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家庭如何安全用药
48487700000014

第14章 服用药常识(6)

一般来说:孕期头3个月禁用一切药物,因为头3个月正是胚胎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是轻度感冒,症状不是特别重,可以采取非药物疗法,如推拿、穴位按摩、理疗等。多饮开水,或洗热水澡,都有助于身体康复,也比较安全。并对症处理:如多喝姜糖水,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如有头痛、发热,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肌注阿尼利定等。

孕中期要慎用像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最好不用。而孕晚期用药,一般来说对孕妇、胎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了。

孕期感冒发热,也不妨选用一些不良反应较少的中草药对症处理。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作用的板蓝根、大青叶、连翘、羌活、金银花等都有较好疗效。中82成药及其制剂银翘解毒丸及片剂、颗粒剂,复方板蓝根注射液、银黄口服液等都可以用。孕妇一定要注意预防感冒,合理营养,增强体质,天气有冷暖变化时,注意保暖。春季是感冒多发季节,建议孕妇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少去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减少旅行出差的次数,这是避免感染流感等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6.孕妇哮喘可以吸入类固醇

相当一部分孕妇患有哮喘。最近研究,哮喘孕妇与未患哮喘孕妇比,出现子痫、高血压、早产和出生低体重儿,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如果孕妇能有效控制哮喘发作,则这些危险可明显减少。

类固醇雾化剂全身吸收少,妊振时使用诱发高血压、子痫前兆和出生时体重过低以及先天畸形并不多于不使用类固醇的一般孕妇。2004年据美国报道一项研究资料:吸入类固醇可减少孕妇哮喘症状加重,改善肺功能;并且使用类固醇并没有发现先天性畸形或其他有害结果增加;孕妇轻度持续性哮喘推荐在医师指导下吸入少量类固醇。

其他药物治疗:①短效吸入β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具有安全性(妊娠前3个月尽量不用);长效型吸入β2受体激动药,孕妇是否可以使用,目前数据不多,在肺内滞留时间长,是否可用须请教医师。②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在动物体内实验具有安全性,但对人研究不多,一般认为哺乳期不能使用。③茶碱类,根据经验茶碱比较安全,但有烧心、心悸和恶心等不良反应,为避免毒性,应在医师指导下维持小剂量使用。

7.服甲氨蝶呤不能受孕

甲氨蝶呤是抗代谢药,具有免疫抑制功能。过去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某些癌症。但目前甲氨蝶呤使用范围不断拓宽。近年对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较多报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动脉周围炎和肾病综合征等。但甲氨蝶呤不良反应较多,对幼弱细胞影响更为明显,特别是骨髓、精子与胚胎细胞对之更为敏感。

由于甲氨蝶呤对精子和胚胎存在影响。因此,育龄期男女都应注意。不论什么疾病,只要使用甲氨蝶呤;男性服药;计划妻子妊娠时,至少在停药后半年到1年,才能使妻子受精,以确保精子优良、安全和可靠;女性服药又计划受孕,至少要经过1个月经周期。如今天停用甲氨蝶呤,从今天开始至少要经过1个月经周期(最近有人提出要经过2个月经周期)才能计划受孕。否则,有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或畸形。

第六节服药与饮食

1.不宜与药物同服的食物

有些药物不宜与某些食物同时服用,否则,不仅不能发挥药物应有的疗效,反而会对人体健康不利。

饮牛奶时不宜同时服药:贫血患者服用补血铁剂时,不能同时喝牛奶,吃药时间不宜与饮用牛奶的时间相接近,因为牛奶含有丰富的钙和磷酸盐,可使铁剂产生沉淀而难以吸收;四环素、红霉素、复方丹参片等药物与牛奶同服易生成络合物,从而降低药物的药性;吃补药不宜同服牛奶,因牛奶中的钙、磷、铁元素容易和滋补药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化合物,影响补药发挥药效;一些中草药中的生物碱也易与牛奶中的氨基酸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药物失去疗效,有的甚至产生刺激或变态反应。因此,服药时不宜饮用牛奶,饮用牛奶与吃药时间应相隔2~3h。

服药时不宜加糖:“良药苦口利于病”,药物的苦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健胃药靠苦味来刺激消化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糖能抑制某些退热药的药效,例如红糖如与药物中的蛋白质、鞣酸物质相结合会引起化学反应,使药物失去应用的药效,甚至危害人体的健康。此外,服药加糖对老人,特别是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脂肪肝、肥胖症及某些化脓性疾病患者更为不利。

