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观赏园艺学
48476400000035

第35章 盆栽植物(2)

(三)品种

本种是蒲包花属植物的园艺代表种,是其盆栽杂种的总称。主要有3种类型:

1.大花系(grandiflora)花茎3~4cm,花茎长4~6cm,花色丰富,多为有色斑者。

2.多花矮性系(multiflora nana)花茎小,花茎2~3cm,着花数多而植株低矮,耐寒性强,适于盆栽。

3.多花矮性大花系(multiflora nana grandiflora)介于上述二者之间。较大花系花茎小具多花性。现在栽培的蒲包花,几乎全属大花系和多花矮性大花系品种。

蒲包花有多数固定品种,其早花性的杂种,生势强,性状优异,应用较多。①F1grandiflora Dwarf.株高20~30cm,花茎4~5cm,温室栽培3月上旬开花。②F1multiflora delight株高20~25cm,极多花性,花茎2~3cm,温室中2月下旬开花。

(四)繁殖及栽培技术

1.繁殖

一般用播种法,但也可扦插。播种期在8月下旬到9月间天气稍为转凉时进行,不宜过早,因为夏季高温下幼苗容易腐烂。出苗后要及时除去玻璃或报纸,以利通风,并逐渐见光,使幼苗生长茁壮。

2.栽培技术

当幼苗真叶2~3枚时进行第1次移植,可上口径为7cm的盆,再生出数叶后,换入口径为10cm的盆中。此后生长迅速,每周宜追肥1次,11月前后,可定植于口径为13~17cm的盆中,盆土宜腐殖质丰富的肥沃土壤。蒲包花宜在中低温温室培养,可与瓜叶菊、报春类在一起栽培。冬季温度维持5~10℃,不宜过高,并遮蔽中午前后的直射光线。生长期间应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但土壤中水分不可过大,并注意通风。因叶有绒毛,浇水、追肥勿使肥水沾在叶上,以免叶片受害腐烂。12月至次年5月即可开花。

(五)用途

蒲包花色彩艳丽,花形奇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温室盆花,用于室内布置。

六、瓜叶菊

[学名]Senecio cruentus(Mass.)DC.(Cineraria cruenta Masson)

[英文名]florists cineraria

[别名]千日莲、瓜叶莲

[科属]菊科瓜叶菊属

(一)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作一二年生栽培,全株密被柔毛。茎直立,高矮不一。叶具长柄,心状卵形,硕大似瓜叶,表面浓绿,背面洒紫红色晕。头状花序,形成伞房状花丛,花序径3.5~12cm,花色除黄色外有红、粉、白、蓝、紫各色或具有不同色彩的环纹和斑点。瘦果,黑色,种子状,具冠毛,椭圆形。千粒重约0.19g。染色体x=10,2n=40。

(二)原产地及生态习性

原产加那利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以及地中海的几个种杂交而成,实际上是一个多祖先的“人工种”。因此与野生种也极不相同。目前世界各地广为温室栽培,历史不久。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冷酷暑与干燥。适温为12~15℃,有的品种花芽分化要求18℃。一般要求夜温不低于5℃,日温不超过20℃。生长期要求光线充足,日照长短与花芽分化无关,但花芽形成后长日照促使提早开花。增加人工光照能防止茎的伸长。花期较长,从12月到次年4月。种子5月下旬成熟。喜富含腐殖质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pH值6.5~7.5为宜。

(三)品种

瓜叶菊为多元杂合体,多以异花传粉,易生变异。品种分类较困难,大致分为4种类型:

1.大花型(grandiflora)株型紧密,高约30cm;头状花序径约4~8cm。花朵密集生于叶片之上,花色从白到深红以及蓝色。一般多为暗紫色,也有“蛇目”类品种。

2.星花型(stellata)株型松散,高约60~100cm;头状花序较小,径约2cm,生于叶丛之上;叶小;一株着花120朵左右,花瓣细短;花色有红、粉、绀紫、紫红等色,以及“蛇目”类品种。为切花用类型,生长强健。亦育出矮性品种。

3.中间型(intermedia)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类型,高约40cm;头状花序径3~4cm;宜盆栽,本型品种很多。

4.多花型(multiflora)1921年在瑞士育成。花小型,着花极多,1株可达400~500朵;株高25~30cm;花色丰富。本型品种与大花型品种杂交,则产生大花多花性的型。

(四)繁殖及栽培技术

1.繁殖

以播种为主,也可扦插。从7~11月都可进行播种,从播种到开花一般需要6个月的时间。扦插繁殖于3~4月间花后采用茎基发生的腋芽或茎枝作插穗,插于粗沙中,约经20~30天生根,一般仅限于不易结实的“重瓣”品种。

