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汉新闻语篇研究
48556900000012

第12章 新闻标题研究(2)

第二,通过语音/音位的听觉手段。报纸新闻标题常通过韵律、节奏等手段使读者在朗读时能获得听觉上的美感。例如:

头韵(alliteration):

(4)Butter Battle Spreads;Sexy Suzy’s Sausage Surprise;The Sun Says(英国“太阳报”(the Sun)的社论文章惯用标题)(Fowler,1991)。

谐音/押韵/尾韵(assonance/rhyme):

(5)Join the Kew for the Bloom with a Phew; Away Day for Gay Ray。

同音重叠:

(6)Liverpool Lump Dumps 10stone Dump;

农民大办“农家游”黄金周里捡“黄金”。(央视国际:CCTV. com,2004年5月2日)

第三,通过修辞格的语义操作。如:

使用完全同音同形异义词,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例:

(7)Women Who Smoke Have Lighter Children(Lighter一词作形容词意为“较轻的”(新闻报道中的实际含义);作名词意为“(点烟用的)打火机”)。

暗喻(metaphor)。如:

(8)More Water Money Goes down the Drain(to go down the drain的字面意义为“排水”,隐含意义为“(资金等)被浪费掉”)。

第四,通过措辞的词汇手段。如:

使用简短词汇不仅节省篇幅,还给人简洁明快之感。例:rap-to reprimand or tell off;dog-to follow somebody;probe-to investigate;sleaze-political corruption;slump-to decrease rapidly;grass-an informer or to inform,etc.

通过使用具有强烈情感内涵意义的词汇。如:

(9)Genius Rev Butchered at Church(butcher的词典意义为“to slaughter and cut up an animal”,但当其用于指人时,更为残酷,更具有强烈的情感内涵意义。)

第五,通过词类转换(class-shift)、名物化(nominalization)或省略虚词等句法手段,使新闻标题更显魅力。例:

(10)Labour Party Split Looms(Split 和Loom 这两个词分别是名词还是动词让读者觉得意味深长。)

(11)“Bandit”Car Chase Police Instructor Fined 750 after Death of Nurse(将复杂信息置于较长的名词短语‘Bandit’ Car Chase Police Instructor之中,也是报纸新闻标题的一个独特风格)。

综上所述,记者和编辑在选用、创作报纸新闻标题时通过以上手段创造着美,读者在对报纸新闻标题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欣赏着美。人们在这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借助于视觉、听觉等官能系统,运用语言词汇丰富的语义内涵,通过各种体现美学功能的手段达到报纸新闻标题的语用目的,充分显示出报纸新闻标题的语义、语用和美学功能“三合一”的有机统一体。

3.报纸新闻标题的纯理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Halliday 1985,1994)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语言的概念(ideational)、人际(interpersonal)和语篇(textual)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又译“元功能”)来归纳和分析人类如何运用语言的意义潜势,实现传递信息、构建社会现实、维系和建立社会关系等交际意图的方式。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别通过及物系统、语气-情态系统和主位-信息系统来实现。

批判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Fairclough 1995,2003)根据批判性社会学研究的传统,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以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构成的语篇为研究重点,探讨语言使用同其他社会因素的密切联系。

任何语篇的推进过程(text development)就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旅行过程(a semantic journey)……在这一旅程中,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有机地融合在语篇功能之中,因而,语篇的推进过程,同时并且非常密切地伴随着语篇意义、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生成过程(Matthiessen 1992)。本节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理论,借助批判性语篇分析的方法,对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进行解释性探讨。

3.1概念功能

概念功能体现情景语境层次上的话语范围(field),通过词汇-语法系统中的及物系统(transitivity)来体现世界、构建社会现实(Chouliaraki &; Fairclough 1999;Halliday 1985,1994),并表达特定的思想意识形态(Fairclough 1995)。

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由事件参与者、动词过程和环境成分构成(Halliday 1985,1994)。根据批判性语篇分析(Fairclough 1995)和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1985,1994)的观点,动词过程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A. 行为动词(Action):含有两个参与者-施事者(Actor)和受事者(Patient),表示“施事者向受事者施加某种行为”,采用SVO结构。例如:

(12)Police kill 15.

B. 事件动词(Event):含有一个参与者-受事者或者施事者,采用SV结构。例如:

(13)15 die,Victims screamed.

C. 状态动词(State):采用SVC结构,表达“是(being)”或者“有(having)”的关系。例如:

(14)15 are dead,Many have serious wounds.

