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48548000000065

第65章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内陆开放经济(4)

(三)产业优势

1.产业基础较好

2000~2011年,宁夏沿黄地区创造了全区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宁夏沿黄地区产业主要由三大块组成:一是遍布在沿黄地区的原有工农业体系;二是借助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形成的能源、电力、煤化工、新能源材料产业体系;三是依托沿黄城市、县城发展起来的服务产业体系。宁夏沿黄地区工业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要板块。农业以枸杞、葡萄、果蔬、长枣等农产品生产种植构成“三带四基地”格局。旅游业以贺兰山东麓、沿黄城市带为主体形成沿黄旅游精华带。服务业以银川为区域一级中心城市,石嘴山、吴忠、中卫为二级中心城市的层次体系。

宁夏有全区各类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21个,其中,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审核公告的共有16个工业园区,分布在沿黄城市带的有14个。银川市5个,分别是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东化工产业园区、灵武羊绒产业园区、贺兰工业园区、永宁工业园区;石嘴山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经济开发区、石嘴山工业园区、平罗工业园区;吴忠市4个,分别是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吴忠红寺堡工业园区、盐池工业园区、同心羊绒产业园区;中卫市2个,分别是中卫工业园区、中宁工业园区。

2.能源、化工产业优势明显

宁夏煤、水、电、气资源和能源优势明显,成为我区发展石油加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产业的有利条件。宁夏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探明储量约310亿吨,居全国第六位,预测储量达2000多亿吨;石油储量3800万吨以上,可采储量950万吨;地跨陕甘宁盆地的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

自2003年开始,宁夏开始投资建设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煤基烯烃项目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建设的重点煤化工项目,年产中间产品甲醇167万吨、最终产品聚丙烯50万吨,副产汽油18.48万吨、液态燃料4.12万吨。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成为西部煤炭产业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主战场。

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宁夏全力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基本经验。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年产25万吨甲醇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年产21万吨二甲醚项目一次投料成功,采用日本东洋二甲醚合成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二甲醚生产装置;年产52万吨煤基烯烃项目已经建成运行,每年可就地转化煤炭500万吨。石化工业已成为宁夏最有实力、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造就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和产品,尤其是氮肥、橡胶轮胎、石油加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五大行业活力彰显,宁夏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氮肥工业基地。此外,宁夏在光伏发电方面也居国内领先地位。

3.传统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宁夏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重点培育清真食品、枸杞、羊绒、马铃薯、瓜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区共种植中药材100余万亩,野生药材资源修复区400余万亩,构建起了种质研究与种子种苗生产、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控制检测等4大药材基地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形成了引黄灌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六盘山区三个特色鲜明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确立了枸杞、麻黄、甘草、肉苁蓉等7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中药产业初具规模。

此外,宁夏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制方面的影响力逐步提升,被业界誉为“中国的波尔多”。目前,宁夏已初步形成了含国有农垦农场、青铜峡市、永宁县、大武口区和红寺堡开发区五大葡萄产区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业带,葡萄种植基地面积达37.8万亩,葡萄产量14.8万吨,有贺兰山、西夏王、御马、类人首等20多家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葡萄酒年生产能力达9.95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

4.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文化旅游资源是宁夏的三大优势资源之一。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构成了宁夏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数百公里的秦长城、明长城遗迹被专家誉为中国的“长城博物馆”。沙湖、沙坡头是全国两个以沙着称的5A级景区。须弥山石窟是中国最重要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林森物茂,是黄土高原上的绿岛,也是红军长征翻越过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同志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壮丽词章。神秘的西夏王陵,记述了西夏古国的神秘历史和兴衰沧桑,被海外誉为“东方金字塔”。镇北堡西部影城、贺兰山岩画、青铜峡鸟岛、水洞沟遗址等景点和古迹,在西部独具一格,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宁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建成西部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商务会展业,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点的贡献度。到2015年,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0亿元。

二、宁夏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政策支持状况

(一)宁夏发展内陆开放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1.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战略是推进宁夏内陆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2006年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方针,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2010年,中央开始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依托交通干线的基础上重点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重点经济区发展方面,中央确定了将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新的省域经济增长点。作为新一轮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支点,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必将带动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2008年8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宁夏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制定了宁夏今后的发展重点和重大政策措施,要求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深化改革和发展内陆开放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实事求是、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的特色创新之路。中央认为,宁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实现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于促进宁夏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民族地方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意义重大。

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31条意见保障宁夏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央各部委要把支持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3.宁夏沿黄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建设。在2011年的两会上,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主体功能区之一,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八章第一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和支持,也标志着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已由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宁夏地方的建设重点上升为国家开发的重点,成为事关我区长远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惠及全区各族人民的龙头工程。

(二)宁夏制定出台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相关政策

1.明确战略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宁夏地域狭小、人口数量少,坚持发展创新的理念,要按照“集中均等”的原则来重塑宁夏经济结构和地理格局,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要高起点、高效率、高水平的加快沿黄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主体功能区的快速形成,使中南部山区人口、产业重点向沿黄经济区转移和集聚。《纲要》提出要努力构建和发挥沿黄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化。至此,将宁夏沿黄经济区打造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试验区、民族团结和谐区”,作为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桥头堡、成为带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蓝图已经绘就。

2.细化实施路径

2010年,自治区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宁夏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提出宁夏要深化国内外区域性合作,打造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国内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平台。加快培育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努力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增强对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支撑力。要积极推进“向西”宽领域开放,大力发展伊斯兰金融体系,扩大和加强中阿文化交流,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内陆开放创造更大空间。

3.加强政策支持

2011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宁夏分局出台了《关于外汇管理支持自治区建立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宁夏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和改进贸易融资服务,继续支持企业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和重大对外开放项目建设,增强全区涉外企业竞争实力,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筑内陆开放经济新格局。

2011年8月,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组织完成了《宁夏内陆开放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编制工作。《规划》指出了宁夏内陆开放经济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发展内陆开放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2011年8月,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等单位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宁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注重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金融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沿黄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要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保险等多种融资工具,保持融资总量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信贷年均增长在20%以上。在增强银川金融业区域辐射力并带动区内金融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沿黄经济区与呼包银经济区、陕甘宁经济区等地区的跨区域金融合作,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进沿黄经济区金融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