2.栽培技术

瓜叶菊从播种到开花的过程中,需移植3~4次。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移植于浅盆中,株行距为5cm;7~8片真叶第二次移入口径为7cm的小盆,这两次移植用土以腐叶土、壤土、河沙按2∶2∶1配制;10月中旬以后第三次移入口径为18cm的盆中定植。定植盆土以腐叶土、园土、豆饼粉、骨粉按60∶30∶6∶4的比例配制。生长期每2周一次稀薄液氮肥。花芽分化前停施氮肥,增施1~2次磷肥,促使花芽分化和花蕾的发育。此时室温不宜过高,白天20℃、夜间7~8℃为宜,同时控制灌水。花期稍遮荫。通风良好,室温稍低,不太湿,有利于延长花期。

(五)用途

因花型花色丰富多彩,花期长,常作为盆花布置厅堂会场等。作为切花,也是制作花环、花篮的好材料。温暖地区还可布置花坛、花镜。

第二节多肉多浆类

多肉多浆类植物包括仙人掌类和多肉多浆植物。一般说来,具有特殊贮水能力并能耐干旱的植物统称为多肉多浆类植物。所有的仙人掌类植物都是多肉多浆植物,但并非所有的多肉植物都是仙人掌类植物。它们的茎、叶特别粗大或肥实,含水量很高。绝大部分多肉多浆类植物能在干旱环境中长期生存。多肉多浆类植物大多原产于干旱、炎热及强光条件下,不耐寒冷与水渍。它们的体型千姿百态,有棒状、球状、掌状、扁平状,有葡萄型、圆柱型,大的竟可高达17m,重达5吨,小的只有纽扣般大小。这类植物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它们有极其娇艳、斑斓绚丽的花,花色有玫瑰红、火红、粉红、金黄、纯黄、纯白、绯红等,花型多姿多样。

多肉多浆类植物的原产地在地球的热带两侧的广大地带,包括南美、北美、南非、亚洲及大洋洲的大部分,由沙漠、半沙漠、草原等干热环境所组成。事实上,多肉多浆类植物主要分布非洲及美洲的干旱地区,墨西哥分布最多,世界上已知的仙人掌植物种类有近2000种,其中有一半以上在墨西哥。

一、仙人掌

[学名]Opuntia dillenii

[英文名]prickly pear

[科属]仙人掌科仙人掌属

(一)形态特征

仙人掌为多浆肉质灌木或小乔本,植株可达5m以上,通常为2~3m,茎干形态如手掌,可离土离水多天不死。老干木质,圆柱形,表皮粗糙,褐色。茎节扁椭圆形或扁卵形,肥厚肉质,绿色,表面多斑点,点上有刺,为退化的叶片。茎节分枝左右层叠而生。花冠黄色,喇叭形,单生于刺座上,颜色鲜艳美丽,果实可食。果皮红色或绿色。植株形态奇特,长年不衰。同属的白毛掌(O.Leucotricha),较矮小,具白色长毛。黄毛掌(O.microdsys),较白毛掌更为矮小,具芒状金黄色毛。

(二)原产地及生态习性

仙人掌原产于美洲大陆,现世界各热带地区及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即北纬50附近至南纬50附近,有300种以上。为沙漠植物,喜干热气候,亦较耐寒冷,能耐10℃低温,是仙人掌类最为耐寒的植物。喜光,耐烈日,不耐荫蔽。喜沙土,在黏土上生长不好,耐干旱,亦较耐水湿。

(三)品种

金武扇(Opuntia tuna)、宝剑(Opuntia lanceolata)、黄毛掌(金乌帽子)(Opuntia microdasya)、白毛掌(O.leucotricha)。

(四)繁殖及栽培技术

仙人掌果实为浆果。繁殖既可播种繁殖,也可在秋季成熟时,去果皮果肉,即可播种。种子忌日晒,宜随采随播,实生苗生长缓慢。也可用扦插繁殖,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将掌状茎分节剪下作插穗,也可数节作一插穗,切口有液汁,可晾1~2天,让伤口干后或于切口处裹以草木灰,插入苗床或盆中,即可发根长成新的植株。此类植物每天需要4小时阳光直接光照,冬季夜晚温度适为4~7℃,白天保持在18℃,白天24~29℃。春、夏、秋三季浇水多,冬季浇水应大大减少。新小盆的植株待新根长出后可施薄肥料,以后可每年春季施肥3次左右。为促使其正常生长,每年春季须换盆。盆土可用混合培养土和细沙对半搀合,或用塘泥掺细沙,施Ca、Mg、P肥及干粪作基肥,以后可不再施肥,少浇水。室外露地栽培宜种植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种植宜稍浅,种后可任其自然生长。仙人掌是一种病虫害极少且极易管理的粗放植物。

