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48548000000063

第63章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内陆开放经济(2)

(1)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是利用宁夏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文化渊源,紧抓国家推进“向西开放”的战略契机,以举办宁洽会和中阿经贸论坛为载体,推进中阿经贸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引进伊斯兰投资,在能源化工、清真产业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国家已将银川确定为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二是充分发挥宁夏的区位优势和能源优势,加强宁蒙陕甘毗邻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主动参与呼包银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等区域经济合作,增强影响力。三是重点建设“两大中心”、“三大基地”和“四个平台”。“两大中心”即中阿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中心和穆斯林投资承接中心。“三大基地”即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集散地、国际穆斯林旅游目的地。“四个平台”即宁夏内陆经济特区、中阿博览会、国际穆斯林商贸城、宁夏世界穆斯林文化城。

(2)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以银川市为中心,以吴忠、石嘴山、中卫为关键节点的沿黄城市带建设步伐,在交通、通信、旅游、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以银川为中心,辐射带动石嘴山、宁东、吴忠的“半小时经济圈”和以沿黄4个地级市为区域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目前,宁夏正在积极争取在将银川打造成为“两宜”城市的基础上,按照“一区两园”的规划布局,建设银川内陆开放经济特区,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内陆开放城市,以进一步增强和发挥银川的辐射力和带动作用。按照规划,银川内陆开放经济特区面积8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河东机场为中心,包括周边60平方公里地区在内的空港经济园区,分为综合保税区和产业配套区,另一部分是以银川阅海湾为中心的总部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国际贸易、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发展成为高端服务区。该特区定位为中阿交流合作的示范区,现代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重要门户,我国最大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集散地,国际穆斯林投资承接中心。预计到2015年,宁夏内陆开放经济特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30%。

(3)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大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平台,全力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并以项目对接为纽带,着力打造“五优一新”产业,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宁夏将加快实施“三个千亿投资计划”,做大做强宁东煤电化主导产业,在建设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30%。

3.陕西积极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该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陕西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91.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3.9%。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33.1亿元,较上年增长30.2%。全年实现进出口146.23亿美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20.8%。

2009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将该地区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根据《规划》,到2020年,该地区经济总量将达到1.64万亿元,占到西北地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5万元,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十二五”时期,陕西将深化以推动关中创新发展、实现陕北持续发展、加快陕南循环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实施《陕西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构建以西安、重庆、成都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区,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全国第四增长极。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全力打造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2009年1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和《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同年12月,又出台了《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2011年8月,陕西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

西咸新区的具体地理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西咸新区共包括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三部分。根据规划,至2020年,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面积将达80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届时,西咸新区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区,至2015年,将实现生产总值600亿元,至2020年,达到1500亿元左右。加快宝鸡-蔡家坡百里城市带建设,全力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以宝鸡、铜川、渭南、天水等城市为节点,加快形成人口募集、产业聚集、经济总量大的城市群。

(1)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2009年3月,陕西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明确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和措施。《纲要》提出要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编制包括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传统产业在内的20产业集群专项规划,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园区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5%和18%左右。此外,陕西还将建立5~10个融资总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的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预计到2015年,陕西全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将达2万亿元,实现增加值约8000亿元。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7月,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实施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预计到2015年,陕西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到全省GDP的15%左右。

(二)黄河下游地区

1.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范围涉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六省27个地市。目前,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批复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二五”时期,河南省将加快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协调推进中原城市群、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

(1)构建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指导意见》赋予了河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这一重任。“十二五”时期,河南将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生物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将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预计到2015年,河南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600亿公斤。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到“十二五”末,河南全省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将达到600家以上、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百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以上。

(2)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十二五”时期,河南省将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其中,“核心带动”即强化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全面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到2015年,郑州中心城区人口将超过400万人,生产总值将占到河南全省的20%。加快郑汴新区、洛阳新区等一批城市新区建设步伐。预计到2015年,郑汴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人口270万人,洛阳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人口110万人。“节点提升”即扩大其他中心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发展特色。力争到2015年,中心城市全部进入大城市行列,基础条件好的成为特大城市。2010年,中原城市群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均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投资占比接近河南全省六成,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和河南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加强地方投融资体系建设。2009年8月,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地方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公益性、引导性、发展性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破部门界限配置资源,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机构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在融资渠道方面,组织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投融资机构利用保险、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吸收社会资金。2011年2月,河南省又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投融资公司的引导作用,运用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TOT(转让-经营-移交)等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建设及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融资困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争取到2015年,实现全省每个市县至少有1家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信用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新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开办费补助和财政补贴。根据贡献大小,对提供融资服务和开展创新的各类金融机构给予奖励。探索设立农畜产品中远期交易现货市场、农业保险公司等金融组织,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4)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中原城市群的传统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相对集中,大工业优势突出。已形成机械、纺织和食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新兴工业正在崛起,资金技术密集,发展前景诱人,已形成有色金属、电子电器和化学工业三大新兴优势产业。2009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具体部署。要求各地变被动承接为主动承接,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特点,突出发展主导产业,着力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食品、纺织、装备制造等等知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1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100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