因此,服药时不宜随意加糖。

服用速效感冒药后忌饮酒:速效感冒药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氨基酚,如果服药后84饮酒,可产生一系列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厌食、腹痛,甚至引起肝功能不正常。

喝酸奶不宜服药:饮用酸奶前后如服用红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以及其他抗生素类药物,会抑制酸奶中的乳酸杆菌,从而降低酸奶的功效。若腹泻患者将鞣酸蛋白与酸奶同服,将会不同程度地破坏酸奶中的乳酸菌。

不宜用茶水服药:有很多药都可以和茶水中的鞣质发生不良反应,所以吃药时不可用茶水送服。鞣质又名单宁,遇到重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等(西药中如麻黄碱、利舍平等含有生物碱,中药里的很多有效成分也属于生物碱,如元胡、黄连等),都可产生不易溶解的沉淀物,从而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使药物不能产生应有的疗效。

2.不能同时吃的药物与食物

豆奶——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酮与牛奶、黄豆易形成不溶物,可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

食用油——硫酸亚铁片:因油脂能抑制胃酸分泌,可影响三价铁转为二价铁,从而减少铁在胃肠道里的吸收。

咸菜——索米痛:患者服药期间同时食用咸菜、咸鱼等腌制品,这些腌制食物与索米痛里氨基比林作用时,可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面包——硫酸锌片:锌与面包同服,锌的吸收被干扰。

牛奶——利福平片:内服利福平、甲硝唑、西咪替丁等药物期间,不宜同时服用牛奶、豆浆等食物,因牛奶等能延缓利福平等药的吸收。

醋——红霉素片:因红霉素在pH为7时最稳定,碱性环境下抗菌作用最强,pH在4时,几乎完全失效。醋能加速红霉素在胃中破坏,并促苷键水解而失去抗菌作用。

3.吃西药也要“忌口”

大家都知道服用中药时有“忌口”,其实在服用西药时同样有“忌口”。

如果在服用一些药物时又吃了“不对付”的食品,不仅会使药效打折,还有可能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因此,无论服用中药还是西药,都要注意“忌口”。如服热性药时应配热性食物,服凉性药时应配凉性食物,否则就会影响药效。如果服用发汗解表药时,应忌生冷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收敛作用,药物不易发散。

服滋补药时应忌食萝卜,因为萝卜有破气作用,可抵消补气作用;也不能与牛奶同服,否则会破坏两者的有效成分。

服抗生素不宜食用牛奶制品,以免减小药效。

服利福平、氯霉素、咖啡因等忌喝牛奶。

服阿司匹林时吃炸薯条药效就比较慢。

服钙片最好避免食菠菜。

服苦味健胃药不能喝糖水。

服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胰酶、红霉素、磺胺类药物忌食醋。

服优降宁(帕吉林)忌食酱油,以防降低药效。

服多酶片、蛋白酶合剂忌饮茶。

服氨基比林忌食腌制食品。

服降脂类药不宜吃含动物脂肪的食物。

服降压药、利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时需少吃盐。

服抗凝血药物要少吃动物肝脏及含维生素K的食物。

服维生素K忌食猪肝、绿叶菜、黑木耳等。

4.莫让美酒成为药物不良反应的帮凶

传统医学认为,在服用某些药期间饮酒是有助于药性发挥的。在民间人们也用酒类浸制中草药做成各类药酒,用来防治跌打损伤以及养生保健。可是不少西药却可能使美酒变成一杯毒酒,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会危及生命。

(1)降血压药:硝苯地平、地巴唑等药物若与酒同服或在服药期间饮酒,则很容易出现低血压。如服用胍乙啶等有较强降压作用的降压药同时,再贪杯中之物,常会有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患者会突然摔倒,引起骨折或脑出血。

(2)降血糖药:酒类可加剧胰岛素和格列本脲的作用,引起低血糖性休克,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3)镇静、安定类药物:乙醇能促进这类药的溶解与吸收,奋乃静、氯丙嗪、安定等药物和酒一起服用,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轻则昏昏欲睡;身体不协调;重则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4)抗心绞痛药:异山梨酯、硝酸甘油药物能扩张血管,一旦与酒合用,会加剧头痛。饮酒过多,可能会增强扩血管药的降压效果,更会引起血压下降、血脂升高、肠胃不适等症状,更严重的会产生突然晕倒的不良反应。

(5)抗抑郁药物: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乙醇也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两者同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会加强。另外,阿米替林、米安色林、氟伏沙明、丙咪嗪等抗抑郁药与乙醇同时服用时,还可促进脂肪在肝脏的沉积,使小肠蠕动减弱,甚至发生肠麻痹。

