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育新型农民,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第一,社会保障,“三统”先行。一是统一户籍。成立三圣街道办事处,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的户口进行了转换。二是统一社保。按政府引导、区乡组织、适当补贴、个人自愿、逐步推进的原则,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以及合作医疗等社保待遇。三是统一教育。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取消乡管学校,将乡村学校统入区教育管理体系,统一安排资金,培训教师队伍,设置教学课程,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并由区财政每年率先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信息技术费全额补贴,实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免费,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四小四金”,扩业增收。“四小”,即以小饭桌、小诊所、小家政、小维修为项目载体,通过广泛开展“家庭创业活动”,成立创业促进中心,征集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投资少、易创办、见效快的创业项目,制定最低创业门槛,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小额贷款担保等政策扶持,开辟新市民再就业工作的新途径。“四金”,即租金、股份分红、薪金、保障金。
3.开创生态新农村,抓好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第一,改善生态环境。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实施“五化”、治理“五乱”。“五化”:乡村道硬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农房美化、村庄绿化。在幸福梅林形成了1500多亩的植梅规模,修建精品梅园和岁寒三友、梅花三弄等4座主题梅园,以及500平方米的梅花博物馆和100米长的咏梅诗廊,红砂村花乡农居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治理五乱”:治理柴火乱堆、粪土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规范农村生态环境。此外,还提升了农村配套设施。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终端用户、撤并村小、建立村卫生服务中心,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方便了生活。
第二,将传统农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培育现代文化。一是以“三建五通”架起文明桥梁,“三建”,即建文体活动场所、建图书室、建宣传栏;“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光纤电视、通电话。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树立文明新风。通过大力倡导“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积极引导农民追求心灵美、环境美,转变农民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三是开展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实施“七个一工程”,借助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促进农民逐渐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4.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抓好城乡互融
红砂村人的生活方式也因城乡建设而发生了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催生了当地休闲旅游业的兴起,改变了农民在土里刨食的习惯,也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政府补贴80%的倡议下,村民自建改造成了川西民居建筑,居住方式与城里人无异,独立水厕,水电气光纤全通,整个红砂村成了繁花盛开的花香农居,不少村民在自己家里开办了餐饮休闲服务。红砂村在不征地、不拆迁、农民就地变市民的“三不动”情况下,农村就地变城市,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保持了良好的生态植被,为农民搭建了致富增收的平台,为城市打造了开放式休闲公园,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的转变。
红砂村的城乡一体化不仅停留于农民身份的转变上,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城市居民纷纷到红砂村从事经营、认种;农民出租房屋、开展多种经营后富裕起来,具有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到城市居住消费,形成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
第二节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现代化带动城市化——绵阳
在全国范围内,绵阳占据着一个“唯一”——由中央规划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同时还是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一极和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工业是绵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冶金、建材、食品等30多个工业大类的综合工业体系,有长虹、攀长钢、九洲、江电、新华等优秀骨干企业,在绵阳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绵阳城区集聚了16万科技人才,开发区众多:以科学城、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创业园区、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南郊工业园、游仙经济试验区、江油市工业开发区、三台工业经济开发区为体系的绵阳科技城。绵阳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能力,加速科技城建设步伐的实践探索。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新技术的牵动、信息化的带动、资源向资本转变的推动、充分就业的促动”,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带动城市化。
绵阳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全力建设科技产业城。据《2007年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科技城范围实现生产总值357.9亿元,增长19.2%,大中型骨干企业达到1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76家”;“2006年,4户创百亿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9.71亿元,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50户;民营工业增加值达到94.94亿元,增长28.8%。”
