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48599200000028

第28章 库布忍耶与当地社会的关系(1)

社会的定义很多,这里我们援引日本社会学家清井和夫的说法,就是人们常常把占据一定领域,能够从事人的再生产,具有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文化精神、超越个别群体、满足成员主要生活需要,即在功能方面大体上能够自给自足的生活范围称之为“社会”。①前一章我们介绍了吕大吉称宗教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因而,宗教文化必然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文化,这种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呢?我们以库布忍耶学派为对象,来认识和分析这种关系。

一、库布忍耶信众主要聚居区的自然、历史、社会状况

库布忍耶源于甘肃临夏州东乡县,聚居在康乐县,以东乡和康乐为核心,向全国特别是西部甘、青、宁、新等省(自治区)辐射。因此,我们主要介绍东乡和康乐两县的情况。

东乡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州北部,西北接永靖县,西靠临夏县,东北临临洮县,南连和政、广河县,面积1462平方公里。东乡县地形是伞状特征。有谚语称:“山高和尚头,沟深没水流,只见河水流,没有河水用。”东乡的花儿也唱到:“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鱼儿掀了波澜/看去是容易喝去是难/喝不到嘴里是枉然。”这些,都说的这个特证。东乡县地处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和大夏河的分永岭区,为黄土丘陵地带,全县大部分地区海拔为1900—2300米。地势最高的董家岭,海拔为2664米,最低的刘家峡水库边缘,海拔为1736米。“境内大部分是干旱山区,山岭重叠,沟涧纵横,平地极少。从地势上看,全县很像一把撑开了的伞,它以位于中部最靠西的锁南坝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伸展出十五到三十公里长的六大山梁(韩则岭、沿岭、官吉利岭、张王家岭、柳树梁、阿楼池梁)和六大沟(大礼拜寺沟、妥家沟、白家沟、苦格里沟、直属沟、麦地沟),有这些大梁、大沟又分出几十条支岭、支沟,整个东乡地区,就是由这些大小不等的山梁和深沟组成。”清代人说东乡地区是“乱山多破碎,崄(山+严)径逼仄”,就是一种真切的描述。

东乡县三面环河。县西北边缘有黄河流过,域内流程约有三十公里。刘家峡水电站就建造在这段黄河上。东北边有洮河环绕。洮河是甘肃境内黄河较大的支流之一,源于甘、青两省交界的西倾山东麓,长约500公里,流经东乡边沿地区约70公里。西南有大夏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源于甘南夏河县,全长160公里,流经边沿约20公里。传说大夏河是夏禹王治水时疏水入河的一条小道,明代河州人王竑曾有诗咏河州境内的大夏河说:“河流滚滚日顷东,今古咸蒙大禹功。巨波奔腾连日雨,急湍澎湃九秋风。雄音远渡枫林外,遗响频来草含中。多少蛙鸣与蝉噪,彼声不与此声同。”

东乡土壤构成有黄土母质、冲击母质和风化物母质。土壤分四类:黑垆土类、栗钙土类、黄绵土类和红黏土类,土壤养分差。山地大多是黄绵土,山根多为红土,土质疏松,易于流失。土壤表层腐殖质积累较少,土质贫瘠,保肥、保水能力差。东乡属大陆性高原干燥气候,冬长夏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4.9℃,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5℃左右。无霜期短,平均138天。日照丰富,全年日照时数2500小时以上。降水少,分布不均匀,年自然降水量一般为200—500毫米。

东乡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东乡地区有原始社会的人类遗址和遗物,比较典型的有河滩地区的马樘子遗址、大塬遗址、八镗遗址,东塬地区的林家遗址,那勒寺地区的黄家坪遗址,达阪地区的甘家坪遗址等。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和骨器等。它们分别属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据史书记载,战国时,东乡是羌人活动的地区。秦属陇西郡抱罕县所属。建安十九年曹操遣夏侯渊占据陇西,东乡为曹魏所据。5世纪20年代初,东乡及附近地区为吐谷浑族占据。隋初隋文帝设立兰州总管府,东乡归兰州管辖。大业初,又划为抱罕郡。隋末,相继属薛举和李轨割据。唐平定李轨后,设立河州,东乡属河州。唐代宗初,河州为吐蕃贵族占领,80年后,吐蕃大将尚延心以河州等地归降唐朝。宋初,河州藏族贵族唃斯啰祖孙三代统治这里一百多年。金人在北方兴起后,河州东乡一带为金朝所据,属熙秦路,后又属临洮府。元代,设河州路,辖定羌、宁河、安乡三县,东乡属安乡县。明洪武三年设河州卫,后改河州府,治所分为东、西、南、北四乡,东乡就是现在的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以及东乡自治县一名就来源于此。清时,河州仍设卫,属临洮府,雍正时废卫,归州县管辖。乾隆初,河州又属兰州府。

