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疏理三焦,通畅气血,吐故纳新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三焦中运行的是气血津液,若从功能归类,肺主一身之气且通调水道;心主血脉,是气血津液的动力,合于上焦“宣五谷味”的功能,故心肺属上焦。营养物质主要在血脉中运行,脾胃是营养物质的来源,故脾胃的功能归属中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属水,属北方,位在下(这是古人的方位概念),合于下焦通膀胱,位在下部的特点,故肝肾归属下焦。这种功能归类概念,不能与形态概念混为一谈。中医又将身体部位与三焦的功能分布挂钩,则膈上属上焦,膈至脐属中焦,脐以下属下焦。也不能把这种功能分布,认为是解剖概念,肝肾的解剖位置在功能分布的中焦部位,膈下脐上。
疏理三焦从天突穴开始,沿着任脉,通过胸部、腹部,从上而下按摩。胸部有一个胸腺(在膻中穴部位),它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经常按摩胸部能起到抗癌作用。
中脘穴:治疗胃病的专家。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的胃、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关元穴位于腹下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耻骨联合上2寸处。
主治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以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为主。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中医学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十、增加免疫力的膻中穴
中医学认为膻中穴属任脉,是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与任脉之会。同时此穴也是心包经的募穴。因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胸中两乳间曰膻,而该穴在两乳间陷中,故名膻中,又叫“上气海”。而又正位于胸腺部位。经常拍打,可以刺激分泌胸腺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对膻中穴的功能解释,从来就没有超出《内经》的范围。《内经》曰:“膻中者,为气之海。”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考究膻中穴的具体位置,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气海其实就是宗气之海。宗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营卫之气和吸入的大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气。胸中不仅是宗气积聚之处,又是一身之气的运动输布的出发点。它有两大功能,其一是上出于喉咙而行呼吸,它关系到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其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膻中穴可以理气宽胸、清肺化痰;临床上能治疗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等。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该穴采用平刺0.3~0.5寸,可灸;亦可以采用指压法。
十一、神奇的肚脐——神厥穴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剪断,后形成了肚脐。这个位于身体上的小小的坑,在中医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穴位,称为神阙。
古代养生家认为胎儿在母体内也是呼吸的,为先天呼吸。属先天真息状态,称为“胎息”。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切断,胎息停止,后天的肺开始呼吸,标志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因此古今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神阙穴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是任脉上最重要的保健穴位,有回阳固脱、运阳健脾的功效。
神阙穴喜熨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对消化不良、腹泻、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现代实验研究也已明确证实:神阙温灸具有明显的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紊乱,延缓衰老等作用。对神阙的保健方法常有按摩和灸法,其中以按摩法最简便,以灸法最有效。
经络养生保健操66按摩通常用左手掌心压往右手掌背,以右手掌心紧贴脐部神阙穴,做环状按揉,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直至双肋。然后再从肋部回揉到神阙穴,一般左转10次,右转10次,交替进行,动作应轻柔缓慢,配以深吸慢呼之息。本法对于胁肋部疼痛、脘腹不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有疏肝利胆、理中和胃的良好作用。
本保健操按摩神阙的方法:将掌心放在神阙穴上,施加一定的压力,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越32次左右,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32次左右。要求动作和缓,力度适中,按摩的时候手掌带动脐周围的皮下组织,达到腹部微有热感、无明显不适为宜,按摩范围可以以神阙穴为中心,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扩大到整个腹部的时候,手掌施加的压力可小一些,不必带动皮下组织,手掌与皮部形成摩擦,产生热感,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摩腹揉脐”。可以在早起和晚睡前进行。但腹部有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外伤、皮损型皮肤病的患者不能采用此法。
神阙最常用的保健或者治疗的方法,是灸法,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穴位贴敷疗法,成为敷脐疗法,简称“脐疗”。现在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外治方法,由此也可见神阙穴的应用之广泛。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神阙穴外治法。
神阙灸又称隔盐灸,本法只适于脐部。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食盐填平脐孔,(为了不使盐沾在脐孔,可以用餐巾纸蘸点净水,做个模型小碗放在肚脐里)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具有可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证,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脐疗又称敷脐疗法,是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一定的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则此时又称为“天灸疗法”现代也称发泡疗法。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则就是脐疗。
隔药饼灸将药物制成饼状物,放在神阙穴上,然后施灸的方法。如治疗慢性腹泻。
注:本保健操仅起保健作用,若要治疗相关疾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十二、效如参茸的滋补品——足三里
足三里,里乃居也。穴为足阳明脉气汇合之处,位于膝下三寸胫骨外侧,故名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穴位,是脾胃经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针灸用穴口诀中有“肚腹三里留”之说,说明足三里是治疗肠胃病的要穴。
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具有气血双补的功能,足三里还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
在古代足三里就被作为保健的要穴。俗话说:“每天拍打足三里,赛吃一只老母鸡”,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健康,足三里穴要经常保持不干燥,这是因为古代经常采用化脓灸,不干燥的意思就是指的这种化脓的状态,可以时时刻刻的刺激足三里,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按揉足三里可以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条灸。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在古籍医术中也有记载灸足三里可以预防老花眼,灸足三里和悬钟穴可以预防中风。
推荐两种简单易行的足三里按摩方法。
1.正身端坐,椅子高度合适,使上身与大腿成直角,大腿与小腿成直角。按摩左腿足三里时,微前伸左小腿,右手张开,拇指置于足三里上,右手掌握住小腿内侧,拇指用力按揉挤压,也可以用弹拨的手法,以局部有酸胀、发热等感觉为度,3~5分钟即可,换右腿操作,方法相同。
2.正身端坐,椅子高度合适,使上身与大腿成直角,大腿与小腿成直角。按摩左腿足三里时,微前伸左小腿,上身微前俯,左手握拳,以小鱼际处捶击足三里,以局部酸胀感为度。时间为3~5分钟,右足三里方法相同。每周至少3次。其实每次用时为5~10分钟,而且可随时随地操作。还是很容易做到的。操作前注意调神。
足三里的保健灸。艾条点燃后,置于足三里穴的上方,要产生明显热感,可以固定不定,可以一高一低,或者沿着足三里穴一上一下移动灸。每穴灸约10分钟,局部发红即可。每周1~2次。
足三里按摩或和灸法二者可同时应用,先按摩再灸,或者选择一种也可,坚持10日就可见效,一般3个月就会明显见效,吃饭香了,大便通畅了,精神焕发了,面色红润了。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