绵阳依靠工业优势,以工养农,以城带乡,充分发挥科技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城带乡,目的是要在城乡互动中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所以,绵阳意识到首先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其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同时,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此外,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兼顾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2006年,绵阳针对以上方面开展了相应工作: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加快丘区水利建设、山区县发展、扶贫攻坚和农村公路建设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县市区加快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突出打造绵江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启动了8种类型、60个类别村建设。第二,改良传统农业。以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12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户、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47户、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3个。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县市区新增亿元企业14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5户。第三,培训农民。实施了“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输出114.5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51.3亿元,增长18.8%。第四,维护生态农村。退耕还林、农机、粮食三大补贴如期到位;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得到加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不断完善。
绵阳市把科技城建设作为“三大要务”之首,强力推进。截至2007年7月,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7.9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在全省6个一类工业城市中位居第三,实现工业总产值361.19亿元,同比增长27.1%,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县域工业增长势头良好,2007年1~7月,全市13个县市区(包括工业开发区)中有7个区县和三个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市25.4%的增长水平,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北川增长38.6%,涪城区属(含经开)增长45.83%,安县增长32.3%,游仙(含仙海)增长30.7%,盐亭增长29.8%,三台增长28.2%,梓潼增长27.5%,江油增长25.2%,平武增长24.9%;园区工业快速增长,高新区(不含长虹)增长52.6%,经开区增长36.2%,科创园区增长34.4%,农科区增长100.7%;重点企业稳中有升,2007年1~7月,创百亿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72.67亿元,同比增长19.3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例达47.8%。其中:长虹完成98.76亿元,增长11.28%,攀长钢完成24.33亿元,增长15.49%,九洲完成28.31亿元,增长39.3%,巴蜀电力完成16.11亿元,增长22.56%,新华完成5.17亿元,增长1.01%。69户亿元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9.82亿元,同比增长24.8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64%;六大产业集群快速增长,2007年1~7月,生物医药及食品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38.9%,冶金工业增速达到32.2%,汽车及零部件增速达到26%,建材工业增速为21.6%,纺织工业增速为20.2%,电子信息工业增速为12.3%。
2005年10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报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的请示》,这标志着绵阳科技城迈上新台阶将具备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中共绵阳市第五次党代会和第五届人代会提出,要进一步提升绵阳城市现代化程度、城市品位和环境水平,努力把绵阳建成百万人口大城市、四川省副中心,这是推进绵阳城市发展新跨越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报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的请示》的要求,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将建成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城;建成国防科技潜能充分释放转化的军民结合体系,建成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建成中国西部以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基地;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水平。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GDP达到600亿元,城市人口100万,人均GDP达到6万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50∶49。确立了产业支撑的发展新思路,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工业为核心。工业发展坚持抓“两个拳头”,一手抓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等大型骨干企业的扩张,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延伸,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纺织六大产业集群;立足“四个层次”,一是着力打造4户以上百亿元企业,二是努力培育20户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群体,三是发展100户亿元优势企业群体,四是大力发展1000户规模以上企业群体,到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过千亿元。科学划分了科技城的三个层次,即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推动科技城园区向县市区开放,统筹科技城与县域经济、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绵阳市城市化进程。
[实例1]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4月30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同年11月9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位于绵阳市区西端,北靠普明山,南临安昌河,距绵阳火车站1km,距市中心3.5km,距南郊机场8km。成绵、绵广高速公路和宝成铁路复线穿区而过。截至2005年12月底,高新区辖永兴镇和街道办事处,幅员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万人,已完成开发面积23平方公里。
2005年共引进项目218个,协议内资48.3亿元,到位资金10.3亿元,协议外资9116万美元,到位1917万美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8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4个;引进了51个高新技术项目进入创业服务中心和生物医药孵化器。在2005年新引进的1000万元以上的34个项目中,电子信息领域14个,新材料领域8个,生物医药领域2个,机械制造领域9个,使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的规模进一步壮大。此外,以泉丰印务、旭日印务、宏达印务为代表的印刷包装业,以正大、铁骑力士、光友薯业为代表的食品饲料业,以德鑫机械、巨鑫科技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业正显示出蓬勃生机,以强劲势头向集群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