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呵护前列腺健康课堂
48477600000019

第19章 前列腺癌(1)

1.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罕见。前列腺癌为老年病,大多在50岁以后发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诊断技术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我国也不例外。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世界各国很不一致。据统计,其发病率在北欧各国占男性癌瘤的第一位;在美国发病率为14.3%,为仅次于肺癌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0%,居男性癌瘤的第二位。其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在60~64岁人中,居癌症死亡的第五位;65~69岁中居第三位;70~79岁中居第二位;80岁以上居第一位。据流行病学专家推算,到2000年欧盟每年有65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92000例,占男性新诊断癌的12%;美国预期1999年有前列腺癌患者179300例,占男性癌的29%。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着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欧洲人最高,非洲和以色列居中间,亚洲较低,我国和日本等国家为低发地区。有人认为东方人此癌的生长比西方人缓慢。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黑人一生患前列腺癌的概率为9.6%,白人为5.2%;死于前列腺癌的黑人占3.0%,白人占1.4%,平均死亡年龄为72~77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不仅各国、各种族间有明显差异,同一民族居住不同地区发病率可相差几倍,由此可见环境、生活方式对前列腺癌的发病有重大影响。

前列腺癌没有高发年龄段,而是在40岁以后,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报道381例男性尸体解剖,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率,51~60岁为3.3%,61~70岁为5.9%,71~80岁为9.3%,81~90岁为16.7%。

1999年6月在巴黎第二届前列腺癌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上,与会人员认为环境、营养、生活方式对前列腺癌的发病至关重要。会上报道了19881992年全世界前列腺癌发病率,以10万男性人口计算,发病率最低的是中国上海(2/10万),最高为美国黑人(137/10万),二者相差60倍以上。

据1997年收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87所医院泌尿外科问卷的资料,共有专业病床5979张,全年住院病人95749例,其中前列腺癌1389例,仅占1.5%;和欧美国家比较,我国前列腺癌相对少见。北京城区200万人口,1985-1987年前列腺癌发病率为2.41/10万男性人口,死亡率为1.19/10万男性人口。上海虹口区88万人,1981-1990年前列腺癌平均年死亡率为1.2/10万男性人口,和北京城区基本相同。

近年资料表明,不论在高发地区或低发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有明显的增长。前列腺癌的病程进展缓慢,从形成肿瘤细胞发展到临床出现肿瘤症状往往要经过10~20年,如果能从不同地区前列腺发病率的巨大差异中找出其原因,及早调整生活方式,则有可能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或降低前列腺癌发病率。

上述统计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国家。

(2)前列腺癌发病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正迅速上升。

(3)美国华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远高于中国本土居民,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华人前列腺癌发病率也高于中国内地居民,台北泌尿外科肿瘤病人中,前列腺癌超过膀胱癌;对从各低发地区移民到美国的人群研究表明,其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接近美国男性,居住于美国的日本人前列腺癌发病率要高于居住在日本的日本人,但通常没有美国人高,这也提示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环境因素比遗传特征更为重要。

(4)环境、经济生活对前列腺癌发病率有重大影响。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专家致力于研究营养、食物构成对前列腺癌发病的影响,大多认为过多摄入脂肪、红色肉类(猪、牛、羊肉)可以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由于癌的形成要经过10~20年,青壮年时期就应注意,尤其是家中有前列腺癌的中年人,更宜加强预防。

2.前列腺癌的有关发病因素

前列腺癌的病因目前仍不明确。1985年美国资料认为癌基因是最重要的因素,病毒亦是可能的病因。美国一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前列腺癌与淋病发病率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前列腺癌的病因与病毒性性病及慢性感染有关。

(1)性的活动因素:性激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青春期切除睾丸不会发生前列腺癌,抑制雄激素可以使前列腺癌消退。青春期性活动与前列腺癌发病相关,青春期性激素过多是助癌因素。前列腺癌病人的性活动高于对照组,青春期开始较早,初次性交经历较晚。离婚和丧偶者的前列腺癌死亡率高于有配偶者。有子女的比无子女的要高。失去性功能的年龄越大,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也越大。说明禁欲时间长,性冲动频繁而得不到发泄是危险因素之一。

(2)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也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我国居民年平均脂肪、肉类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可能是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食用油、肉类、家禽、水产、蛋类的消费量大幅度增加,粮食在城市居民中相对减少,1978-1982年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从食品中摄取的营养素(脂肪来源)为:1978年动物13.9g,植物16g;1982年动物21.1g,植物23.3g。短短5年间,无论动物和植物来源脂肪都在增加。

据《今日美国》2000年4月4日报道: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出了一种可能性,即过多地消费牛奶和奶制品,会部分地提高前列腺癌的危险性。研究人员发现一天至少消费2.5份奶制品的男人,得前列腺癌的机会比一天消费少于半份奶制品的人高30%。其原因是乳制品中高含量的钙质会抑制维生素D的摄取,导致身体中维生素D的不足,每周平均喝6杯牛奶的男性体内的维生素D会明显的比每周平均只喝2杯的男性低许多;而维生素D对预防前列腺癌有明显的作用。所以大量的摄取钙质会提高罹患前列腺癌的机会。然而牛奶中高含量的钙质,一直都被认为对骨骼的发育和保健都很有益的,所以医师并不建议男性完全停止摄取乳制品,平时应适量的摄取钙质即可,不要过度补充钙质,过多的钙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乳制品行业已经推出的维生素D奶应该说是个好主意,在牛奶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D有利于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

(3)遗传因素:前列腺癌的遗传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全球黑人发病率高,有家族史的发病率也高。统计发现前列腺癌患者兄弟比其他人发生前列腺癌的机会高3倍,尤其容易早年发病。

