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48457900000060

第60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在四川的实践(二)(2)

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温江

温江,位于成都西郊,全区幅员277平方公里,总人口32.6万人,是“全国花木生产示范基地”、“四川省花木产业化试点县”、“四川省省级重点花木市场”,是西部最大的花木和川派树桩盆景生产交易中心,“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都人居环境最佳居住地”,素有“金温江”的称号,誉满巴蜀。

温江作为城乡一体化全面启动示范区,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的要求,实施“工业强区”和“生态富民”,抓科技园、生态园和新城区三大建设重点,提升基础承载、产业配套和企业服务“三个能力”。目前已基本建成: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发展贸易、第三产业的永盛镇;以发展农业产品和花卉苗木基地为主的通平镇;以发展机械、医疗器材和食品加工为主的永宁镇;以发展机械、电子工业为主的涌泉镇;以发展加工配套业、饮食服务业为主的公平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物资集散为主的和盛镇;以为成都台商投资区服务为主的天府镇;以发展旅游及其配套产业为主的金马镇和以旅游度假、食品加工业为主的花园式的万春镇。

温江以规划为蓝图、以项目为支撑、以机制为保证,三头并进,城乡一体化在这里遍地开花。

1.科学规划与基础配套相结合,夯实整体推进的基础

温江区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于产业布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有序地推进“三个集中”。按照以中心城区为辐射核心、重点镇为辐射板块、一般镇为辐射线条、新型社区为辐射基点,构建覆盖全区的城乡一体规划网络体系。全区规划了36个新型社区,启动实施永宁芙蓉家苑、时代新庄等14个示范点,推进新型社区和农民住宅的规划建设。

根据“城市东进、工业南扩、旅游北上”的产业布局思路,整合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分工,完善生产力布局。

科技园发展生物制药、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打造西部现代轻工业基地。生态园建设西部花木产业生产、研发、交易“三中心”,以友庆花木产业和惠民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和旅游产品开发园、国色天乡以及金马西湖等项目建设,带动北部区域都市生态农业和复合型生态旅游业发展,促进第一、第三产业的互动发展。新城区完善城市功能并发展第三产业、现代物流、生态住宅和其他高新产业配套产业。在全区范围实现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公共事业项目、社会发展项目的统一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实例1]以会兴城,拉动经济

以会兴业、以会兴城、以会富民。花博会已成为温江城乡一体化工程的驱动器,将快速推动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打造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新样板,促进城乡产业发展的重组、协调与融合,同时为失地农民创造新的就业空间。

目前温江已完成对城区、中心镇和一般镇布局和建设发展前景的深入研究,并勾画出了城乡一体化及产业发展蓝图框架——将温江打造成“三个中心”(花卉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营销中心)。各种花木订单像雪花一样飞向温江,温江已接到了北京奥运会方面数千万元的花木订单。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并加大“花博效应”的辐射面,温江一方面加大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大大加快了乡村道路、支斗渠的建设和改造整治步伐,依托“温玉路”打造绵延数公里的花卉生态长廊,加速这些片区的花木产业发展,力推城乡和谐发展,建设小康社会。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2005年9月6日)

2.项目带动与产业聚集相结合,强化整体推进的支撑

温江区坚持以项目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促进产业发展与“三个集中”的有机结合和互动推进。光华大道、成青大道、芙蓉大道全线贯通,新增温泉大道、成青旅游快速通道等城乡骨干道路和40多条乡村道路的建设,温江区域路网密度达256公里/100平方公里。开通3条通达中心城区的公交线路,实现城市公交镇镇通。

按现代工业港标准,完善了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新一轮规划,为打造“西部现代轻工业基地”,在科技园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园、温州工业园、巴尔玛工业园等“园中园”,提高项目引进和建设的集群化和市场化程度。2006年,科技园区新引进项目48个,完成固定资产总投入3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5亿元。引进华王工业、银杏生物科技等一批产业化工业项目。全区工业集中度达到75%。

为打造“西部花卉产业中心”,先后引进浙江森禾、天绮园艺、海南南美等28个项目,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级。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1家,带动农户面达60.2%;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75个,联系带动农户面达35.2%。同时,坚持农民集中居住与产业配套发展相结合,全区失地劳动力中通过产业配套能实现就近就业的达50%以上,人均月收入达到600元,较失地前有大幅增长,基本实现“建一个小区、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实例2]一个产业集中一片土地

2007年6月27日,以盛世天逸、日香桂种业为代表的又一批花卉企业项目入驻温江,举行了近两年第三次大型花卉企业进驻温江的“批量”签约仪式。这次的9个项目投资5.2亿元,至此,温江区规划的现代花卉业聚集区内已经引入了27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卉企业。现代花卉企业的进入加快了土地流转,到目前为止,万春镇的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2.57万亩,超过全镇耕地面积一半以上。而土地经营权的租用价格也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最贵的达到1600元/年。农民不仅有了地租收入,还能在花卉企业当产业工人。一位在这里打工的农民告诉记者,“在这里种花跟我们以前的种法很不一样,就跟在工厂里操作流水线一样”。

