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
48513800000011

第11章 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概况(4)

5)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

加快城镇化,努力打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是推动城乡一体化、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大银川”建设在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城市功能、优先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塞上湖城”特色更加鲜明,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城镇聚集效应,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转移,推进了城乡互促、产业联动、协调发展。

(2)社会事业发展形势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事业进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宁战略,繁荣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完善社会保证体系。

1)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据《宁夏统家年鉴2010》数据显示:2009年,宁夏各级各类学校2880所。其中,普通高校15所,教职工8599人,在校生78400人,毕业生17075人,当年招生数23816人;中等专业学校20所,教职工1757人,在校生51119人,毕业生11349人,当年招生数23468人;普通中学355所,教职工29920人,在校生439575人,毕业生137421人,当年招生数156519人;职业中学19所,在校生39607人,毕业生6718人,当年招生数18313人;小学2131所,教职工33979人,在校生670621人,毕业生111121人,当年招生数104390人;特殊学校6所,教职工186人,在校生1476人,当年招生数187人;幼儿园334所,教职工6191人,在园幼儿124903人[26]。

近年来,宁夏继续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职工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学校建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贷款项目、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重点教育工程,全区以县为单位的“普九”人口覆盖率超过60%[29]。

2)科技实力持续增强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研发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3)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加强精品创作,培育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2009年,全区艺术产业机构162个,从业人员2295人;图书馆产业机构20个,从业人员531人;群众文化产业24个,从业人员464人。全区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进行,积极推进和完善有线电视入户[26]。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2009年,全区各类卫生机构1601个,床位22142张;全区各类医院158个,床位数18791张,职工人数2364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269人,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7280人[29]。建立完善了区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全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全民体育设施的建设。2009年,全区有各类等级运动员274人,裁判员454人,当年有11人13次打破区级以上记录项目5项[26]。

4)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

近年来,宁夏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适时提高了“三条保障线”标准。

5)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进一步加强综合环境整治工作,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工业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境内黄河水质基本达标。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禁牧封育成果进一步巩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植被逐步恢复,土地荒漠化有所缓解。2009年,全区环保系统机构有57个,从业人员827人;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4.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的8.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生态示范区90个[26]。

(3)沿黄经济区——“黄河金岸”发展规划

沿黄经济区——“黄河金岸”建设是新世纪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一项集防洪、交通、旅游、生态及土地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沿黄城市带——黄河金岸的建设,在未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沿黄经济区,以黄河中上游引黄灌区为依托,以首府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灵武、中宁、永宁、贺兰、平罗县城和若干个建制镇为基础,形成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镇集合体,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构筑起沿黄城市经济区,旨在整合区域资源和发展优势,优化生产要素布局,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产业配套、密切协作、竞争有序的产业集群,构筑沿黄河、沿包兰和中太铁路的工业走廊和产业集聚带,使以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为主干的沿黄城市带成为宁夏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成为全区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以及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核心区域。

沿黄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是,(1)到2012年,沿黄经济区人口达到410万人,城镇人口270万,分别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3%和84%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6%;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0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宁夏全区比重从90%上升至91.7%,人均GDP超过3.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6000元。(2)到2020年,沿黄经济区人口达到500万人,城镇人口360万,分别占全区人口总数的71%和9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72%;地区生产总值逾3000亿元,年均增长12%,占宁夏全区比重达到94.3%,人均GDP超过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50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沿黄城市带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交通、水利、信息化等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取得成效,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银川科技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万人在校大学生(含职业技术学院)数量达到600人以上;文化卫生和信息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的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公平与富有保障的和谐城市带;力争基本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