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宁夏党史口述文库
48512300000057

第57章 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志英回族,1965年出生,宁夏海原县人。中共党员。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首届中国百名优秀母亲”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全国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首届“感动宁夏十大人物”、自治区“道德之星”等荣誉称号。

我1965年3月出生在宁夏海原县郑旗乡一个穷山沟里,那里交通闭塞,常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生活在这里的人思想落后,也没有多少文化。我父母与村里其他人一样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女娃迟早是别人家的,上那么多的学没多大用处,加上家里很穷,所以我高中毕业后就没有再上学。我与山区女娃们一样,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上学学知识,即使在我结婚后,我还时常梦想着能上大学。

我从小受到了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的熏陶,当我亲眼看到了一个个贫困女娃因家庭贫穷而失学的悲剧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她们做点什么,使她们不再失学,能够继续上学。1997年,我的愿望第一次得以实现。当时,我在海原县农贸市场当保洁工。一天下午,我回家路过海原一中,发现一个女娃在校门口徘徊,不时地朝校园里张望。我问她为什么不上课,她半天不说话。在我的追问下,她才告诉我,她叫杨珍,家住几十公里外的海原县兴隆乡,考上了初中,没钱交学费,只能来看看自己考上的学校是个啥样子。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心里很难受,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回到家后,我的心情平静不下来。在这个十年九旱的贫困山区,有多少女娃因为家里穷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上不了学啊!每当想到这个,我心里就特别酸,更担心这些女娃们的将来,她们的命运悲剧是否还会和我一样重演呢?想过后,我决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女娃实现梦想。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他十分理解我的心情。我给杨珍交了学费、报了名,让她继续上学。第一个“女儿”传出去说我给她交了学费后,家里又来了几个女娃找到我,说家里不让上学,她们没有学费,也没有住宿费。我想女娃在外面不安全,就把她们接到家里来照顾。后来,女儿们越来越多了,我们就把三间砖瓦房都腾出来让“女儿”们住,我们一家四口人挤在一间土坯房里,照顾她们的生活,希望她们能通过努力的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1998年,有一个女娃考上了海原二中,家里没钱让她上学,她想不开便吃了安眠药,幸好被她姐姐及时发现才保住了命。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到她家,做通了她家里人的思想工作,把她接到了我家,一住就是6年。现在,她已从宁夏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夫。我经常给女娃们说:“家庭的贫穷不算穷,没有知识才是真正的穷。”希望她们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般情况下,我丈夫给她们辅导功课,我给她们指点着画画。原来没有“两免一补”的政策,我们就帮助初中、高中的贫困女生。2006年以后,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的好政策,我们只帮助贫困高中生完成学业。我这个特殊大家庭里的女儿是多民族的,有回族、汉族、东乡族、满族。刚来的时候她们年纪都小,从农村各个乡镇的小学来到城里,上初中时只有十一二岁。年纪太小了,我就在家里给她们做吃的,洗衣服、洗床单、洗被罩,就像照顾自己的女儿一样照顾她们。晚上,我陪她们做作业,到11点等女儿们休息了我才休息。女娃们有个头痛脑热,我掏钱为她们买药治病;房子冷了,我和丈夫给娃们生火,让她们吃好、睡暖,有精力好好学习。刚来的时候,农村女娃的自卑感比较强,我就一直教育她们,农村女娃要想提高地位、改变命运,就只能接受教育。另外,教育她们要自立、自信、自强。走进我们的家,墙上到处张贴着女娃们的手工作品,“没有血缘的妈妈”,“妈妈如花!”一首首小诗,一幅幅水彩画,处处表达着孩子们对我这个“妈妈”的爱。有一个考入大学名叫张彩虹的女儿在来信中写到:“妈妈,我真的好想您。虽然,我是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但我很幸运,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一个给了我生命,一个给了我新的人生,在我艰辛的求学路上帮助教育我,不断地给我补充知识和精神营养。妈妈,是您让我树立起了求知的自信心,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在咱们家度过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已成为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我深深感到贫穷对人的影响,知道学习对于一个贫困女娃一生的重要性。我在贫病交加的时候,也从没有忘记党的宗旨,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救助她们,始终没有要放弃为女儿们服务的想法。1995年、2002年,我两次下岗,在家待业。1992年、2000年、2002年、2008年,我因病动了四次大手术,但我没有想要放弃帮助我的女儿们。2002年是我最艰难的一年。下岗后,我的病情复发,被送进医院治疗,在我动手术住院期间,我的女儿们带着凑钱买的礼品来到病床前看我,有的女儿要给我献血,我没有答应。女儿们让我安心养病,告诉我她们会好好学习的,听到这些话我觉得很高兴。

