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观赏园艺学
48476400000002

第2章 绪论(1)

我国是世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中心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精湛的技艺,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

进入21世纪,我国各族人民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同样渴望高度的精神文明。种花、种树、养草及园林绿化既具有巨大的物质经济效益,更有广泛的精神内容和环境效益。可以说,观赏植物已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是美的象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形式的不断进步,观赏植物栽培会愈来愈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一、观赏植物和观赏园艺学的定义和范畴

(一)观赏植物的定义和功能

1.观赏植物的定义

观赏植物(ornamental plant,landscape plant)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总称。它既包括木本和草本观花、观叶和观株姿植物,以及适合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和室内装饰用的植物。

世界各国的观赏植物,均是直接或间接由野生植物引种驯化等改良而来。中国是世界上很早就栽培观赏植物的国家,如芍药、梅花、牡丹、菊花等,已有一两千年甚至更久远的栽培历史,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大量引种驯化野生和栽培观赏植物是近二三百年的事。

2.观赏植物的功能

总的说来,观赏植物主要具有防护、美化和生产三方面的功能。

(1)防护功能观赏植物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减少阳光辐射、遮荫、降温、防风、固沙、护坡、保持水土、滞尘,抵抗并吸收SO?、HF等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并可以吸收并减弱噪声污染等等。如将观赏植物合理设计、巧妙搭配,并辅以地形、水体、建筑、山石等,可产生更好的防护效果。

(2)美化功能观赏植物在韵、姿、色、香等方面,都表现出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并在人们进行园林造景、盆景制作和插花中,显示出别具匠心的艺术美。有些观赏植物再经文人们赋予不同的“性格”和“语言”,则更可使观赏者悦目赏心,获得多方面的美的享受。

(3)生产功能不论是鲜花、盆景、花籽、草皮,还是花苗、树苗或球根、干花等,其商品价值高,在实行大量生产的规模经营时尤具较大的生产能力。

此外,作为观赏植物还可在观赏之外提供副产品,如桂花可糖渍为甜品食用;茉莉花可以窨茶;玫瑰花、山苍子等能提炼香精;菊花脑(嫩梢、幼叶)、香椿(嫩梢、幼叶)、萱草(干花蕾)等可作蔬菜食用。

(二)观赏园艺学及其性质特点

1.定义

观赏园艺学是以观赏植物为主要对象,研究其分类、栽培育种、生产、应用及经营管理等理论与技艺的综合性学科。它是农业生物科学与应用艺术相结合,是传统园艺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2.性质和特点

观赏园艺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兼及应用艺术以及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观赏植物为主要对象,并涉及小规模园林规划设计。

其特点有:①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及内容的广泛性;②学科发展迅速而不平衡;③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认识,故仍属不甚定型的学科,可能出现分支和较大变革。

二、观赏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观赏植物是城乡园林绿化的重要材料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使被覆盖地表的绿色植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引起了生态平衡广泛失调,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从受到的惩罚中逐渐认识到,大力推行园林绿化,植树种草,改善和恢复自身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业。

(二)观赏植物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观花赏草,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除疲劳,使精力充沛,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仅以观花植物而论,有的花型整齐,有的奇异;有的花色艳丽,有的淡雅,有的花朵芬芳四溢,有的幽香盈室;有的花姿风韵潇洒,有的丰满硕大,千变万化,美不胜收。更有多种观叶、观果、姿美的种类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三)观赏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栽培观赏植物不仅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样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观赏园艺作为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也非常迅速,1998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超过9.12×106hm?,年产鲜切花达20亿支、盆花11亿盆,产值达105亿,花卉消费需求还以每年200%的速度递增。

三、中国观赏园艺简史

我国观赏植物的栽培历史悠久。无数考古事实说明,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就有许多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作物栽培技术。如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掘出约7000年前刻有盆栽植物的陶片;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还发现许多其他花卉题材图案。《魏·刘芳传》载:“按《论语》称夏后氏以松,……而《尚书·逸篇》则太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这反映在夏代社坛已有绿化。

(一)观赏园艺发展始期——周、秦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些民歌中,已有关于野生花草树木形态、生态与应用的记述。距今约2500年编辑的《诗经》就记载了多种观赏植物的特征与风姿,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等等。还有青年男女分别时赠以芍药(《郑风·溱洧》),姑娘掷梅子给心上人(《周南·摽有梅》)等用花果表达感情的习俗。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在京都咸阳、骊山一带建阿房宫、上林苑,大兴土木,广种花、果树木。当时引种的有木兰、女贞、杨梅、柿、黄栌、柑橘、枇杷等等。

(二)观赏园艺渐盛期——汉、晋、南北朝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观赏植物栽培由以经济、实用为主,逐渐转向以观赏、美化为主。

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引种规模渐大。据《三辅黄图》所记,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38年在长安扩修秦代遗留的上林苑,在200里的宫苑中,大量收集栽种各地嘉果名花,包括荔枝、槟榔等,堪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植物引种试验。张骞出使西域(约公元前126年)将葡萄、胡桃等中亚植物引入中国。

自西汉起,养花种植在官僚富豪中盛行。如西汉之富贾袁广汉、东汉大将军梁翼,均先后在洛阳建自然山水私园,将奇树、芳藤、名花、异草配植其间。至晋代(265年~420年),中国的观赏园艺有较大提高。如西晋稽会(263年~306年)撰写《南方草木状》,描述了华南植物80种。东晋戴凯之在《竹谱》中记载370多种竹子,是中国第一部观赏植物专著。中国乃至世界之首有家菊,大抵始于东晋之陶渊明(365年~427年)。

北魏贾思勰于6世纪30~40年代著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除总结当时华北地区较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外,还记述了绿篱制作、槐与麻子混播促槐苗端直,梨树嫁接及砧穗关系等,反映了当时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栽培技艺。

(三)观赏园艺兴盛期——隋、唐、宋

隋朝(581年~618年)统治年代虽不长,但观赏园艺却已进入兴盛时代。隋炀帝杨广(605年~717年在位)在洛阳建西苑,广种奇花、异草。由于他下诏进名花,易州献20箱牡丹名品。此系牡丹在中国栽培、选种之最早记载。

众所周知,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观赏园艺日益兴盛,花卉种类与品种不断涌现。寺庙园林及对公众开放的游览地、风景区,如长安(今西安)曲江、钱塘(今杭州)西湖等处都栽培不少名花。此外,名花的国际交流也时有所闻,如梅花、牡丹和菊花等都在8世纪前后东传日本;地中海区域的水仙,也于唐宋时引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