D. 心理过程动词(Mental process):含有经历或感知心理过程的感知者(Senser)和感知现象(Phenomenon)。

E. 言语过程动词(Verbal process):含有言语者(Sayer 或称Actor)和言语内容(Verbiage)。

我们可以用及物系统来分析报纸新闻标题中不同的动词过程类型、施事者与受事者、环境成分,句子结构的转化,尤其是主/被动态的使用和名物化(nominalization)等语言现象,以了解报纸新闻标题是如何体现世界、构筑社会现实、表达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的。

一般来说,动词过程中主/被动态的使用表达出新闻报道事件中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突出某一新闻主体(agent)或者忽略另一新闻主体。主动态强调施事者,而被动态可能隐含施事者,着重受事者,从而体现出人际意义上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Fowler 1991:97~105)。例如:

(15)“Israeli forces shoot Palestinian boy as he plays football”(The Independent,Friday,2 July,2004).

从上例新闻标题的句法结构上看,处于权威或强势的新闻主体(以色列军队:Israeli forces)作主语,语义上为施事者;而处于弱势的受事者(巴勒斯坦男孩:Palestinian boy)用作宾语,成了前者施加“射击”行为(shoot)的对象,含有对以色列军队的行为的谴责之意;环境成分as he plays football表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即wh-分析模式中的when)。当然,如果要突出处于弱势的受事者,我们可以使用被动语态,将其置于主语位置上,如例(15)中的副题(即报道的第一段):A NINE-YEAR-OLD Palestinian boy was shot dead by Israeli forces yesterday as he played football,local residents saidafter armoured vehicles once again entered the southern Gaza town of Rafah不仅突出了受事者,而且还蕴涵着媒体对受害者的同情,甚至还可以省略被动态中的助动词,以产生歧义,从而表达出媒体所关注的焦点,传递着媒体的意识形态,达到影响读者的目的,构筑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如下面三则新闻标题所示。

(16)Police kill demonstrator.(行为动词kill用作主动态,主语 police这一新闻主体用作施事者,蕴含谴责警察行为的意图。)

(17)Demonstrator killed by police.(省略了助动词的被动态,虽然police仍是施事者,但不如(16)中突出,强调了处于主语位置的受事者 demonstrator,蕴含对游行示威者的同情与支持。)

(18)Demonstrator killed.(施事者police这一新闻主体被隐含起来,有庇护警察之嫌;同时,可否理解为 demonstrator 为施事者?这一歧义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实现了抓住读者注意力的语用功能。只有读完后面的报道内容方可获得答案。)

名物化指动词过程转化为名词短语(nominals);名物化结构本身也可以充当其他动词过程中的参与者。名物化结构丧失了某些小句所拥有的语义成分,如时态和情态;它也排除了一些小句中的动词过程的参与者。名物化结构可以用来对具体事件进行归纳和抽象,因而大量用于科技语篇(Halliday &; Martin,1993)及政府报告语篇(Lemke,1995)。在报纸新闻标题中,同无施事者的被动小句(agentless passive clause)一样,这种独特的名物化结构能将人们的行为和施事性(agency)隐含起来(Fairclough 1998:154)。因此,名物化具有潜在的神秘化功能,尤其是在涉及权力关系和媒体观点时,更具隐蔽性。例如,读者无法从下例标题中知道到底是谁抢劫和谋杀了这位母亲。

(19)“Murder Mystery of Robbed Mother.”

3.2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体现情景语境层次上的话语基调(tenor),通过词汇-语法系统中的语气-情态系统(mood and modality)来建立社会关系,构筑社会身份。

语气系统同言语功能和主要句型种类密切相关。言语功能有“要求(demand)、提供(offer)、提问(question)和陈述(statement)”;语气类型有“祈使语气(imperative)、疑问语气(interrogative)和陈述语气(declarative)”;主要句型结构有“命令/祈使句、疑问句(包括yes/no疑问句和wh-疑问句)和陈述句”。言语功能同语气系统和句型结构之间并非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表达“要求”的言语功能,我们通常用祈使语气的祈使句(Give me that teapot!),也可以用疑问语气的疑问句(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that teapot?),等等。

Fairclough(2003)提出了言语行为交流中的两个主要类型:行为交换(activity exchange)和知识交换(knowledge exchange)。行为交换又分为主要行为者发起的行为交换(primary-actor-initiated activity exchange)和其他行为者发起的行为交换(other-initiated activity exchange)。知识交换又分为知识拥有者发起的知识交换(knower-initiated knowledge exchange)和寻求知识者发起的知识交换(other-initiated knowledge 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