(五)用途

仙人掌植株形态奇特,长年不衰,为优雅的观赏植物。单片可插入小盆,置于书桌、台案;大株可用大盆栽植,陈列于门首或厅堂等处;亦可植于花坛、水滨、庭院等处,点缀园林风光。汁液可入药,茎片捣汁,可敷治乳腺炎、腮腺炎等。果实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食。有些种类的仙人掌茎片可食用。

二、仙人球

[学名]Echinopsis tubiflora

[英文名]sea-urchin cactus

[别名]花盛球、草球

[科属]仙人掌科仙人球属

(一)形态特征

仙人球为多年生多浆肉质植物。茎圆球形,径约15cm,12~14棱,棱上刺丛,中间为刚硬刺4枚,周围短刺约10枚,四周具有黄白色绵毛。花单生于顶部的一侧,花冠漏斗状,白色,具芳香。同属的狮子仙人球(E.Calochlora),花白色与仙人球同为小球类型。同科的球茎类,茎具棱的仙人球约有300多种,主要种类有醉熊玉(Areguipa flagelliformis),花鲜红色,日开夜闭;红小町(Notocactus Scopavar.ruberrimus),茎略椭圆形,球体呈灰白色,花瓣鲜黄色,柱头红色;绯绣玉(Parodia Sanguiniflora),花多,围绕顶部着生,花瓣黄色,有时内部红色;金琥(Echinocactus grusonii),球茎大,径可达120cm,花生长在顶部的绵毛丛中,钟形。花瓣鲜黄色,花期6~10月,为大型球茎类。其变种有白刺金琥(War.albispinus)和斑锦变异品种金琥锦(f.variegata)。同属种类有大金琥(E.grandis)岩(E.ingens)、春雷(E.plameri)和鬼头球(E.visnage)等,球体直径均超过1m。

(二)原产地及生态习性

仙人球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等热带地区,现世界各地多有引种,我国南北均有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温室内栽培,需经常喷雾保持植株湿润,茎皮光亮,花色鲜艳,露地或室内栽植,色泽略差,不耐寒冷,如:金琥冬季温度不应低于8℃。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只适宜盆栽,冬季必须移入温室或室内。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可露地栽培越冬。喜光,但忌长期烈日直射,忌荫蔽,不宜久置室内。喜肥喜排水良好、含石灰质的沙壤土或腐殖质土。喜温暖湿润,怕水涝,极耐旱。

(三)种类或栽培品种

1.金琥(Echinocactus grusonii)

2.黄丽球(Lobivia aurea)

3.红小町(Notocactus Scopavar.ruberrimus)

4.醉熊玉(Areguipa flagelliformis)

5.狮子仙水球(E.Calochlora)

6.绯绣玉(Parodia Sangniniflora)

(四)繁殖及栽培技术

繁殖法主要有分茎法、嫁接法。仙人球属大部分种类,其基部常萌发小球茎,割下稍晾1~2天或在切口处蘸以草木灰,再浅插入湿沙盘或沙壤土中,不时喷雾,勿水渍,即可发根另成新植株。也可将小球茎直接嫁接于其他柱形或藤状的仙人掌类的顶端。

仙人球类每天至少需要6小时的太阳光照。生长季节夜晚温度保持在10~13℃,白天在24℃或稍高些。冬季夜间温度保持4~7℃,白天18℃。晚春至夏季,待土壤稍干时即浇水,冬季至早春则要在土壤完全干燥时浇水。栽植仙人球类应选沙壤土或腐殖质土,盆栽宜施用复合肥作基肥,以后喷施稀薄氮肥水,耗水量极少,浇水1次,可保持多天。夏季室外盆栽,雨天宜搬至室内或其他防雨处,以免盆内过湿烂根。浇水宜用细孔壶或小型喷雾器,防止溅起泥浆,污染茎皮,注意施用清洁水,污水可引起茎皮斑点。仙人球类虽极耐旱,但土壤宜干,茎部宜湿润,应不时喷雾,保持茎皮光亮,毛刺湿润,花色鲜艳。作为盆栽,仙人球应每一年换盆一次。

(五)用途

小球类型的仙人球适宜小盆栽植,可放置案头或花架上,美化阳台、居室。大型球茎类仙人球,可大盆栽植,也可成丛地植于假山边缘或石岩间隙处,作园林造景。其余多数种类,球茎均较小,主要供盆栽。球茎类的仙人掌,一般还称为仙人球,以其体态浑圆,花从球上突出,形状奇特,一年四季均可观赏,花期尤为艳丽,是观赏价值很高的一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