殊菩萨告诉须真天子,作为大乘佛教的菩萨,必须涵养出以下27种情操:
从一切欲望中生起厌离心和菩提心。不放纵爱欲。经常生起厌离心和菩提心。认识到一切佛法都是缘起法。也要明白缘起法都是佛法。认识到淫、怒、痴即是佛法。坚信众生皆有佛性。坚持缘灭证空,所以成佛的理论。坚持空性见就是觉;用空性见灭去爱欲。坚信佛说解空即是入道的理念。坚持无色欲行即是空行。坚信如来之空即是空。坚持当行无所有。厌离淫欲,就叫无所有。涵养寂然是无所有习。远离骄傲自大。不知道学习,就叫无知。知道学习,就是聪明。无挂碍行就是坚定信仰。不信仰邪教。菩萨不住无为,不止无为。如果菩萨住于无为,就是小乘佛教。菩萨不住于有为。菩萨的所作所为,是在有为中而不逃避责任,这就是无为,从而达到养护一切的目的。菩萨在有为中畏惧爱欲;在无为中畏惧无欲。菩萨担心堕落到小乘佛教。菩萨在有为中常行智慧。
(6)住道品:一切随顺自然
须真天子问文殊菩萨,菩萨守住“道”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文殊菩萨告诉他,菩萨说灭贪法,不是为了灭贪而灭贪;说灭淫、怒、痴诸爱欲法,不是为了灭诸爱欲而灭诸爱欲。菩萨求道,目的在于摆脱一切欲望,一切随其自然,所以既无所求,也无所度。
(7)菩萨行品:六度万行
须真天子问文殊菩萨,什么是菩萨的精进行?
文殊菩萨告诉他:菩萨意存于道,是不忘行;心意平等,是施与行;心意已调,是戒行;心意已寂,是忍辱行;意不懈倦,是精进行;身意静默,是禅思行;于法界不着所有,是智慧行;不为不可,是慈心行;一切不有,是大哀行;爱欲非我,所为已空,是喜行;廓然无念,是护行;不愿天人,是寂定行;了知众事,是苦智行;计阴如幻,是灭知行;分部以灭,是道慧行;不乐合聚,是因慧行;了知阴然,是缘慧行;于义决律,是俱会行;无处所义,默无所语,是依法行;法界无所坏,是依灭行;名色无所有,是依报行;如音如响,是依上义行;示现具好,是依身慧行;身情严好具,是依经空行;有罪自悔,是依戒行;知人心,是天眼行;罪净,是耳聪行;戒甚净,是知他心行;众罪已毕,是宿世行;计三涂等,是神足行;心得自在,是坚强行;无所坏败,是为要行;不动不摇,是安造行;不震不骇,是为等行;常念无怙,是虚空行;观而悉知,是为幻行;庄严相,是梦行;边幅相,是炎行;不聚相,是影行;不贪相,是响行;义决律相,是野马行;恍惚相,是空行;身分部相,是无想行;意分部相,是不愿行;三界分部相,是无相逢行;相逢分部相,是降伏魔行;心意识不有不相,是不断三宝金刚行;一切增益,是行之相。
(8)分别品:区别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须真天子问文殊菩萨,菩萨的行为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吗?
文殊菩萨回答说,菩萨之行,确实超过声闻、辟支佛。这是因为,菩萨愿望,是普度众生成佛以后,才考虑自己成佛的问题。
9.颂偈章品:菩萨修行格言
须真天子问文殊菩萨,菩萨如何用权慧自在而随俗教化?所谓的权慧,就是菩萨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采取的灵活自动的处事方法,文殊菩萨用歌颂偈言做了回答,这些偈言,就是今天读来,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涵养出人的高尚情操。
(10)道类品:菩萨修学的38种道
须真天子问文殊菩萨,菩萨应该修学哪些道呢?文殊菩萨回答说,菩萨应该修学以下38种道:
第一种:我所处是道类(随遇而安)。
第二种:寂静是道处。
第三种:虚空是道相。
第四种:住止于虚空就是道。
第五种:道从诸法立。
第六种:平等是道之本。
第七种:持无我无人就是道。
第八种:无所生无所起,则类同与道。
第九种:道既无所行,也无所至。
第十种:大哀(大悲)从道生出。
第十一种:度于一切就是大哀。
第十二种:道从一切爱欲中求。
第十三种:净八直行(八正道)是道。
第十四种:淫怒痴尽即是道。
第十五种:不得爱欲,不得生死,不得泥洹,即是道。
第十六种:六十二见、四颠倒、五覆盖,是菩萨行。
第十七种:菩萨以善权方便,救度一切。
第十八种:菩萨不可从空而成道,不可从无相而成道,不可从无愿而成道。
第十九种:愚痴与道等,道与愚痴等。
第二十种:直见与邪见等。
第二十一种:虚无与虚空,无有差别。
第二十二种:空寂是道。
第二十三种:不晓了法界,就有所谓的差异;晓了法界者,就没有了差异。
第二十四种:知识不能认识法界。
第二十五种:菩萨有辩才之慧,知一切皆空,一切皆无所有。
第二十六种:菩萨不做有身、无身的差异思辨。
第二十七种:法无定法。
第二十八种:菩萨处于无思想禅定中,所以身心不动摇。
第二十九种:菩萨从正要入佛法,从不要入声闻、辟支佛地,从邪要入度一切。
第三十种:菩萨有闲务。
第三十一种:菩萨育养众生而令得闲。
第三十二种:菩萨不懅不闲。
第三十三种:菩萨不以生死为拘。
第三十四种:菩萨降伏魔场。
第三十五种:菩萨是法世的明灯。
第三十六种:菩萨以世缚为解脱。
第三十七种:菩萨远离淫、怒、痴,抛弃爱欲,这叫“厌于世间缚”。
第三十八种:菩萨以淫、怒、痴即是解脱,以爱欲即是解脱,这叫“不厌世间缚”。
佛说完这部《须真天子经》以后,首先告诉弥勒菩萨:“仁者将来成佛时,在一切法会上,都要听闻、奉持这个教法,传播这部经典。”弥勒菩萨表示依教奉行。
佛又告诉阿难:“你要书写、念诵这次法会上的法言,经常举办法会,演讲这部经典。”阿难向佛保证:“坚决照办。”阿难又问佛:“这次法会上您所说的法,结集成什么经呢?如何传播开来呢?”佛说:“这次法会所说的法,结集成经典以后,或者取名为《须真天子所问经》,或名为《文殊师利童子所报经》,或名为《断一切诸法狐疑经》,或名为《一切诸佛法普入方便慧经》,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说明这部经的大意,由与会的听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接受这部经典的教义,并把这部经典继承下来,流传后世。”
从《须真天子经》的上述内容来看,竺法护在长安翻译的第一部经,是介绍大乘佛教有关菩萨的修行方法,对菩萨的为人处世,菩萨的人格以及应具备的情操,做了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