选择了发展以花卉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万春镇是不是就将工业“拒之门外”了呢?“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也发展工业,但采取的方式是‘发展工业,不见工业’。”万春镇党委书记袁顺明告诉记者,万春镇在该区率先推出飞地工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与川沪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招商,搭建起川沪工业港这一飞地工业招商平台,成功引进福泰橡塑等15家工业企业落户海峡两岸科技园,投资额近8亿元。而镇内原本的10多家工业企业也全部搬进科技园内。依靠这种模式,既培育了镇级经济新的增长点,又有效地保护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2007年8月28日)

3.机制创新与政策完善相结合,激发整体推进的活力

温江区将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新方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增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活力。

服务机制创新。深化“三联系”(区级领导联系到镇街,机关联系到村社、党员联系到群众)工作机制,让农民不出村就能办理5大类的28项具体事项。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服务工作做到到村(组)入户;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农业(专家)110服务热线等,建立农村经济信息服务新模式。

管理机制创新。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实施集中居住区管理和环境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功能向村、社区延伸。推广股份合作、“村企合一”等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万春镇南岳、卫星社区分别成立成都南岳商贸和卫鑫置业有限公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商业股权用房向企业参股,获得“利金(公司营利分红)+股金(土地和商业股权用房委托经营保底收益)+佣金(在本地从事相关产业务工的工资收入)”等多重收入,并将集体产权量化到每个农民,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农民持续增收。

配套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和出台《统筹推进一体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实行集体建设用地置换,消除农民进城的土地制度制约。建立新型全民社保体系,率先实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实例3]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是否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是衡量城乡一体化推进程度是否全面、深入的重要评价指标。温江区积极探索了失地农民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等多项制度,并注意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劳动、就业、安居等工程结合,较好地推进了针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其中较有特色的主要是:

——失地农民社会保险。温江区出台了《温江区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和《温江区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全面实施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将1991~2003年期间已征地农转非人员一次性纳入社保,对专项归集的已征地农转非“一类人员”(男60、女50岁以上)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新征地的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全部由征地部门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

——自愿放弃承包和宅基地的农民社会保险。为鼓励农民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简称“双放弃”),向城市和规划区进行跨区域集中安置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温江区制定了《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社会保险操作办法》。农民在自愿申请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后,经审核批准,可以跨镇(街道)进入城镇自主购房或按政府规划要求在全区范围内购买集中居住区的定向安置居住房住,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及土地附着物等参照征地拆迁安置政策予以补偿,并根据“双放弃”社保政策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区政府社保补贴。在基金征收上,实行个人交一点、集体出一点、财政补一点“三个一点”的筹集机制。

——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也叫农民工综合保险,这一险种是温江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通过社保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两级联动来推行,督促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凡使用农民工的单位,必须为农民工办理这一险种。用人单位按照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收入的14.5%、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个人按照本人收入的5.5%缴纳综合社会保险费,保障范围包括工伤补偿、住院医疗费报销、老年补贴、医疗个人账户和女职工生育补贴。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温江区在坚持农民自愿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把握政策和基金使用公开、报销审核监督三关,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市、区两级财政分别补助每人每年20元。参保农民每年可按规定报销达4000~5000元。通过二次补偿,农民报销比例在45%以上,最高可达80%。

——农民养老保险。温江率先推行《成都市温江区农民养老保险行试办法》,在成都市近、远郊区市县中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基本建立起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

——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温江区的《现任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实施办法》,采取区财政补贴和村干部个人承担的缴费办法,对2004年撤村并组后在岗、且男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0周岁村干部,以其月工资作为交费基数。若其工资低于成都市平均月工资60%的,按市平月工资的60%作为交费基数。缴费比例设定为20.6%,其中:区财政承担12.6%,个人承担8%。到法定退休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计算交费不足15年的可由个人一次性补交至15年。目前,全区有372名村干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区财政每年补贴45万元。

——城乡劳动力培训就业制度。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和优惠扶持政策体系,统筹推进了城乡居民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从区人力资源市场到镇街、社区的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站所和用工信息网络平台,并将温江区公众信息网和成都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进行了对接和联网。积极整合区内培训资源,采用“订单培训”、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等方式,大力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实行城乡劳动力就业实名制管理,推行消除家庭“零就业”的计划,制定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城乡“安居工程”建设制度。对城市住房困难户,严格按照廉租房制度每年提供一批廉租房或给予相应的房租补贴。对农村住房困难农户,采取财政给一点,联系单位拿一点,所在镇街出一点,农户自己筹一点的办法,每年建设一批安居房,逐步予以解决。2006年,按照廉租房政策为1065户城镇困难无房户解决了住房问题;2004~2006年,完成安身工程建房697户,投入帮扶资金352.26万元。今年我区在继续帮助农村住房困难户建房90户的基础上,重点为农村低保户建房40户,每户资助9000元,预计将投入帮扶资金76万元。

(信息来源:新华网成都分频道2007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