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家庭如何安全用药
48487700000013

第13章 服用药常识(5)

氯霉素:这类药物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甚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长期或大剂量用药时易发生,故用药时应常检查血象。另外,新生儿和早产儿由于肝功能发育还不完全,肾小管排泄药物的能力也较低,应用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的发生,所以,早产儿、初生2周的婴儿不宜使用氯霉素。

喹诺酮类药物:此类药物可引起儿童关节软骨损伤,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因此,不宜用于16岁以下的儿童,常用的药物有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

8.儿童服错了药怎么办

在家里,若药品摆放的位置不妥,就可能被小孩误服。那么一旦服错了药该怎么办呢?首先是不能慌,要耐心询问孩子,千万不能打骂,弄清服错的是什么药物。

如果错服的是一般药物,如维生素、健胃药、滋补药、保健药,由于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小,不必做特殊处理,只要多饮开水,让药物稀释排泄即可。

如果错服了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的药。家长应迅速寻找错服药品的药瓶或说明书,弄清误服药品名称及药量,观察中毒表现,然后对症处理。倘若是解热镇痛药、镇咳化痰药、避孕药与催眠药、抗菌药等,用量过大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面色苍白、头晕昏睡。或心慌、腹痛;烦躁不安等,此时应果断地采取催吐法,促使药物迅速吐出,减少吸收。可用手指、筷子、鸡毛等刺激儿童的嗓子(咽后壁)引起呕吐。或先灌服大量温开水或茶水、再进行催吐。此法适用于中76毒后4~6h,且意识清醒年龄稍大的儿童。

如果误服的是碘酊(碘酒),可及时多喝一些稠米汤、面糊及其他含淀粉的液体,淀粉与碘作用,生成一种蓝色的化合物,可以减轻毒性,并易于使之排出体外,反复喝面汤,直到呕吐出来的液体不再发蓝为止。

如果是误服了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性药物(如来苏水或苯酚液),因这些药物对食管及胃黏膜刺激性很大,故应立即让患儿喝生鸡蛋、牛奶、豆浆等,目的在于使这些食物尽快覆盖在食管及胃黏膜上。从而起到保护黏膜和中和毒性的作用,然后争分夺秒地把患者送往医院抢救。

如果是婴幼儿或是不能配合的儿童,不论是服安眠药、农药,还是上述情况,除尽可能冷静地在家庭应急处理外,必须带上误服的药物或药品包装物,尽快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救治。如果不知道是什么毒物,则应将呕吐物、残留物等带往医院,以便做毒物鉴定。

9.儿童不宜常服驱虫药

在儿童中,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等),几乎有95%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感染。因此,对儿童来说,定时化验大便,弄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很有必要。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面黄肌瘦、食欲缺乏,未经检查便认为有虫,盲目服驱虫药后不见虫体排出,又再服,以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

常用的驱虫药有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达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都有一定不良反应,如哌嗪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

因此,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宜经常服,肝肾功能不好、脾胃虚致发生吸奶时被呛得“哇哇”大哭的情况。年轻的父母常为此而惊慌失措,忙点上几滴治鼻阻塞的药——萘甲唑啉(鼻眼净),殊不知,这样处理会引起婴儿中毒。

萘甲唑啉,分浓(0.1%)淡(0.05%)两种,为肾上腺素药物。它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而通气舒适,常用于急、慢性鼻炎。由于婴儿对药物的耐受力低,加上鼻腔黏膜吸收药物迅速而完全,因此,婴儿滴用萘甲唑啉容易中毒,表现为:面色苍白、嗜睡、呕吐,甚至昏迷等。婴儿鼻塞,如无其他全身症状,77应首先用棉签清除鼻内的异物,如仍不通,再滴少许薄荷油,也可用0.5%的麻黄碱滴鼻液少许,切莫用萘甲唑啉。

10.给孩子服药应选择合适剂型

小孩服药不同于成年人,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喂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给孩子喂药是每一位家长逃不掉的难事。因此,为孩子选药不但要对症,而且要选择合适的剂型。选择合适的剂型,将有助你完成给孩子喂药这项“艰巨任务”。下面介绍几种适合小儿服用的药物剂型。

糖浆剂:糖浆剂中的糖和芳香剂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咸等不适味道,又宜分剂量,一般孩子乐于服用。如小儿止咳糖浆、小儿健胃糖浆、小儿硫酸亚铁糖浆、小儿智力糖浆等。但糖浆剂打开后不易久存,以免变质。

