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宁夏矿产资源产业布局研究
48513800000012

第12章 矿产资源禀赋特征及勘查开发现状(1)

3.1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3.1.1区域地质特征

(1)区域地层发育状况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宁夏位于华北陆块区与秦祁昆造山系的过渡地区,综合地层分区属华北地层大区。大体以贺兰山三关口向西一线,再由三关口向东南(牛首山以东、青龙山以西)至固原一线为界,东部属晋冀鲁豫地层区之华北西缘地层分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的各一部分,西部属秦祁昆地层区(V1)之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的一部分[32]。

1)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

属秦祁昆地层区(V1)。在宁夏境内可分为宁夏南部地层小区(V12—1)和海原—西吉地层小区(V12—2)。

宁夏南部地层小区,属北祁连—终南山小区的北半部区带。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香山群,之后有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等地层。

海原—西吉地层小区,属祁连——终南山小区的南半部区带。出露最老地层为中元古界海原群,此外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也有分布,其它地层因新生代地层覆盖而未出露。

2)华北西缘地层分区(V41)

属晋冀鲁豫地层区,在宁夏境内可分为贺兰山地层小区(V41—1)、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V41—3)和银川地层小区(V41—2)。

贺兰山地层小区以太古宇——下元古界为基底,其上发育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黄旗口组、王全口组、正目观组。再上则为一套早寒武—中奥陶世连续沉积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晚石炭世—二叠纪为连续沉积。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地层。

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以太古宇为基底,盖层发育情况与贺兰山地层小区一致,只是奥陶纪地层马家沟组之上,连续沉积了克里摩里组、乌拉力克组和拉什仲组。

银川地层小区是由新生代地层组成的断陷盆地。

3)鄂尔多斯地层分区(V42)

鄂尔多斯地层分区,属晋冀鲁豫地层区。区内仅涉及东胜地层小区部分地区。小区东部地区(即桌子山—青龙山小区以东),仅出露中、新生代地层,据少数钻孔、地震资料表明,深部基底及盖层地层发育情况与桌子山—青龙山和贺兰山地层小区类似。

(2)岩浆岩

宁夏境内岩浆岩不发育,分布零星,总出露面积约127k平方米,占全区面积的0.19%。其中,侵入岩出露面积约100k平方米,混合花岗岩约25k平方米,火山岩类(不包括火山碎屑岩)约2k平方米。岩石类型上,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及少量基性辉绿岩,个别地区出露基性火山熔岩;时代分布方面,以中元古代末期岩浆岩分布面积最大,次为早古生代晚期(加里东晚期)、早古生代早期(加里东早期)及晚三叠世末(印支末期);地理分布上,中元古代岩浆岩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北、中段,早古生代早期岩浆岩分布在香山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岩浆岩分布在南华山、西华山一带,晚三叠世基性火山熔岩仅在贺兰山北段汝箕沟出露。

(3)区域构造

1)大地构造单元

宁夏大地构造位于华北陆块区与秦祁昆造山系2个Ⅰ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处于华北陆块区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阿拉善地块南缘和秦祁昆造山系中部北缘的北祁连弧盆系及中祁连弧盆系东端,是稳定地块与活动带之间的过渡地区。陆块区与造山系以龙首山——六盘山深断裂为界[33][34]。

依据陆块区与造山系中的各类地体的基底构造性质、各类建造类型(沉积、岩浆、变质、成矿);构造变形与构造型相及其演化特征可进一步划分2个Ⅱ级、4个Ⅲ级、6个Ⅳ级大地构造单元。

2)主要断裂构造

①龙首山—六盘山深断裂

断裂由陕西陇县、甘肃华亭北延,入宁夏泾源由南向北大致沿六盘山东麓、罗山东侧作南北向延伸,经王府台、青铜峡、元山子逐渐转为北北西向;过元山子后,可能呈东西向展布,直与龙首山南侧深断裂相连,长达580km。断面西倾,倾角80°左右,切穿新元古界,未见太古宙—中元古代地层,推测属地壳断裂的硅铝层断裂;但往西至龙首山地段断裂深度增大,发展为岩石圈断裂,沿断裂可见太古宙地层和超基性—基性岩体普遍分布。它为华北陆块区和秦祁昆造山系分界线,可能形成于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活动较剧烈,华力西期至喜马拉雅期均有活动,其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曾发生多次转化。