近年来,我因积劳成疾,患严重的风湿病,双腿疼得难以行走,但我仍坚持拄着拐杖为女儿们打扫卫生、烧开水、搞服务。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00年12月我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兄弟打电话叫我回去,说娘很想女儿。可考虑到女儿们还要上学、吃饭,我走后女儿们的炉火没人烧,饭吃不到时间上,怕影响了她们的学习,再说有个感冒发烧更无人照料,我想等女儿们放学了再回去。但还没等到学校放学,我母亲就病逝了,我没有尽到一点孝心,这成为我终生的遗憾和愧疚。但这些并没有阻止我献爱心的脚步,为了更多贫困女娃美好的明天,我毅然坚强地坚持了下来。现在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女儿们不断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一个个跨入了大学校门。

从1997年到现在,我一共帮助了480多个女儿,有300多个已经考上了区内外各大学,陆续毕业走上了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目前,仍有140多名女娃生活在这个温暖特殊的大家庭里。15年来,我和丈夫坚持为来我这里的女娃们除免收房费外,还垫支水、电、燃料、医药及学杂费等,制定了“女生之家奖励办法”,对考入名牌大学的女娃奖励1000元,考入重点大学的女娃奖励500元,考上普通本科的奖励300元,花费现在算算也超过50万元了。我和丈夫不想麻烦任何单位和个人,这些开支主要是靠丈夫的工资,不够的时候会向兄弟姊妹借一点。这些年,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我们很感激。2006年,国际伊斯兰救援组织还捐了近100万元扩建了“女生之家”,建成了三层框架综合大楼,能容纳100多名贫困失学女娃学习、休息和娱乐,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08年5月7日在我病重之际,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同志们给予我巨大的关怀与帮助,让我顺利入住北京中日友好医院。5月9日,第四次手术顺利完成,成功切除了困扰我10多年的胆瘤。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干部职工还捐款8000多元,为我支付了医疗费,并安排我在北京休养了一个月,中宣部与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同志们在百忙中多次看望我,我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关心与呵护,让我终生难忘,这也让我有了更大的信心帮助贫困女娃。受我关爱考上大学的马小露写的一篇作文《一叶不落的帆》表达了所有女儿的心声:“今夜难眠,我静静地呆坐在窗前,想说的太多,站在巷口,我犹豫徘徊。因为我舍不得这个陪伴了我多年的家,这个让我感到真情难忘的家,我更不想远离这位在贫困和磨难中苦苦挣扎了大半生却将一切献给农村贫困女娃的马姨……对于马姨,我似乎是在读一部名著。马姨的心灵深处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她是我生命中一叶不落的帆。”

我今天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我只是想要为农村贫困人口、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用自己的爱心感化一个个家长,支持贫困女娃接受教育,改变落后观念。我没想到做了一件小事情就唤起了全社会关注女娃教育问题,我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还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奖、国际伊斯兰发展银行表彰的“全球妇女发展贡献奖”“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慈善楷模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影响宁夏50年50人等荣誉,还很荣幸地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及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我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想和信念应在奉献中得到升华,在奉献中得到快乐,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名共产党员如果一味地追求个人幸福,贪图享乐,最终会走向人生的低谷,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当代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青少年应该牢固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走向个人利益的极端,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口述:马志英

采访:饶彦久惠卫明刘志整理:马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