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48457900000050

第50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6)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依托。如果城市化发展滞后,将会限制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城市化相对滞后,也无法为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村滞留大量闲置劳动力,农业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现代技术无法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率的提高徘徊不前。城市化过程中,如果区域不能协调发展,影响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和产业流动、转移,不利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城市化的冲击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地推动城市化进程,重视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的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但规模小。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小城镇当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左右时才能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积聚和扩散作用。此外,土地使用成本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城镇的凝聚能力。加快城市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凝聚能力,形成产业优势,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建立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2006年1月国家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胡锦涛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的讲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胡锦涛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十七大报告也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十一五”期间,我们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低度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内外环境下实现工业化改造所要达到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工业化绝不仅仅是工业自身的发展,而是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与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此后也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然而当中国沿着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面对资源短缺的威胁、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国际市场的饱和,中国传统的现代化之路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因此,低消耗高产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坚持“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加快实现工业化和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经之路。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我们必须协调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推动力,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动力,工业化以城市化为载体。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采用“典型事实”统计方法显示,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是工业化阶段的一个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第一,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全面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经济结构升级与转换对城市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奠定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工业化环境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与转换。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规定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工业化是一个包括技术结构、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市场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生重大转型与变化的过程。信息化扩大了工业化的范围,强化了生产分工,因此拓宽了深层次的就业空间,同时信息化也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渗透到工业的各个方面,全面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第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型工业化发挥我国劳动力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开拓中国的工业,增加非农业的就业机会,能够为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扩大经济空间。增加对工业的投入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要注重工业的发展与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相促进,企业规模化与专业化又带动城市规模化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吸收大量转移的劳动力,推动城市化发展。第三,可持续的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可持续工业化的重中之重。新型工业化吸取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在工业化过程中从污染的源头就开始着手。这样,在工业发展的同时,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实行与环境和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生存的环境与发展的空间。

4.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力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赋予城市化新的内涵。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全面发展,也是城市化农民与城市市民的融合过程,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社会。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农民转换为城市居民是关键。以人为本是城市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才能解决贫困、就业、社会公正等问题,才能尊重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利等,才能够更好地回归到以人为本。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一体的,要实现这“三化”,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城市化进程。科学发展观要求城市化过程中不仅单是经济的发展,还要体现政治和文化的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发展要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构建经济与社会同发展、城市与自然共存、人口的素质与科技文化水平相适应,人与环境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