②南华山—西华山深断裂

断裂由甘肃毛毛山、黄家洼山北麓东延至宁夏西华山、南华山、马东山东北麓和泾源县城,呈北西西向转近南北向展布,斜交于龙首—六盘深断裂带,长>;320km。它切穿中元古界至第四系所有地层,常见中元古界逆于古近系之上,破碎带和产状陡立带分别具几十米至百米宽,沿断裂有超基性岩、花岗岩分布,具急剧的重力梯度变化,推测属岩石圈断裂。断面以南西倾为主,倾角60度—80度,人工地震反映于深部倾角变缓(30度—60度),具上陡下缓的铲形特征,断距大于3km,多表现为逆冲性质,于第四纪时,断裂多表现为走滑性质。它形成于前加里东,在地史发展过程中曾控制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古生代至新生代各期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演化,在加里东期至喜马拉雅期均有活动,为走廊弧后盆地与北祁连南山岛弧两个三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同时它亦为当今地震活动带,著名的1920年海原8.5级大震与它密切相关。

③贺兰山西麓大(深)断裂

断裂呈北北东向展布,基本与贺兰山脉走向平行,北接吉兰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东南缘断裂,直至与临河大断裂相交,南延交于龙首—六盘深断裂,全长逾300km,为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两个Ⅱ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它为隐伏断裂,遥感线型影象明显,人工地震和电测深反映西盘较东盘下降近千米,断面微向西陡倾;西盘钻孔深600余米全为第四系和下白垩统庙山湖组,未见古生代地层。沿断裂线可见呈平行展布于下白垩统中的断裂。东侧贺兰山麓早—中更新世洪积高台地前缘陡坎沿线展布,泉点沿线成串珠状出露。沿线西侧为吉兰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和腾格里沙漠,钻孔显示,新生界和下白垩统之下,即见太古宙阿拉善群,属长期隆起,缺失元古宙—古生代沉积的陆块;其东侧即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坳陷带,为元古宙—新生代盖层发育环境。沿线为莫霍面深度剧变带,推测它可为深切太古宙基底,形成于阜平或五台运动的深断裂带,使新元古代贺兰山裂谷形成雏形,早古生代进入裂谷(坳拉谷)高潮阶段,且见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晚古生代转为海—陆相坳陷沉积,长期控制着两侧地质历史差异发展。

④贺兰山东麓大断裂

位于贺兰山东麓北北东向展布,于石嘴山处与黄河大断裂相交。它为贺兰山中段新元古代—三叠纪裂陷与银川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分界线,对形成现代地貌景观起支配作用。其性质为重力断层,长约150km,倾向南东,倾角80度左右,断距2000—3600m。它南延与龙首—六盘深断裂相交。断裂形成于燕山晚期,至今仍在活动。

⑤黄河大断裂

物探反映为大断裂,大致沿黄河展布,其南段于陶乐横山堡经灵武市东,沿苦水河一线交于龙首—六盘深断裂;其北段,过石嘴山沿桌子山西麓延伸,于磴口南与临河大断裂相交,长逾300km。其性质属重力断层,倾向北西,倾角75度左右,构成贺兰山裂陷和桌子山—云雾山坳陷两个四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至今仍有活动。

⑥车道—阿色浪大断裂

它为隐伏断裂,物探反映沿内蒙古桌子山东麓的阿色浪—盐池萌城—环县车道—陇县一线呈南北向重力梯度带断续展布,推测已切过太古宙基底。它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坳陷带与鄂尔多斯洼陷两个三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长期控制着两个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发展演化。据长庆油田地震、重力资料,断面西倾为主,呈高角度逆断层,落差可达800m左右,长达600km余。

⑦营盘水—同心—彭堡大断裂

它西起营盘水,向东沿香山北麓渐呈南东走向,至同心西渐转为南北向,至彭堡南与南华山—西华山深断裂相交。断裂由营盘水往西延伸,被腾格里沙漠覆盖。断裂的遥感线型影象清晰,总体呈向北东凸出的弧形。它处于一个平缓的重力梯度带上,每公里均递减约0.5×10—5m/s2。它切割的最低层位为早奥陶世地层,沿带未见岩浆岩出露,应属盖层断裂或上部地壳断裂。断面以西倾和南倾为主,多表现为逆冲性质,在侏罗纪以后时期中断裂某些段落表现为张裂正断,在宁夏区内长>300km。断裂的北段,即沿香山北缘发育的段落,其形成时间可能于加里东期,控制着晚古生代香山断块北缘。它于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均有活动。断裂于同心以南段落,形成较晚,可能于燕山期,乃至喜马拉雅期仍在活动;它控着白垩纪和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展布及近代地震活动。它为香山北缘前陆盆地与香山弧后盆地两个四级构造单元的分界。

