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原因】
依托所学背景知识,结合材料信息解决问题是当前历史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特点,所以较好地解读历史材料并能从中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而实际上很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水平还比较欠缺,致使解题中常常出现错误,出现这样的问题具体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提取信息不全面。①浅尝辄止,一叶障目——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看到部分材料,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致使答案要点不全面;还有些学生常常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②只见表面,不见实质——不能从材料的叙述中看到其要表达的实质性问题。③只见主体,不及其余——当试题材料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或者既有材料主体还有一些辅助信息时,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主体而忽视其他信息源。第二,提取信息不准确。①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不能排除有迷惑作用的信息。②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第三,不能将材料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分析、理解材料时,不能结合教材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取出材料的信息要点。
【易错点】
1.只看到材料的部分内容便贸然作答,致使材料要点提取得不全面。如: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这段材料中每句话都体现了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一个方面,即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但有些学生常常看了部分材料便匆匆下笔作答,致使材料要点提取得不够全面。
2.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不能注意到材料出处等辅助信息。如: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解读这段材料的时候,如果没有注意到材料的出处《新唐书》就不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幷是写本。”看到这段材料,学生如果不能联系教材中学过的知识“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就很容易出现错误。
【应对技巧】
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是解答历史试题的重要一步。在解答每道题时,都要充分分析材料,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并实现材料信息—知识点—问题—答案的四位一体。第一,阅读材料,明确主题。①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任何一个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抓住了该题的主题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从而使解题方向明确。在阅读中应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可以减少阅读的盲目性,节省阅读材料的时间。②多轮阅读,吃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了解材料大意,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了解材料反映的事件在课本中的位置,初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二遍细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第三遍精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达到理解的程度。第二,提炼材料,找寻信息。历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往往集中在以下四个地方:①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主要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不可漏读。②材料中与省略号有关的地方。材料解析题在命制中因为考试时间和试卷长度(阅读量)的限制,所选材料必须“精致”,省略无关信息,所以与省略号相关的地方必然是有效信息密集区,即省略号前的文字,其格式为“XX……”;省略号之后的文字,其格式为“……XX”;两个省略号之间的文字,其格式为“……XX……”。③材料的出处。它往往说明材料的时空、属性和价值等,以便于我们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④材料的注释和说明。它往往“有意”泄露信息,暗示答题的方向。第三,依据信息,实现关联。在找寻有效信息中,必须实现以下三点目标:①找出材料与课本的关联点。材料解析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点,调用所学知识解题的方向就明确了。②找出材料与材料的关联点。每一道材料解析题的若干材料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的,找到了中心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读材料和找信息都是为了答题,所以读材料时要时时想着问题,将设问与材料关联起来。找到了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典例1
(山东卷)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项或C项,原因在于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及特征理解掌握比较差,结合材料信息分析理解不到位。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与对历史热点的掌握能力。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候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故A项错误;同时也不可能出现在B项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项时间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项时间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正解】D
1.(浙江嘉兴模拟)下列从图中提炼到的历史信息中,合理的有()
①它是中国最早的“金融股”②它反映了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③它反映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④它说明清政府已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③④
2.(南京调研)1934年6月荣宗敬在一封信上说:“弟经营纺织业三十余年,困难未有甚于今日者。外厂竞争,农村破产,纱销呆滞,而所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万以上。现状如斯,何能持久?”你从中能得到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有()
①外国资本操控市场②国民政府征收重税③农村手工业纷纷破产④民族工业空前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典例2
(江苏卷)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易错分析】本题主要以茶叶问题为切入口,考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意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抓住材料中“藉之可以得马”“利之最大者”等关键词,从增加财政、发展军事、宋蕃边境关系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抓住“茶山交易最为浩瀚”“要会之地……繁之”“徽人、晋人荟萃”“皆居民或茶坊”等关键词回答即可。第(3)题,抓住答题限定语“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联系必修二和必修三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正解】(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4.(陕西宝鸡测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年10月1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三两年前,小岗村开始了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他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年终农户们参与分红。这些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返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目前,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2008年10月1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四曾经担任过小岗村村长的严德友说:“种1亩葡萄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通过土地租赁和串换,方便了集中施肥、灌溉、除虫和管理。”……安徽省“三农”问题专家何开荫说,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成片土地抛荒、闲置,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些因素也推动了土地的合理流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材料一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3)小岗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特点是什么?有人对小岗村新型合作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4)依据材料指出目前推动土地的合理流动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