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48457900000048

第48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

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过程中,我们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既要贯彻一系列的传统举措,如: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推进东北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东北三省与内蒙古地区经济一体化;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打造东北优势产业基地和知名品牌;加大政府投入,以政策指导为引领,以资金投入为动力,发展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积极组织和协调,抓好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快振兴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等等。此外,还积极审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寻找新的解决途径。第一,通过工业新区建设来推动老区的发展。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区建设并不矛盾,只有通过新区建设才能彻底改造老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既然要改造,就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同时还要开辟新市场,这就势必要引进新项目,这些新项目是放到老区,还是放到新区,就是一种战略选择。从历史经验上看,大多放到了新区,各种经济开发区的涌现就是最好证明。这对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聚集新的发展势能、构建繁荣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转化。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东北在近几年来的发展显示,其过于依赖资源。东北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不善于资源的利用和转化,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很明显的体现在资源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资源转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仅靠资源优势不可能振兴东北。资源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经过先进技术的转化,才能形成现代生产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必由之路。第三,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外资使用率。利用外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东北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在提高招商引资能力的同时,要大力改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利用外资的法律及政策保障,创造引进外资的平台;有力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外资企业投资的信心。除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外,积极探索以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鼓励跨国公司在东北建立研发中心,以实现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3.巩固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是以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城市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交通枢纽)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发展加工业或其他经济事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定经济区域。经济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手段。经济开发区是城市规模扩展的重点,也是区域城市人口的战略转移中心,成为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区域。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将有利于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加强、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开发区的资本聚集、技术聚集和产业聚集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大加快城市非农产业的速度发展,促进城市二、三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增强城市人口集聚力。

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建立了14个国家级开发区即经济特区,开始了中国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在对国外经济开发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的说明,直接推动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工作。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党的十五大上,他强调,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扩大对外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放地域的扩大。在继续搞好东部沿海、沿边地区开放的同时,配合战略重点西移和中西部开发,要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二是开放领域的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发展,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先进的文明成果,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社会主义作为后起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20世纪90年代,我国掀起了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新一轮高潮。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发展,由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自由贸易区、沿江沿边开放地带、省会城市等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国家级开发区质的飞跃。从1992~1998年我国新批准18个国家级开发区。吸引外资从1991年的3.6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7.2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4.4%;出口从1991年的11.4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09.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8.2%。1998年,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共实现工业产值1869.09亿元,税收131.16亿元,实际吸收外资32.52亿美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了6.2倍、8倍和8.9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2.5%、38.8%和36.9%。1999年以后国家为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批准了中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建立国家级开发区,使国家开发区增加到49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走出了一条在开放环境下利用国际资金、利用市场机制高效率推进城市化的新道路。国家级开发区通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国家级开发区坚持将开发区建设纳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努力将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成以现代化工业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走出了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成为各地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亮点,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质量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城市化思想的基础上又使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确定了中国城市化面向新世纪的前进方向。

第二节胡锦涛及其领导集体对城市化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继承邓小平同志及江泽民同志城市化理论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化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城市化理论

1.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的同时,有些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我国的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占中国国土绝大多数的农村发展缓慢,发展的现状和态势不容乐观。我国的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很不发达。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为例,1957年城镇居民为235元,农民为73元,二者之比为3.22∶1;1978年,二者收入之比为2.37∶1;2003年,城镇居民为8500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差距已扩大到3.24∶1。城乡在收入增长方面也存在着差距,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认为,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6年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