(6)抗感染类药物:甲硝唑与呋喃类抗感染药物如呋喃唑酮、呋喃妥因可抑制乙醇代谢,故用药期间应戒酒及含乙醇饮料,否则会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而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头孢美唑等与乙醇的联合服用可能会引起面部潮红、出汗、头痛、心动过速等反应。

(7)抗过敏药物:赛庚啶、苯海拉明、开瑞坦、异丙嗪、氯苯那敏等药若与酒同服,同样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轻则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重则引起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8)消化系统药物:抗消化性溃疡药物西咪替丁可使体内乙醇浓度增加;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可加速胃排空,使乙醇吸收加快,镇静作用增强。

因此,这类药物服用3~5h内,不宜饮酒。

5.服用抗生素后不宜饮酒

众所周知,大量饮酒会导致乙醇中毒,这是因为当乙醇在人体内大量积蓄时,超过了肝脏代谢解毒的能力,使乙醇成分无法排出体外而造成机体中毒。乙醇中毒患者躁动不安、昏睡不醒、口唇发紫、心跳加快,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而服用抗生素后如果大量饮酒,更容易引起严重的乙醇中毒,甚至会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常见的抗生素药物,如诺氟沙星、阿莫西林和罗红霉素,虽然这3种药物的使用说明书在不良反应1项中,没有提示抗生素会对人体的肝脏功能起到降低或者抑制作用,但是,当服用这类抗生素的同时而又大量饮酒,则会抑制干87扰肝脏对乙醇的分解代谢作用,造成乙醇在体内大量积蓄而引发乙醇中毒,轻者出现心慌不适,重者会出现血压下降,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服用或者静脉滴注抗生素和其他西药后,是不能饮酒的。

每个人分解乙醇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讲,对于高度白酒,可按体重计算,每1千克对应1g乙醇,如果体重为60kg者,每天肝脏能分解的乙醇是60g左右;如果50kg,那么肝脏能分解的乙醇为50g以下。而啤酒:体重为60kg者,每天的饮入量不应超过1000ml。

6.服用呋喃唑酮莫饮酒

痢特灵(呋喃唑酮)是治疗肠道感染的常用药,不仅经济、有效;而且无不良反应。但需要提醒的是,服用呋喃唑酮不能饮酒和吃含酪胺的食物。

呋喃唑酮的代谢产物有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连服3~5d可阻碍酒类中所含酪胺的代谢,服药时同时饮酒,可出现面部潮红、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等症状。呋喃唑酮还可遏制酒精的氧化分解,使其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乙醛降解受阻,因而易造成乙醛蓄积,引发中毒反应。有专家指出;在服用呋喃唑酮期间或停药2周内饮用含乙醇的中成药,如风湿酒、国公酒、缬草酊、参茸精等,部分患者也可产生恶心、腹痛、头晕、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服用呋喃唑酮时也不宜吃含酪胺的食物;如蚕豆、扁豆、乳酪、腌鱼、鸡肉、动物肝脏等。因为呋喃唑酮是单胺氧化酶抑制药,能阻止酪胺代谢;另一方面又能使去甲肾上腺素蓄积,两者相加易引发高血压危象。

7.解热镇痛药和酒是冤家

前几天,张某感冒了,就吃了几片阿司匹林。很快,头痛、发热的症状有所缓解。

晚上,朋友约他出去吃饭,喝了点酒。然而,一阵突如其来的胃痛让他不得不停止用餐,并送到医院急救。经检查发现大便隐血阳性。医师告诉他,这是因为胃黏膜损伤引起毛细血管破损出血所导致的,而“罪魁祸首”就是餐前的1杯酒。

阿司匹林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就是胃黏膜损伤。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后饮酒,这种不良反应常常会被“放大”。因为:饮酒本身可以引起胃黏膜损伤,另一方面,饮酒能使胃酸分泌增加,加重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害,轻者可引起胃毛细血管出血、大便隐血阳性,严重者可引起胃大出血。因此,服用阿司匹林时一定要忌酒。胃出血病史的患者更应格外注意。

除阿司匹林外,酒也是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吲哚美辛等其他解热镇痛的“冤家”。酒不仅使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的疗效降低,更为严重的是,会引起严重的肝肾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那些患有肝火旺盛、肝硬化、肝功能不全、肾炎、肾功能不全等病的患者,应牢记这一点。

最后再次提醒;若正在服用解热镇痛药的患者,千万要抵制住酒的诱惑。由于酒在体内代谢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服药前的1~2d至停药后3~4d都应禁止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