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错题本(历史)
48466500000012

第12章 易错类型十一解答图表数据类试题的能力不高

【易错原因】

图表数据类试题往往由图表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组成,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该题型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数据变化的特点,概括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明确数据显示的各阶段的相关历史阶段特征并由此分析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原因等。数据分析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数字表格、曲线(折线)示意图、柱状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图表等几种类型。这类试题学生易错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对图表数据信息分析不得法。本类试题以数字信息材料和表格为载体,要求学生将数字信息转换成历史文字知识和信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分析图表数据和转化为文字信息。第二,寻找核心信息能力不足。图表数据材料在表现方式上,不如文字等材料那样形象直观,核心信息往往隐藏较深,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辨别和获取,找出图表中潜在的有效信息。第三,不能够对图表数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试题提供的图表数据和信息往往是新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图表材料和信息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易错点】

在解答图表数据类试题中常见的错误有:

1.学生在解题中不能正确对比数据的变化以得出正确信息而导致答案准确性不高。

很多学生不能看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美英,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美英两国,而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2.学生在解题时不能将图表数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166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解答时,学生往往由于不能将图表中各条曲线的变化情况与所学知识中四国这段时期各自的发展情况相联系,致使无法判断四条曲线分别体现了哪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应对技巧】

解答数据图表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做好对数据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挖掘,运用其潜在的有效信息进行历史思考,找到解题的着力点、关键点。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数据信息是解题的主要依据。对数据信息的分析要做到“三关注”,即关注表格数据中或者下面注释中反映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界定历史线索的范围;关注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关注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第二,文字材料是解题的重要突破口和钥匙。数据信息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材料,这些文字材料是解题的重要信息源。要善于从数据分析图(表)的标题文字或注解说明文字中获取关键信息,以准确把握图表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特征,以增加做题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三,分析数据信息趋势是解题的关键。通过对图表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各阶段数据变化的趋势是呈现增加的趋势还是减少的趋势(要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即捕捉表格中的隐藏信息),以捕捉图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准确答题,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教材知识得出与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结论或概括数据变化的规律,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第四,联系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对图表材料进行分析后再联系所学知识对选项做筛选和排查,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后综合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典例1

(全国卷)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易错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经济曲折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图片反映1960—1965年我国工业产值经历下降到回升的过程。由于“左”倾错误、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中苏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造成国民经济1959—1961年的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工业投资,加快农业发展,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B,C,D是次要因素,正确答案为A。

【正解】A

1.(北京海淀期末)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关于此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④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哈尔滨质检)以下是1850—1990年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

对上表曲线变化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达到最高峰

B.美国第一次经济实力明显下降的原因是受经济危机打击

C.工业革命后的100年里美国经济实力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过程

D.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受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的冲击而下降

3.(哈尔滨质检)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典例2

(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易错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对农民运动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表中的时间信息“1926年6月到1927年6月”即可排除A,B两项;D项只针对湖南地区,不能全面反映表格的信息,可排除。表格主要体现了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农会会员人数的增长,而这些地方正是北伐战争所经历的主要地区,说明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增长,故选择C项。

【正解】C

4.(北京朝阳期末)引发图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示意图

A.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政策

B.抗日根据地军工产业发展

C.国际社会援助了中国抗战

D.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

5.(浙江嘉兴测试)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水平比较表(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中,对以上表格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镇居民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接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

D.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完善

6.(太原高三调研)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明显错误的一处是()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③~④段

D.④~⑤段

7.(杭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主题“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赶英超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南方谈话”、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下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