干糖浆剂:也叫颗粒剂。与糖浆剂相似,但它是经干燥后的颗粒剂型,味甜、粒小、易溶化,而且方便保管,不容易变质。如小儿驱虫干糖浆、小儿速效伤风干糖浆等。

果味型咀嚼片剂:片剂中因加入了糖和果味香料而香甜可口,便于嚼服,适用于周岁以上的小儿服用,如小儿施尔康、小儿维生素咀嚼片、脾胃康咀嚼片、板蓝根咀嚼片等。推荐这类药物时要告诉家长注意妥善保管,以免孩子当成“糖豆”大量食用,引起药物中毒。

冲剂:也是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但一般不含糖,常加入调味剂,且独立包装,便于掌握用药剂量。如十六角蒙脱石(思密达)、板蓝根冲剂、小儿咳喘灵冲剂、小儿退热冲剂等。

滴剂:此类药物一般服量较小,适合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须按说明书严格遵守用药量。可混合于食物或饮料中服用,如鱼肝油滴剂等。

口服液:是由药物、糖浆或蜂蜜和适量防腐剂配成的水溶液,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小儿制剂之一。特点是分装单位较小,稳定性较好,易于储存和使用。如抗病毒口服液、柴胡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感冒口服液等。

混悬液:是由不溶性药物加适当的辅型剂制成的上液、下固制剂。推荐这种剂型的药物时要告诉家长服用时一定要摇匀再倒,否则只喝上清液起不到治疗作用。如多潘立酮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78等。多潘立酮混悬液药盒内还配有小量杯,家长可以方便地为小儿分剂量。

应当强调,药物选好后家长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减轻孩子服药的畏惧情绪,对已有认知能力的孩子应耐心劝导,使他们理解服药与疾病的关系,争取让孩子自己主动服药。对不懂事的孩子切忌不可捏鼻子强灌,以免发生意外。

11.精挑细选小儿退热药

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冒引起的。如果小儿体温超过38.5℃,家长可采用乙醇擦浴或外敷冰袋的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尤其是新生儿发热,绝对不可随意使用退热药。如小儿体温一旦升到39~40℃,则应该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再用药。

吃退热药是常用的退热法。一般应选择小儿药品,注意用药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迄今仍为最常用的小儿退热药,其退热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而不良反应小;幼儿可用混悬滴剂,疗程不宜超过3d。不过3周岁以下(或体重不满16kg)的幼儿不宜用本品退热。

布洛芬也具有不良反应少、胃肠刺激轻的优点,作用持久。适于儿童的剂型有混悬液、颗粒剂、糖浆、泡腾片、滴剂和栓剂。药物口服宜在餐后,需要时每6~8h可重复使用,不超过4/d。6个月以下婴儿慎用。

安乃近(诺瓦尔精)特点是退热作用强而且快,应用时要注意剂量勿过大,现本品肌注已列为禁忌。适于小儿的给药法为滴鼻法,此法应用已40余年,证明其安全可靠,尤适于家庭医疗。

双氯芬酸(扶他林、英太青)本品特点为药效强、安全性大、不良反应少。幼儿适宜应用双氯芬酸钾栓剂(凯扶兰)。

有些家长总希望打退热针,其实退热针一般也是解热镇痛药,其作用较口服快,但维持时间亦短,即退热快,再次发热也快。因此,退热针并不一定比口服退热药好,只有在体温超过39℃,为防止高热抽搐时,退热针才有使用价值。另外,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互相并用,也不可随意加大剂量服用。

第五节妇科用药

1.妊娠期妇女如何选择用药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动物实验,视药物对胎儿的危害性,把药物进行危害等级分类,即A、B、C、D、X级。A级:对照孕妇研究显示无害,已证实此类药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是最安全的。B级:动物实验对胎儿无害,但在人类尚无充分研究。C级:不能除外危害性,动物实验可能对胎儿有害或缺乏研究,在人类尚无有关研究,要权衡利弊方可应用。D级:有对胎儿危害的明确证据,但孕妇有严重疾病或受到死亡威胁时,可考虑应用。X级: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使胎儿异常,此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或将要妊娠的患者。

因B级药物未能对照孕妇研究,一般来说,妊娠常用A级药物,对胎儿多无害,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克霉唑、硫酸镁、胰岛素等。而链霉素、多西环素、氯霉素、诺氟沙星、抗结核药物、抗癌药物等,对胎儿有一定影响,皆应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药可使胎儿染色体畸形,长期服用避孕药,应停服避孕药6个月后方可妊娠。某些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D2等服用过量,则可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吸烟、饮酒对胎儿亦有损害。

