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48454100000040

第40章 大学生素质培养与就业(1)

就业竞争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而综合素质的竞争说到底是大学生如何在大学里培养塑造自己的竞争。本章从对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五个方面加以论述,以求引导广大毕业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培养自身出色的综合素质。

第一节政治思想素质与就业

政治思想素质是个人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由多种因素构成,一般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水平。政治思想素质是毕业生综合素质中最主要的素质,是毕业生首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不但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所处时代的需要,而且在其现实性上,直接表现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中最基本的内容。

一、政治思想素质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可以概括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学会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提供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能够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对国家的贡献作为评价人生的价值标准,把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的要求

大量的事实表明,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用人单位的首要条件。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用人单位特别青睐党员毕业生及毕业生中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等,许多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招聘条件之一,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录用这些毕业生。而这些用人单位对此的解释又是惊人的一致:这类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基础,主要是事业心和奉献精神,选择他们将非常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在校大学生必须注重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完善,这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一)政治思想素质是决定毕业生人才性质的分界线用人单位选才的原则之一是重德,通常把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量才的首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从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往往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而那些不能把心放在事业上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或只想做将才、个人利益至上、不愿到基层第一线、只想管人不想被人管的毕业生则不受社会欢迎。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个别毕业生政治观念淡化,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加强自身的政治、法制修养,为了追逐自身或局部利益,迷失了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损害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因此,作为中国的知识青年,应当懂得肩负的历史责任,懂得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是时代的基本要求,是保证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政治思想素质是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参数政治思想素质最终解决的是个人与集体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也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问题。对于当代的毕业生来说,择业时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其主导方面是健康、积极、合理的。其主要表现为:当代毕业生既注重物质利益的满足,也注重成就一番事业后的精神满足;既希望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也没有忘记为国家、社会、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有知识、有才能的毕业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能有所建树。而那些只看重物质利益,过分强调自我的毕业生,完全以收入多少作为确定就业单位的标准,集体观念淡薄,片面地要求社会满足自我的需要,而淡忘了自己为社会应尽的责任,择业过程中,频频“跳槽”,其结果一事无成。

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毕业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应把择业简单化地等同于打工,认为择业只是个人找工作,只是确保个人的收入和待遇问题,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联系不大,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认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没有个体的发展和奋斗,没有个体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就没有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有了这种意识,就会把自己的工作时刻同国家的荣辱联系起来。其次要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现实社会中的职业多种多样,每一位毕业生也都有挑选自己工作的权利,但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这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品质之一。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某大学的“双向选择”会上,一家用人单位展位前门庭若市,经过面试、筛选后,却最终录取了一位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的毕业生。该单位负责人的解释耐人寻味:“那些毕业生可能很优秀,但他们关心的不是企业的发展,只是个人的利益,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毕业生。相反,我们所录取的这名毕业生,专业成绩可能差一些,但他想的是如何把专业才能发挥出来。有了这种精神,他在工作实践中会很快成熟起来的。”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考察内容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节道德素质与就业

道德素质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且关系到所在单位的形象甚至社会的稳定,更直接影响着所从事行业的信誉,因此择业者的道德素质备受用人单位的重视。正确认识这一现实,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是毕业生顺利择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一、“三德”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三德”,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诚信美德。社会公德又称公共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指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道德规范,它是比社会公德更高一个层次的道德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活动三个部分。诚信美德即“诚实、守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应有比较高的道德修养。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道德素质要求又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求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诚信美德,而且还要恪守职业道德;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认识,而且还要有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一)社会公德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毕业生的社会公德素质是个体道德素质中最基本的部分,从中可以折射出个人整体道德素质的高低。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社会公德素质才可以谈得上道德素质的其他部分,所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公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有的应聘者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招聘人员在没看他的应聘材料之前,就已经把他排除在外了,而应聘者还不知道自己为何落选。