民国时河州为导河县,东乡县当时分别属于导河、和政、宁定、永靖四县。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主张,每一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的地理条件的经济发展方向。根据该理论,东乡族则为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中的绿洲耕牧型。其依据是:“绿洲耕牧型的分布区城在塔里木、准格尔两大盆地边缘,经河西走廊到宁夏的地带上以及青藏高原东北坡的河湟地区。从事此类生计的东乡、保安、撒拉等族,在干旱地区的绿洲上,主要依靠人工灌溉系统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和棉花等农作物。品质优良的瓜果是这一类型内的特产。此类型农耕生活中普遍杂有浓厚的畜牧因素,肉、奶、皮革、毛等副产品在各民族的衣食占有主要位置。民居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平顶或圆顶建筑较多。有商业传统,在市场经济中,这一类型各民族的传统优势可以得以发挥,并将对整个西北地区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特征普遍流行于这一类型中。”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洮河下游西侧。东经103度24分-103度49分,北纬34度54分-35度27分。东邻临洮、渭源县,西接和政县,南与临潭、卓尼县接壤,北界广河县。南北长56公里,东西宽39公里。

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西南边境为秦岭西延部分,海拔1988米-3908米。面积10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8万亩,占总面积的24%;林地面积53万亩,占总面积的33%;天然草场面积32万亩,占总面积的20%;其它占总面积的23%。西南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莲花山、抱儿子山及海拔3908米的白石山,其支脉呈“爪”状向内地延伸。河渠纵横,水利资源丰富。洮河自南沿莲麓乡边境流过,冶木河自西至东流入洮河。源于白石山的胭脂河、中砥河、苏集河纵贯十个乡镇,至县城交汇成三岔河。流川河为季节河,经白王、流川至高集入三岔河,东入洮河。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相间,地形复杂。海拔2200米左右的丘陵河谷地是主要的农垦区。地属低温带半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6℃,光照2242小时,年降水量564毫米,蒸发量1200毫米,无霜期136天左右,宜于农作物生长。

康乐历史悠久。有边家林、椿树、堡洼根、塔关、丰台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康乐出土石刀、石斧、骨针、陶罐、钵、盆、豆、瓮等文物。先后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蒙古、汉、东乡等民族,对康乐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做出贡献。宋熙宁六年设康乐寨和当川堡。明时属河州卫,设当川、胭脂、景古里,狄道州设康乐里,沙马里属岷州。清雍正时,沙马里归狄道州,并由狄道西二十铺为河州界,改为当川铺河州界。清同治十一年,狄道州、河州重新划界,以槐子山梁为界,以东河州地归狄道州。民国21年与临洮县析置,设洮西设治局,翌年更为康乐设治局。民国29年建康乐县。1949年8月20日解放。1959年至1961年并入和政县。1962年恢复康乐县。

民国时期,牛载坤创办学校,兴办地方工业,振兴甘肃经济,堪称陇上名人。辛亥革命后,边永福为护法运动而喋血。孙中山亲书“为国捐躯”白绫挽幛以慰忠魂。马益寿致力办学。马福善、马继祖父子不甘忍受国民党的残酷压迫,揭竿而起,在甘肃农民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建国后,副省长年得祥勤政爱民。高级畜牧师杨尔济,在细毛羊改良方面有重大贡献。高级水利工程师刘杰,水利研究硕果累累,论文多次获奖。

县境南部风光旖旎的莲花山麓,群峰迭翠林海苍茫,幽谷碧波、雾遮云绕。登临金顶、玉皇阁,东望洮水碧带,曲绕北流;西瞰群峰兢立,龙盘蛇舞;南蟾千里雪山,蜡像横卧;北望千顷绿波,郁郁葱葱。独特古朴,闻名遐迩的莲花山花儿会,即兴唱和,妙语如珠,悠扬悦耳,为海内外游人倾慕向往。

