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住区设计
48627700000002

第2章 住区概念及其他(2)

居住区,是指城市中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区域的统称,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或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居住小区,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集地。

居住组团,指一般为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用地。

对“居住区”明确的界定出现于1993年由建设部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简称《规范》)中,这个界定有着鲜明的计划经济的特点,《规范》不仅明确提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规划结构以及相应的规模控制,并且对相应的公共设施配套、绿地、道路等均作了详细的要求,使得上世纪90年代时期的住宅小区无论处于城市某个位置,都是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规划的,随之出现了居住区过于封闭、公共设施配比不当等问题,也使得居住区大院和城市毫无关联,街道空间单调乏味,城市问题使得许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居住区”这个概念。显然,计划经济的配给制使“居住区”概念深入人心,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住宅市场化的发展,居住区的配给型规划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城市中的住宅建设。它必然会随着时代前进而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1.1.3住区

住区,其相对应的英文同“社区”一样,同为“Community”,国内学术界对此并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住区是“城市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区域”。

国内相关理解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住宅区的简称,也即是从物质层面上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界定。另一类则区别于“社区”,“社区”常常被社会学界引用,“住区”则常被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引用。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不断拓展,社会学科的逐渐介入,城市规划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实际操作与运营过程中,两者也是密切相关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本书以建筑学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体,同时融合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更加侧重区位选择、交通规划、空间设计、尺度较量等建筑学范畴上的考虑,因此在本书中,使用偏重物质层面的“住区”一词。另一方面,住区一词本身也与居住区的配给制区分开来,它侧重于市场机制下的住宅区建设与规划,使住区摈弃了居住区的种种局限和束缚,表达出住区空间灵活多变、形式丰富多样、结合城市周边环境的规划理念。

1.2住区设计

一般的住区设计主要是指在住区规划下的具体设计,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本书论及的“住区设计”是一个范畴涵盖较大的词汇,包括前期的住区策划、住区规划及具体的建筑设计等一系列的与住区建设相关的内容。

但在某些具体层面上会采用约定俗成的词汇,如住区规划、住区策划等。

1.2.1住区规划概念

住区规划是英文“Community Planning”的中文表达,也有人将其翻译为“社区规划”。前者常常使用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后者常被社会学界引用。

城市住区规划是人类按照各自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生活习惯、民俗风情、艺术爱好等,结合未来预测而形成的统筹安排。住区开发策略和实施行动计划是人类利用自然空间、运用优选技术和材料、塑造人类赖以安全健康生活和延续后代的幸福家园,可以说城市住区规划是人类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家园的科学,是塑造宜居住、宜邻里的科学。

城市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人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城市经济学、建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城市生态学、园林景观学、城市美学、住宅经济学等相互渗透,对提高人类的素质、生活质量,发展适用技术和塑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住区规划主要是对住区环境的营造,住区环境的构成包括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称为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双方面必须互相依存,否则就会失去环境的可居住性,失去生态平衡。硬环境是指物质设施的总和、物理因素的总和,是有形的环境,包括:①自然因素;②人口因素;③空间因素。这三方面的因素中,具体包括住宅建筑、公共设施、各类型的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地、娱乐设施和自然环境部分。软环境是指非物理的、非物质的居住区域内的事物总和,是无形的环境,比如生活方便性、品位和情调、舒适水平、信息交通、安全水平和秩序、归属感等等。

所有的住区,必须具备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因素,才成为真正的住区,基于这两个方面,住区规划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城市层面的住区规划:包括从城市宏观调控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资源配置、市场预测等,体现在对城市住区区位的选择、前期资料的收集、住区规模的策划、居住模式和住区管理模式的确定。

第二,住区的总体规划:对住区进行具体的形态空间建构,包括道路交通组织、空间组织结构、环境景观系统等。

第三,具体的单体形式:包括对相关居住人群住区模式的调查研究,体现在各类户型设计、单体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住区内部小品设计、照明设计等。

可以看出,住区规划是一个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过程,大到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对居住模式的理解,小到对具体建筑形态及每个小品的设计。

1.2.2住区规划的社会学拓展

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和目标,社区规划是住区规划结合社会学的延伸,所以,社区规划既是社会规划(Social Planning)的分支,也是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的延续。

从规划领域来看,社区规划体现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它将社区作为研究城市现象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基本空间单元,这既是城市规划向社会学领域的渗透,也是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走向全面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思想流变。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不断拓展和社会学科的逐渐介入,住区规划在很多方面都借鉴了社区规划的观点和方法,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密切联系。

社区规划是研究各类社区的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制定社区发展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内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工作、社区组织、社区民主、社区环境、社区文明和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行动计划,还包括社区经济方面、社区物质环境方面的规划等,强调规划中的互动过程,以达到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和社区参与度的目的。与住区规划的概念相比,社区规划在社区地域界定、规划工作方式、核心内容、规划目标、关注层面及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和规划师的角色上存在明显区别。

在表格中可以从规划的范畴、内涵与结果等角度比较出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在城市住区开发的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连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

此外,社区规划在多元的规划理念和多学科领域的影响下,其内涵渐显唯一性,即为社区人营造一个和谐、宜人居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而其外延却越来越宽泛,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实现了多学科的融会与贯通,推进了社区规划的发展。社区规划将是基于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基础上的,具有系统性、社会性、经济性、空间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等多元属性的,极具弹性的综合安排部署。

一方面,社区理论不断介入住宅区规划领域,另一方面,在住区规划领域发展中,又有许多规划工作者加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二者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使得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社会学领域的渗透,在扩展住区规划与设计的同时,也使得住区规划在物质基础上更好地与社区规划融会贯通。

从社会学角度思考与认识住区规划,是一个丰富并拓展住宅区规划社会学内涵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认识层面的问题,更是需要切实地在实践领域中不断落实并强化的问题。由于今后城市住区规划会更多地面临老住区的复兴、改造等问题,因此,关注城市历史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成为住区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将使社区规划的内容更加丰富,单一的技术或物质处理模式将不再适用住区规划的要求。社区理论的渗透使得住区规划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也将不断丰富城市住区规划的设计理念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