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男人必悟的秘密心机
48257600000017

第17章 得势时发挥智慧,点背时隐藏智慧(2)

自古有“识时务者为俊杰”,成大事的男人一定要有屈伸的“心机”,该“傻”时“傻”,该“疯”时“疯”,假“糊涂”真做事。

3.远交近攻,急流勇退

成大事的男人不能没有智慧,但是单有智慧不一定就能成大事。成大事还需要心机。

激流勇退,善识时务是男人智慧的表现,也是男人运筹智慧的“心机”。

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激流勇退意味着其对人生的领悟获得某种结果。家境贫寒却满腹经纶的范雎走的也是曲折的发展道路,起初暂时投靠魏国中大夫须贾,须贾出使齐国时,在齐王面前哑口无言,若不是范雎挺身而出,则很可能给魏国丢人。

范雎的正式出场看来还是很被看好的,但是他所投靠的人素有嫉妒之心,回国后诬告范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事情可想而知,范雎被打得折肋掉齿,这个坚强的智者不愿在宏图未展时死去,他买通看守谎称死去,藏匿于民间化名张禄。事情是有几分离奇的,活着就有机会,秦国使者王稽出使魏国时,范雎密友郑平安趁机推荐范雎,王稽经长谈也认定范雎不可多得。

范雎到了秦国,果然不久就成了成相,他渴望报仇,也渴望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给予回报。这时候正赶上恐惧的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求和,范雎故意装作落魄状,须贾问范雎有没有熟人认识张禄,他哪里知道张禄也就是范雎,范雎也就是张禄,范雎说当然可以引见,随即带他到府中。当须贾明白过来之时,范雎的羞辱逐渐褪色,须贾的羞辱刚刚开始。他的这次出使秦国不仅没有得到范雎的帮助,反而让对方得以报仇,当年这位侮辱范雎的士大夫没有什么好下场。当然,仅报私仇不能证明范雎的能力,他还不至于因为私怨而误大事。在六国打算联手之时,他派名士唐雎携带大量财物前往邯郸,贿赂各国谋臣并挑拨其关系,终于使得“天下之士,大相斗矣”。

成功后范雎又看到了激流勇退的必要,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他对秦王盛赞蔡泽:“臣不如也。”后称病逊去相位,不久寿终正寝。终究是有“心机”之人,没有把运筹的结果无限膨胀,历史的长河总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想得好是有“心机”,计划得好是有“心机”,做得好是最有“心机”。由此可见,最有“心机”的男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文化,是人类先祖运用智慧的产物;不能以“完成自我”而满足,而应以完成人类、完成天地为目的。神气的智慧,可以经纶宇宙,经纶天下,经纶国家。有“心机”的男人善于用它,就能无所不成,使人生光芒万丈,反之则会一事无成,使人生黯然失色,而与草木同朽。

一个人有了智慧,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了智慧,便有悟解,有了悟解,就可以一悟百悟、一通百通,就不必事事去求认识求明辨,就可以解开玄奥奇妙之谜。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圆通无碍、大彻大悟。人生最好是用智不被物所惑,用慧不被物所蔽。无惑无蔽,就心里明朗,心明就能见隐识机。见隐在于圣,识机在于神。孔子说:“求学接近于智,力行接近于仁,知耻接近于勇。”又说:“智慧的人不受迷惑,仁德的人无担忧,勇敢的人不害怕。”没有迷惑,没有担忧,没有害怕,这就是他能成就事业的原因。

智慧从学问中可以得到,由修养中可以得到。欲成大事的男人千万不能妄自菲薄,妄自暴弃,妄自拘限。天地不拘限人,人却常常拘限于天地。不拘限于天地的人,就是英雄豪杰;拘限于天地的人,就是凡夫俗子。人人都具有智慧,靠发掘而各有所得,而由学问增益的智慧恢宏博大。所以孔子说:“有天生就知道的人,有通过学问而知道的人,有在困难中通过学习而知道以及所知道的只是一方面的人。”这就是孔子谈知的道理。佛家修持的恒言是“戒定慧”,认为定从戒中产生,慧从定中产生。禅宗认为智慧从参悟中也可以得到,这是佛家论智慧的道理。

4.不要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

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单纯没有什么城府的人,而要成大事没有一点城府那又有点痴人说梦。所以,男人要成功,就要善于隐藏喜怒哀乐的情绪,不给人发现自己弱点的机会。