(4)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关系:两者在发病学上有没有关系,目前仍有意见分歧。有的人认为在前列腺增生病人中,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无前列腺增生者为高,也有人认为很难找出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之间的病因关系。

(5)接触化学物质:如镉与前列腺癌的关系,发现与镉接触的男性工人,其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高。在美国,农民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正常前列腺中的锌浓度很高,锌对抑制前列腺癌的脂代谢功能极为重要。锌与镉有拮抗作用,镉容易代替锌,故镉能致癌的机制值得重视和进一步观察。

目前认为,发生前列腺癌的先决条件是男性、年龄增加和雄激素刺激,其他如遗传倾向、接触化学物质、饮食因素和生活方式等也都是致病因素之一。新近还有人提出前列腺曾有淋球菌、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患上性传播性疾病、输精管结扎术、职业与前列腺癌的发生也有关。

医学界普遍认为,癌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但是研究人员却发现,前列腺癌是基因不活化的结果,因此只要用药物让基因活化,就可以有效地治疗癌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研究人员指出,骨癌、大肠癌的发生是因为基因发生突变、使得人体正常细胞完全被摧毁;但是前列腺癌之所以发生,却是因为基因无法活化,造成“基因活化”,使得新细胞取代了旧细胞。“pp32”正是基因活化的关键,正常细胞看得到这个基因的活动,但是癌细胞就看不到这个基因的活动。但是当同一族基因“pp32r1”、“pp32r2”的基因活化之后,却会造成90%前列腺癌的发生。这样的基因活化反应在乳腺癌病人身上也找得到。研究人员也发现,基因活化鉴识技术可作为前列腺癌的筛检方法。

虽然前列腺抗原测试法(PSA)是目前最主要的筛检方法,但是其防治前列腺癌的效果仍然有限。利用基因活化鉴识技术准确率更高,更能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效果。

从这些不同,有时甚至相反的研究结果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强调某一单独因素的意义是很困难的,有些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3.前列腺癌的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前列腺癌的自然发展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病人年龄愈轻,病变发展愈快。癌的大小、存在时间的长短、级别及类型等对癌的发展快慢均有直接影响。在宿主与癌的相互作用中,宿主的免疫能力具有一定意义,提示可能由于宿主免疫能力被抑制,癌变得以发展。在内分泌治疗时,如血清酸性磷酸酶不下降,亦提示预后不良。可以认为,上述这些因素对前列腺癌的发展均有直接影响。

4.前列腺癌的病理特点

所有的前列腺肿瘤都是恶性的,而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是发生在腺体外周的腺管上的腺癌。它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偶尔发生于年轻人甚至儿童。

尸检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上升,而且组织学检查越广泛,发病率也越高。前列腺的某些区域较其他部位更易恶变。

美国曾对208例施行了前列腺全切除的临床早期癌的病例进行研究,他们发现97%的前列腺癌发生于外周区或外周中心区,这也证明了既往有的前列腺癌很少发生在前列腺中心区的结论。

5.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

当前列腺癌诊断确立后,就必须从癌的分级及分期中寻找影响预后的因素。一种好的分级方法对于判断预后有很大帮助。

前列腺癌的分级方法很多,但大多数的分级方法很难广泛被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Mostofi分级,这种分级方法较为简单且易于使用。Mostofi分级系统是从核的异型性和腺体的分化程度两方面对肿瘤的恶性程度作出判断。核的异型性是指核的大小、形状、染色质分布和核仁的变化而言,分轻度(核分级Ⅰ级)、中度(核分级Ⅱ级)、重度(核分级Ⅲ级);

腺体的分化程度分四级:高分化是指肿瘤由单纯的小腺体或单纯的大腺体组成;中分化指由复杂的腺体、融合的腺体或筛状腺体组成的肿瘤;低分化是指肿瘤主要为散在的或成片的细胞构成,有很少的腺体形成;未分化指肿瘤主要由柱状或条索状或实性成片的细胞组成。在描写分级时要兼顾细胞学特征和腺体结构,如低分化腺癌(核分级Ⅱ级)。

6.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及分类

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是指可能发展成为前列腺癌的增生性病变。目前较为公认的前列腺癌前病变有两类:前列腺上皮内肿瘤(PIN),是指前列腺腺泡和导管上皮的异常增生,也称为前列腺上皮原位癌。另一个是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是指有新的腺体形成,是腺体异常增生的结果。

(1)前列腺上皮内肿瘤(PIN):PIN发生的高峰年龄较前列腺癌为早,若以前列腺的分区来评定PIN的发生,则移行区PIN发生率最少为2.6%,外周区则高达68.8%,这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相似,我国前列腺PIN的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

(2)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AH):AAH的发生率比PIN低,因前列腺增生而行经尿道电切的标本中,3.7%~19.60%的病例可检出AAH,而在20~40岁年龄组的尸检前列腺中,AAH的检出率为15%~24%,其中由前列腺癌的尸检前列腺中,AAH的检出率高达31%。

目前,不但发现了前列腺癌前病变与前列腺癌的相似性分布,而且也发现了两者的移行关系。PIN分级越高,基底细胞缺失的概率越大,越容易发展成浸润癌。而AAH也有类似发现。癌前病变可以发展成为前列腺癌,但潜伏期多长还是一个未知数。

7.前列腺癌的一般分类方法

前列腺癌依发现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1)前列腺潜伏癌:是指在生前没有前列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在死后尸检中由病理学检查发现的原发于前列腺的腺癌。潜伏癌可发生在前列腺的任何部位,但以中心区和外周区多见,且常为分化好的腺癌。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26%~73%。我国北医大泌尿研究所研究报道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率为3.4%(17/1506)。统计学研究表明,前列腺潜伏癌的发病可能与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关。潜伏癌的病理分期多为A(T1)期,少数也有B(T2)期或C(T3)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