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48479800000010

第10章 无知,无为

“引语”

本章重点讲修身的功夫。这一章的开头设了六个问句,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清洗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原文”

载①营魄抱一②,能无离?

专③气致柔,能婴儿?

涤除④玄览,能无疵⑤?

爱民治国,能不知?

天门⑥开阖,能无雌⑦?

明白四达⑧,能无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⑨,是谓玄德⑩。

“注解”

①载,即载体,或运载、装载;营魄,即魂魄。

②抱一,即合一。

③专,即抟,抟气,是把体内的气抟结在一起,使之凝聚而不分散。

④涤除,即洗涤、摒除;玄览,玄或为眩,眩览为目眩十色、眼花缭乱之意。

⑤疵:病,此处指欲望、杂念。

⑥天门,即心灵之门户。

⑦雌,泛指阴柔之性,此处指清静,静则为阴。

⑧四达,即四通八达。

⑨宰,主宰。

⑩玄德,指玄妙幽深的德行。

“译文”

灵魂与形体合二为一,能永不分离吗?

聚集精气而达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

清除杂念而观照心镜,能没有纰漏出现吗?

爱护人民而治理国家,能做到“无为”吗?

感觉器官而开合之,能做到柔静如雌吗?

内心明白而四通八达,能表现得如同一无所知吗?

生长万物,蓄养万物,生长而不占有,蓄养而不自恃有功,统率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就是最高深的修养了。

“深度剖析”

本章继前几章而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内容。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说一个健全的生活必须是形体和精神合一而不偏离。“抱一”即是抱“道”,能抱“道”,即是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可达到和谐的状况。

“专气致柔”是集气到最柔和的境地。“气柔”是心境极其静定的一种状态。

“涤除玄鉴”即是洗清杂念,摒除妄见,而返自观照内心的本明。

老子在这一章讲的这些修身养生的工夫,和瑜珈术不同。现代社会某些人练瑜珈的目的在于超脱自我和外在的环境。而老子则重在修身,而修身之后乃够爱民治国。

“无离”、“无疵”文法辞例一致;“营”、“魄”分别说形、神,“涤除”、“玄览”亦分别说形、神的高境界修炼。

“如婴儿”与“如雌”同一辞例,也是相近的比喻。“儿”说其“和”,“雌”说其“守”,这是老子修身学两种形式而同一指向的最高境界。

“无知”、“无为”也是一样的辞例。“明白四达”却若“无知”是“营魄抱一”、“涤除玄览”、“专气致柔”、“天门开阖”等修养的终极结果;而“修之于身”的“余德”之自然流衍,便是以“无为”去“爱民治国”的“修之于天下”。

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在于他的外表,而是在于他的灵魂的高贵或低贱。有的人外表很好看,但是灵魂却很肮脏,有的人长得虽然不好看,但灵魂却很洁净。长得又美丽,灵魂又洁净的人真是难得。与人交往得久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朋友的音容笑貌永生难忘,不是因为他长得好看,而是因为他人好。敌人的样子也许非常漂亮,可是,我们想起来就恨得不了。灵魂是本质的东西,容貌只是装饰。内在质量和外在包装统一了好不好?好!但是,是否能像想像中那么容易呢?我们人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拥有自己的精神与意志,人类利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来思考和判断,从而来理解世界。这也就有了人类灵魂的特性。

由于我们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结果导致出现很多错误与失败,我们人类的灵魂和肉体大多数时间处于分离状态,它们是经常不在一起的。通常我们的灵魂要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但我们的肉体却无法承负,这样就容易使我们的万丈雄心经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表现的极其脆弱。这正是我们人类最大的烦恼,它带给我们心理与生理的失调。要想使身心达到平衡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清洗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

“案例”

斯匹特是一位年轻的电脑销售经理。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和高薪的工作,在他的面前是一条充满阳光的大道,然而他的情绪却非常消沉。他总认为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病,快要死了,甚至为自己选购了一块墓地,并为他的葬礼作好了准备。实际上他只是感到呼吸有些急促,心跳有些快,喉咙梗塞。医生劝他在家休息,暂时不要做销售工作。

斯匹特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恐惧,他的心里仍不安宁。他的呼吸变得更加急促,心跳得更快,喉咙仍然梗塞。这时他的医生叫他到海边去度假。

海边虽然有使人健康的气候、壮丽的高山,但仍阻止不了他的恐惧感。一周后他回到家里,他觉得死神很快就要降临。

斯匹特的妻子看到他的样子,将他送到了一所有名的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医生告诉他:“你的症结是吸进了过多的氧气。”他立即哭起来说:“我怎样对付这种情况呢?”医生说:“当你感觉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时,你可以向一个纸袋呼气,或暂且屏住气。”医生递给他一个纸袋,他就遵医嘱行事。结果他的心跳和呼吸变得正常了,喉咙也不再梗塞了。他离开这个诊所时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人。

此后,每当他的病症发生时,他就屏住呼吸一会,使身体正常发挥功能。几个月以后,他不再恐惧。症状也随之消失。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找医生看过病。

许多人感到身体支持不住,往往症结在于心理上。保持愉快的情绪对身体是非常有帮助的。“不怕才有希望”,对付困难是这样,对待疾病也是这样。

那么我们有没有灵魂和肉体合而为一的时候呢?当然有,那就是婴儿时期。那个时候我们初涉世事,万事皆清,正是处在混沌的状态。感觉不到任何人为的不愉快,也不会去有意识地判断事物的发展情况,只是顺应自然,当然就不会有烦恼与痛苦。然而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随着阅历的增加、智慧的开启,对待事物的看法就加入了我们的主观认识,就没有了婴儿时期的混沌和无忧,灵魂和肉体的剥离,也就没有了初涉世事的简单与清纯。所以老子说“专气至柔,能婴儿?”

如何才能做到单纯与洁净呢?神秀和尚说得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换句话说,把人心比作一面镜子,不能让它有半点的灰尘和瑕疵。这正是所谓的涤除玄览,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