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并不存在,他们只是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罢了。而这对一个男人成就大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心机”的男人要把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别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换句话说,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用以控制对手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对手就难以钻空子了,否则就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唐代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剑,惯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城府极深,具有笼络驾驭部下的过人本领。

唐玄宗宠信重用藩将安禄山,此人大奸似忠,貌似粗犷,内有计谋。表面上给人一种憨厚忠直的印象,骨子里却狡诈多端。安禄山想方设法讨取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权位日高,架子也大了起来,渐渐不把朝臣们放在眼里。除了在玄宗面前假装恭顺以外,对其他人都傲慢无礼。这种情况早被李林甫看在眼里。

一天,李林甫召见安禄山。安禄山到李宅之后,长揖拜见,端坐在客位上,显露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李林甫也不动声色,只是用两只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安禄山见李林甫目光深邃,咄咄逼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气顿时减了一半。这时,李林甫转身告诉下人,有事去找王珙大夫进见。王珙进屋之后,刷刷刷地迈着小碎步走上前,规规矩矩地向李林甫大礼参拜,十分谨慎小心,诚惶诚恐,好像很怕说错一个字、迈错一条腿似的。当时王珙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是仅次于李林甫的第二号人物,从来都和安禄山平起平坐。安禄山见王珙对李林甫如此敬重畏惧,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虽然没去补拜大礼,也立刻恭谨起来,不敢出大气。王珙走后,李林甫才和安禄山说话。他把安禄山所作所为的意图和心理活动都说得十分透辟,全说到安禄山的心里去了,安禄山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心灵深处的隐私也让李林甫含而不露地点出来,立时汗流浃背,衬衣湿得粘在身上。这时,李林甫脱下自己穿着的袍子给安禄山披上,用好话安慰他一番。从此,安禄山虽然经常侮慢别的朝廷大臣,却非常惧怕李林甫。每次来京城,他都要小心谨慎地拜谒李林甫,每次交谈,李林甫都能洞察他的心扉,使他面容改色,汗流浃背。在范阳时,每当有使者从京城归来,安禄山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李林甫说他什么了,如果有褒扬他的话就满心欢喜,如果有警告他的话就用手摸着额头说:“哦,我可得多加小心,不然,大祸就要临头了。”安禄山怕李林甫竟怕到这种程度。李林甫也看出安禄山已蓄反心,但觉得自己死前可保无忧,反正安禄山不能取代自己的相位。只要生前能享受荣华富贵,至于唐朝江山如何,哪还顾得上管它呢?所以安禄山在李林甫死前始终未敢作乱。

李林甫晚年与杨国忠争权,杨国忠背后有杨贵妃撑腰略占上风。当时李林甫年老病重已成风中之烛。听说李林甫已经生命垂危,杨国忠心中暗喜。为了探听虚实,就亲自去李林甫家中问候。不知为何,李林甫虽然病容憔悴,但目光还是那么尖锐,杨国忠不由自主地腿就软了,“扑通”一声跪倒在病床前。李林甫见状,流下两颗泪珠,说:“林甫就要死了,我死后你必当宰相,以后我的家事就要托累你了。”杨国忠早领教过李林甫的厉害,深知此人狡猾奸伪,惧怕李林甫设计诈骗,所以非常紧张,满头大汗,竟半天不敢说话。李林甫城府之深由此可窥豹一斑。

事实上,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心如止水,没有喜怒哀乐的人只能是“植物人”。没有喜怒哀乐,这种人其实蛮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应、对某个人的观感,让人面对他时,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无论何人,多多少少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掌控。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会召来无端之祸。因此,有“心机”的男人一般都不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被人看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喜怒不利于色的男人最有“心机”,越是成大事的男人的人,城府越深。

5.藏巧——致胜的关键

俗话说树大招风,我们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如果锋芒太露,妄自尊大,就难免会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有“心机”的男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权衡利弊,得势时就发挥智慧,点背时就隐藏智慧。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致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成大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而伏藏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另一种,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藏巧”的范例。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谋杀了韩信。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卫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使者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辅助军队征战呢。”

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比起萧何来,王翦更胜一筹。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示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先进函谷关,心里还惦记着地产的事,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恋恋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自立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点背时保存能量是一种藏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有“心机”的男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6.牛不低头饮不着水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不仅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还是一种成大事的“心机”。常言道:牛不低头饮不着水,要成大事,须悟一悟牛低头饮水的道理。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你和别人开车相撞,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怒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荒僻,也无公用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手。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

你当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自己不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