⑧六盘山西缘大断裂

位于六盘山西麓,其西由甘肃米家山南麓—水泉尖山—崛吴山延入宁夏月亮山南麓,由北西西走向渐转为北西向沿六盘山西麓直至甘肃张家川东交于静宁—庄浪大断裂,全长大于320km,呈向东北凸出弧形展布。断面倾向北东、南西均有,倾角40度—60度。断裂带北侧中元古界变质岩系及加里期中酸性岩浆岩被断出。它控制了早白垩世至古近纪—新近纪湖盆发育,尚可见到加里东期岩浆岩逆冲于渐新统之上。它可能为南华山—西华山深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控制着北祁连弧盆系自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期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形变等发育和演化,推测它形成于加里东期,于华力西—喜马拉雅期均有活动。

3)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①鄂尔多斯地块

鄂尔多斯地块属于华北陆块区,在宁夏境内包括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坳陷带和鄂尔多斯洼陷2个Ⅲ级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坳陷带为鄂尔多斯地块西部边缘部分,占据了宁夏北部和中东部地域。基底由新太古代变质岩系及花岗岩类岩石构成。自青白口纪至早古生代,在新元古代裂陷基础上,逐渐扩展和加深,呈现过渡型沉积。早加里东运动后,全区隆升为陆,绝大部分地区缺失晚奥陶—早石炭世沉积;同时,伴有小规模的基性、超基性及酸性岩的侵位和侵入。晚石炭世后,直至三叠纪—侏罗纪,该带总的表现为大幅度沉降,呈大型断陷盆地沉积。印支、燕山运动均不同程度地对本带发生影响,并控制了白垩纪和新生代断陷盆地展布。喜马拉雅运动于本带发生强烈升降运动和断裂活动,构造地震亦较发育。

鄂尔多斯洼陷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坳陷带以东地区,宁夏仅涉及其西部的车道—阿色浪大断裂东侧一小部分。它的基底由前长城系组成,盖层属华北陆块稳定型沉积。各期构造运动在该区的构造形变极为微弱,无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缓和的、整体的沉陷或隆升的活动形式。主要坳陷时期为中生代,呈大型内陆断陷盆地,沉积了4000m左右的中生代地层。燕山晚期运动,使洼陷全面隆升,经受长期剥蚀,缺失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沉积。始新世后,渐新世、中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接受沉积,缺失中新世早期及上新世沉积;新生界厚度不大,约200m,且由西向东厚度渐薄。

②走廊弧后盆地和走廊南山岛弧

走廊弧后盆地和走廊南山岛弧均属于秦祁昆造山系,为两个Ⅲ级构造单元。

走廊弧后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南西,以龙首山—六盘山深断裂为界,南接走廊南山岛弧,包括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宁夏贺兰山南段、卫宁北山、香山、罗山、牛首山、烟筒山、同(心)海(原)固(原)新生代盆地。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属地块太古宇结晶基底延伸地区,曾为早古生代的北祁连深海槽与地块之间的一个过渡性构造单元—弧后盆地,表现为裂谷边缘的陆棚海型地带;晚古生代—三叠纪,在弧后盆地褶皱冲断基础上而形成的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前陆盆地;侏罗纪—新生代为山间断陷盆地。

走廊南山岛弧,宁夏仅涉及该带南东尾端的一部分,地层出露不全,且大部分被新生界所覆盖。它的基底据邻区资料为前长城纪变质岩系,于元古宙发生数次拉张和闭合,形成了巨厚的海相碎屑-火山岩建造、碳酸盐建造。新元古代后,经强烈褶皱隆起,海槽封闭,缺失震旦纪沉积。早古生代该带再度强烈裂陷,可在带内见到裂陷特征的巨厚蛇绿岩套及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晚加里东运动裂陷闭合褶皱回返,岩浆活动十分发育。由泥盆纪开始,该带转化为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其盖层发育状况与走廊弧后盆地大体相同。印支、燕山运动使该带多次发生褶皱与冲断,形成宁南弧形盆山体系的内(南)带,从而控制了中、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的发生与发展。喜马拉雅运动于该带表现得非常显著,以向北东推覆运动为特征。在断陷盆地边缘第四纪断裂发育,同时也为近代地震分布地带,尤其是1920年海原8.5级大震,沿南西华山深断裂带形成了长约200km的地震裂缝带或形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