因此,妊娠妇女如需用药,应接受专业医师指导,权衡利弊,以利孕妇健康和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2.妊娠期念珠菌阴道炎外用制霉菌素效佳

念珠菌阴道炎是妊娠期常见生殖道炎症,其发病率是非妊娠妇女的3倍之多。

临床研究表明,制霉菌素是一种用于妊娠期较为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它属于FDA(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分类中的B类药物,无证据表明其对胎儿有致畸作80用,也不对胎儿生长发育构成不利影响。此外,制霉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高,局部用药很少经过皮肤、肠道和阴道黏膜吸收。目前,使用制霉菌素甘油制剂局部涂抹外阴和阴道;不仅能够有效杀灭念珠菌,用药方法简单方便,且由于有甘油的协助,可防止制霉菌素损伤阴道内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因而适用于妊娠期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

临床观察表明,制霉菌素甘油治疗妊娠期念珠菌阴道炎,有效率达到90%以上,治愈率在80%以上。在使用制霉菌素甘油之前,可先用碱性液冲洗外阴及阴道,然后用棉签蘸少许制霉菌素甘油制剂涂在外阴和阴道内,1/d,连续用药7d。

若妊娠期有异常阴道出血情况,如流产、早产、前置胎盘和胎膜早破等情况时不宜使用此法,列为禁忌证。主要不良反应是用药后可能出现少量淡红色、血性分泌物,与阴道擦洗不当有关。

3.妊娠期、哺乳期应慎用的外用药

(1)杀癣净:其成分是克霉唑,多用于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手足癣等。动物实验发现它不仅对胚胎有致畸作用,哺乳期妇女外用,其药物成分还可以进入乳汁,故应慎用。

(2)皮质类固醇激素:如皮炎平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常用于治疗皮炎、荨麻疹、湿疹、药疹等。但孕妇大面积或长期外用,可造成婴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并能通过皮肤吸收分布到乳汁中。

(3)莫匹罗星软膏:为抗生素外用药,常用于皮肤感染。但此药中的聚乙二醇会被全身吸收且蓄积,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4)阿昔洛韦软膏:属抗病毒外用药。这类药物一般是抑制病毒DNA的复制,但同时对人体细胞的DNA聚合酶也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人体DNA的复制。

4.先天性眼盲与妊娠用药

据有关专家统计发现,先天性眼病的致盲率占其他眼病的首位,而其中就有一些是孕期用药不当所造成。

我们知道,眼在妊娠24~36d形成,在此期间用某些药物可引起一系列与胚裂闭合障碍有关的先天性眼部缺损及其他畸形,如虹膜、脉络膜和视盘的裂隙、无眼球和小眼球、视网膜色素变性、瞳孔异常、高度屈光不正(含高度近视、远视、散光)等。

目前,已确认可引起眼部先天性畸形的药物有氨蝶呤,本品用于治疗白血病,亦可用于堕胎,使用后胎儿眼部可出现突眼症,视盘发育迟缓、晶状体空泡变和眉毛脱落;妊娠期有机汞化合物引起中毒,可使婴儿眼球震颤、视觉丧失;用碘治疗甲状腺癌、甲状腺肿的妇女,在妊娠前期应用时,可引起人胚白内障;常用氨嘧啶,孕妇服用后,常可使视网膜色素上皮受到损害,结果导致失明,有时也可引起先天性青光眼;抗癫药物,特别是苯妥英钠,可引起上睑下垂,眼组织缺损。

此外,通过各种实验,证实在人与动物体内有可疑致眼畸变的药物。还有环磷酰胺、白消安、6-氨基烟酰胺、秋水仙碱、氮芥、皮质激素、雌性激素、胰岛素、利舍平、放线菌素D、半乳糖、甲状腺素、大剂量维生素A、氯丙嗪类药、口服降血糖药磺胺丁脲、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等,均应列为妊娠妇女禁用药。

5.孕妇患感冒如何用药

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孕妇的鼻、咽、气管等呼吸道黏膜肥厚、水肿、充血,抗病能力下降,故易患感冒。而患了感冒的孕妇害怕用药治疗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又不知道在感冒早期应怎样进行调护。因此,孕妇如果患了感冒,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