康乐县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解放前各族人民生活贫困,不得温饱。解放后,党和政府制定推行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政策,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治山治水,发展生产。特别是1980年以来,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使全县经济生产发生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得到显着改善。

二、库布忍耶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互动的状况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推算库布忍耶在中国传入的时间大约是清康熙早年,那么,我们也就以此来追踪库布忍耶与社会的关系。

1、康熙前期,经雍正,到乾隆前期的100年时间,库布忍耶也大体流传三辈,总的趋势是由无到有,由盛转衰,由公开转入地下。

穆罕印地尼“三出中原”后,定居东乡大湾头,此时的年龄最多在40岁左右。因为“穆罕印地尼妇人的仙名是哈土尼·稳穆力黑亚勒·哎曼士力展巴勒·坤买士若(以下简称哈土尼),携引八岁与六岁的儿子,随阿拉伯商人渡海寻夫,终于找到大湾头,合家相欢。”按照一般的推断,30岁后生子,这个年龄是合适的。“穆罕印地尼于古历十一月十六日在东乡大湾头归真入葬。在来自阿拉伯的《满那给布好辛耶》的经里记载他九十一岁归葬土处,在中原的丧葬传说亦有数处。大湾头寝墓,经一九六三年起骨及一九八五年还骨入葬,见到了他的真尸所在。”如果穆罕印地尼真的活了91岁的话,那么他在东乡传教的时间应该超过50年。

穆罕印地尼尽管离乡背井言语不通,但其传教活动是顺利的。这方面的记载较多,如一出中原时,“穆罕印地尼在莲花山与居住当地的汉、藏族关系亲密,夏收季节,他下地帮众收割,晚上回村的人们相告‘麻大爷今天帮我家拔田最多。’”“穆罕印地尼到河州传教时比较贫穷,定居大湾头后,受到当地群众的赞助,送其土地牲畜,自此他随当地张姓,取字‘普济’,字‘玉皇’,被拥为大湾头第一教长,其始传派别遂有‘张门’、‘大湾头’等称”。“穆罕印地尼尼到临夏传教时比较贫穷,定居东乡后,大湾头的张姓群众给他送了九亩地。从此,他从一个侨居的传教师,转变为一个自耕自食的中国东乡族群众。”“在穆罕印地尼第三次到中国传教时,父子共有3人。后来一个儿子回了老家。穆乎隐吉尼和另一个儿子哎罕曼吉·克比若·白贺达吉一同来到东乡大湾头。他们父子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留他们住在大湾头,后来他在创建的大湾头清真寺任教长。据说他居然能说中国话,但他对东乡族语言不懂,全用阿文经圣语传教,而且也只限于阿訇、满拉中间,广大群众直接听不懂他的教义,这也是张门开始发展就缓慢的原因之一。”

这里,显然各人说法不同,但纵观全局,简短的文字,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幅多么平安祥和的传教情景啊!由此,库布忍耶也在以大湾头为核心的临夏地区生根发芽。传教是平顺的,归真也是平顺的。“穆罕印地尼于古历十一月十六日在东乡大湾头归真入葬。”“一、穆罕印地尼临终强调三件事:“我先天的名号是阿布都力嘎吉勒,中天的名号穆乎隐吉尼,后天名号哈比布素不哈尼。二、我的子孙中凡忠心跟我的踪迹,又得到义扎在提(通行令)的人可成为我的教门的传播者。三、你们不要忘记服从皇王(国家)与孝敬长辈,热爱祖国,劝人为善,禁人干歹,这是伊玛尼(诚信)端庄的一半。”穆罕印地尼临终的教诲反映了对国家、对皇王、对宗教政策的感激,充分表明了此时传教环境的宽松。

克比若则喜忧参半、悲欢离合。在其前期,秉承父业,传教是顺利的。“克比若是穆罕印地尼的接班人,一生为传播宗教,受尽灾难。他跟父学习‘妥若干提’的道理,继承父亲的衣钵,保存了几件贵宝。他不贪图今世,箪食飘饮,言传身教,将伊斯俩目的教道传授予后代与‘穆勒德’(教民)。他反复强调伊斯兰教的三孝:孝顺父母以报养育之恩;遵守国法报答水土之情;念拜真主以谢原造之旨而待后世之福。”“在哎罕曼吉·克比若·白贺达吉任教长期间,积极传教义,于是信其教者,一时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