在2003年1月26日举行的福建省非师范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一家网络公司的十几个招聘席前挤满了应聘的大学生,没有人主动排队。公司老总看着乱哄哄的场面,一个劲地喊:“请排队!不排队的,我们不要。”这家公司的老总表示:“人多就应该排队,这是起码的社会公德。虽然现在不排队的现象在国内仍然普遍存在,但我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带个好头。所以,我们从是否排队就可以看出一个求职者的基本素质。”在另一家企业的招聘现场,一个男生挤到应聘席前,高举着简历大声叫嚷:“喂,收一下我的应聘材料!”但招聘人员盯了他一眼,继续和其他应聘者交谈。事后,招聘人员指出,像这样没礼貌的人,谁也不敢要!否则哪天公司形象受损了都不知道。在整个招聘现场,纸片、矿泉水瓶、塑料饭盒等垃圾随处可见。有的人把报纸铺在地上席地休息,但站起来后也不顺手拿走。招聘会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每年的大学生招聘会后,我们都得花半天时间清理现场,清扫出来的垃圾比一场球赛后观众留下的垃圾还多。

(二)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道德品质最直接的要求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直接同用人单位的社会形象相联系。职业道德是本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行为规范,行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遵守这一规范,这既是本行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如果行业中的个别成员违反了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声誉受到损害,所在单位也同样受到损害。因此,用人单位把成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本单位的荣辱兴衰联系在了一起。

一些大学生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一切,高学历才是立身之道。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中国台北、上海两地跑的台湾一家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说:“现在一些毕业生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很难建立公司文化。部分年轻人诚信也有问题,普遍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个人诚信有待考验。”尖锐的批评让人警醒。北京市人才交流协会会长韩光耀为一名合格的人才画了一个三角形:两腰分别是能力、知识,底边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我们环顾在科技领域叱咤风云的公司,发现他们的用人之道有一条永远的“金科玉律”,那就是人才的道德品质。

微软亚洲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指出: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重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团队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考核其是否正直、诚信。

联想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直言,人才要先学会做人,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企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联想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能够吃苦耐劳、有韧性、上进心强,能够自我激励、迎难而上。

眼下许多“人才”的个人利益至上思想极其严重。从个人眼前的角度看,这也许能带来一时的好处,但如果从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就确实令人担心。如某大学毕业生受聘到一家公司后,仅一年就被公司开除。公司领导解释说,他们不否认该毕业生工作能力强,但他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意识,视公司规章制度为儿戏,经常迟到、早退,公司领导多次批评、提醒,依然我行我素。又如某大学毕业生录用到一家单位,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晋升为部门经理,从此经常出入豪华宾馆和娱乐场所,大吃大喝,不到一个月挥霍公款数万元,后被单位开除。

以上这些案例足以告诫和提醒我们:任何企业都需要敬业、真诚、诚信、协作的人才。如果只有学历而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哪一个企业敢用他,因为没有人愿意拿企业的未来做赌注。

(三)诚信美德是反映毕业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古人说:“言必行,行必果。”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诚信危机已经侵蚀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也未能幸免。考试作弊、求职时弄虚作假、贷款不还等现象屡禁不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2年1月,北京某著名高校就业中心对该校2001届2106名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在针对就业的1373人调查时,就业中心发现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毕业生的违约问题。调查显示,2001届毕业生中有246人在就业中违约,占总签约人数的17.9%。违约的学生认为,在签订的就业协议中并没有涉及违约将进行赔偿的条款,今天即使签约,明天如果有更好的单位同样也可以去,企业对此毫无办法。用人单位为此尝到不少苦头。

我们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填写就业推荐表时,“注水”现象十分严重。某高校数百名应届毕业生在填表时,“在校期间担任的主要职务情况”一栏中竟然都填写着诸如学生会副主席、某部副部长、班长、学习委员等,个个身居要职,人人“权倾校园”。当然,在就业压力大、激烈竞争的态势中竭力推销自我、精心包装自我,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如此做手脚、缺乏诚信的做法,不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进步,而且可能酿成人际关系和企业交往的危机。为此,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从长远来看,中国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