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48548000000064

第64章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内陆开放经济(3)

2.山东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的沿岸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决定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纲要。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再次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一体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中,“一体”即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经济圈,“两翼”即鲁南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08年6月,山东省政府编制《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发展规划》,划定黄三角的开发范围。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河三角洲包括山东东营和滨州两个地级市,潍坊北部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的高青县和烟台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85万人。该经济区定位我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山东将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带,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格局。近十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330.0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67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3771元/人增加到2010年的57735元/人,年均增长率达20.78%。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攀升,从2002年的499.9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177.35亿元,增长超过5倍。

国家在金融创新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给予了该地区重大支持,如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整合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支持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允许山东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加快发展信托业务和金融租赁业务、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该地区在土地使用权、林权和海域权质押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

三、沿黄城市带发展内陆开放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环境欠佳,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除河南、山东外,其他沿黄省区如甘肃、青海、宁夏等存在着经济总量较小、整体实力较弱、经济结构层次较低、距离全国经济中心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远、交通体系不完善、对外辐射能力有限等不足。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沿黄省区如青海、甘肃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部分沿黄经济区域同时涉及两个省区,如兰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相关省区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就很有可能形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共同体,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体化进程缓慢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仍占有一定比例。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等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2011年河南、山东、陕西、宁夏四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7.6%,远高于同期四省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的增幅。但2009~2011年,以上四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差距依次为10481元、11406元、12857元,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三)经济开放程度不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

与发达省市相比,沿黄经济区各省特别是内陆省区在外贸进出口规模、吸引外资数量、利用外部资源要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外贸依存度总体不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外贸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限。2011年,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六省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共计241.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平均为11.0%,同期,广东实际使用外资21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104.1%。与外贸依存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沿黄各省区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且越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越强。2011年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六省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为30.5%,远高于广东(17.6%)等发达省区。随着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沿黄省区特别是内陆欠发达省区过多倚重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四)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持力度有限

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总量相对较小,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直接融资占比较大,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发展缓慢。2011年,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沿黄六省区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量为107245亿元,上市公司292家,而同期仅广东一省金融机构存款总量就达到91590.15亿元,上市公司339家。从经济货币化(暂以存款总量与GDP的比值衡量)程度来看,2011年,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沿黄六省区经济货币化程度平均为141.6%,而同期浙江和广东分别为190.3%、173.9%,全国为175.4%。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趋同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占比逐步下降,但仍占相当比重,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对工业投资的依赖程度在加大,工业结构偏重于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产业聚集能力不强,产业链还不够长,重点产业优势还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刚刚起步。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集群分布不均匀,多以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生产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各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尚无法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产业链条总体较短,不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第二节 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内陆开放经济

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对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宁夏发展内陆开放经济顺应了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潮流,也符合我国加快向西开放的战略部署,有助于抢抓经济全球化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宁夏比较优势,有利于宁夏充分利用自身的交通运输条件、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宁夏经济快速发展。

宁夏地域面积狭小,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差别较大,对外开放也应有步骤地进行,以重点区域的加快开放与率先开放提高整体开放效率。沿黄城市带水资源丰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相对密集,产业各具特色的格局逐步形成。沿黄城市带以43%的土地,集中了全区60%的人口、83%的城镇人口和90%的地区生产总值,毫无疑问沿黄城市带是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重点区域。

一、宁夏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人文优势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表明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推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国家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各民族相互团结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人口630万,其中,回族占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突破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提高。回汉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保证了宁夏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也充分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宁夏实际。

3.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助推宁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宁夏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三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今水洞沟地区繁衍生息。宁夏地处丝路要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是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域商贸文化的交汇处。各种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铸就了宁夏人民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这将为新时期宁夏发展内陆开放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形成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陕西、新疆、云南等省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回族人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回族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回族文化源于唐朝时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文化,是由教义教法、礼仪功修、教派组织等元素构成的系统结构。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哲学,它所包含的信仰观念、社会意识、道德规范、心理习俗等内容相互联系、交织、渗透。共同的文化渊源和宗教习俗将成为宁夏加强和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提高内陆开放水平的有利条件。

(二)地缘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

宁夏接近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东邻陕西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是连接西北与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和前沿阵地。自古以来,宁夏一直是多民族融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在保障国防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生态屏障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0年底,全区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人口630万。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黄河途经宁夏河段自西南向东北穿流而过,河水流速缓慢,过境流量多年平均为325亿立方米,宁夏可耗用指标为40亿立方米。黄河流经宁夏全域的397公里,穿越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等大小县市10余座,沿岸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条件优越,形成了2000多万亩的灌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和“塞上江南”的美誉。宁夏沿黄地区城市错落交织,地域相邻,地缘相近,经济关联度较高,聚集了全区人口总数的61%,经济总量的90%,财政收入的94%,两岸流域面积达2.7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3%,已成为带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

2.矿产资源丰富

宁夏沿黄地区资源丰富,工业产业区域集中。宁夏能源矿产主要有4种,总量最多的是煤炭,另有一定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截至2008年底,宁夏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306亿吨,位居全国第六位。金属矿产主要有铁矿、铜矿、镁矿、金矿和银矿5种。其中铁矿探明储量115.82万吨;铜矿储量2.22万吨;镁矿储量5531.8万吨,位居全国第3位;金矿0.966吨;银矿20.7吨。此外,宁夏的石膏、白云岩、砂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也位居前列。随着国家能源战略格局的西移,以宁东为主的沿黄城市带地区将成为国家级能源重点开发区、国家级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2011年,这一区域的原煤生产量将突破7000万吨。与其他地区相比,宁夏的煤田地质条件好,小煤矿少,现代化大矿井较多,煤矿回采率、安全生产率全国领先。充足的资源为宁夏沿黄城市带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