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住区设计
48627700000003

第3章 住区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1)

现代住区理论发源于欧洲,成熟于欧美,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结果。

从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来看,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但同时带来了急剧恶化的居住环境,出于对一系列恶果的反思,以英国学者欧文、霍华德为代表的一批理想主义者开始了早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留下包括“协和村”、“田园城市”等思想精华,20世纪初期,还有诸如“邻里单位”、“工业城市”等理论探索,共同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摧枯拉朽式的激进规划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形成,并迅速在世界范围蔓延,是当代影响最为广泛的城市规划思想,但其千篇一律和反对传统的城市发展和住区模式受到了美国社会学者及城市研究学者简·雅各布斯的严厉批评,其着作引发了1960年代以后的美国进行集体反思,并逐渐发展出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新理论,成为对新时期回归传统的回应。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住区理论在向纵深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对欧美等城市化已经稳定、住区建设已处于成熟阶段的发达国家而言,更趋向于社会阶层融合、种族融合等社会学方向的住区建构。

我国现代住区的理论和实践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其整体的住区规划理论和体系完全仿照苏联构建,迄今也未能完全脱离。在当前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住区建设如火如荼、住区建设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相互混合的背景下,我国的住区规划和建设目标任务更加复杂和困难,不仅有创造良好物质空间、舒适居住环境的需要,还有重构城市社会邻里关系、融合日益分异的社会阶层的社会目标。重新梳理西方及我国住区设计理论,对思考当前我国住区建设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及更独特的视角。

2.1国外住区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1理想主义住区规划思想

18世纪中叶前后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城市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迅速膨胀,可是城市的居住条件却迅速恶化。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描述当时工业城镇上的住宅街区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大多都是一个模样,街道单调而沉闷,到处是垃圾,城市中没有供孩子游戏的场地和公园。

“城市没有把居住地和工厂分开,所以在许多城市里,常常白天一整天各处都有噪音,夜里常常也有。”城市中缺乏阳光、缺乏清洁的水、缺乏没有污染的空气……工人生活条件恶劣、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

1)新协和村(Village of New Harmony)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住区规划开始关注公共生活的配套问题。以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及查理·傅立叶(CharlesFourier)等人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组织模式,从而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改良社会的目的。

欧文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他针对资本主义已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进行揭露和批判,认为要获得全人类的幸福,必须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把农业劳动和手工艺以及工人制度结合起来,合理地利用科学发明和技术改良,以创造新的财富,而个体家庭、私有财产及特权利益,将随整个社会制度而消灭。未来社会将会按公社(Community)组成。其人数为500~2000人,土地划归国有,分给各种公社,实现部分的共产主义。

最后农业公社将分布于全世界,形成公社的总联盟,而政府消亡。

欧文不惜散尽家财,致力于乌托邦式空想社会主义的实验。他在1799年率先在苏格兰建立了New Lanark工人住宅区,他在其中设立了一所学校(Institute for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白天为儿童提供学习场所,晚上为成年人开设夜校,这是近代世界第一个具有公共配套设施的城市平民居住小区。

欧文在方案中建议居民人数为300~2000人(以800~1200人为最好),耕地面积为每人4000平方米或略多。在建筑布局上,他主张取消街巷和胡同,认为庭院胡同和大街小巷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害于健康,并且破坏了人类生活的几乎所有自然舒适条件。新协和村中央以四幢很长的居住房屋围成一个长方形大院。院内设食堂、幼儿园、学校和管理机构等公共建筑,四周建造标准住宅并形成围合。大院空地种植树木供运动和散步之用。各户的住宅不设厨房,全体成员在公共食堂就餐。住宅区以外是工厂、作坊和奶牛场,最外围是耕地和牧场,村民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果实,取消私有财产和一切特权,以实现“共产主义公社”的理想。

1825年欧文为实践自己的理想,动用他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来创设共产村。

他带领900名成员从英国到达美国的印第安纳州,以15万美元购买了总面积为12000h平方米的土地建设“新协和村”。该村组织与1817年的设想方案相似,但建筑布局不尽类同。他认为建设共产村可揭开改造世界的序幕,以极大的抱负和热忱苦心经营,用去了两年时间和他几乎所有的巨额财富,但最终失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社会主义城市。他们的实践虽在当时未产生实际影响,但其进步的思想,对后来的规划理论,如“田园城市”与“卫星城市”等起了重要作用。

2)田园城市(Garden City)

1909年,英国城市规划法首次通过。英国着名的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9世纪末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并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对20世纪初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霍华德提出了建设一种理想城市的构想,即所谓的“田园城市”。这种田园城市融合了城市的现代繁华和乡村的自然淳朴,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在与霍华德协商以后,明确提出了田园城市的具体含义:田园城市是为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产业发展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适中,一方面能满足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又不超出一定范围;田园城市的四周要有农业地带永久地围绕,城市的土地由专门成立的委员会管理,公众是该城市土地的所有者,也是该委员会的管理人。

由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组成。城市的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可以就近获得生活所需的新鲜农产品;城市周围农业用地生产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该城市市场,而且还可以供应其他各地市场的需要。生活在田园城市里的人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拥有职业和工作。城市的全体居民是该城市所有的土地所有者,他们通过缴付租金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利。土地的租金就是田园城市的全部收入来源;人们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所有居民集体所有。为了让每户居民都能方便地获得乡村自然的生活,城市的规模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在霍华德的理想规划图里,他提出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等于0.405万平方米)比较合适。城市处在中间,面积为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则占了总面积的大部分,为5000英亩,不仅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而且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设施。作为城市的绿色带,四周的农业用地要永远保留,永远不得改作他用。霍华德还提出,在这个占地6000英亩的城市里,最理想的人口数量为32000人,其中城市居住30000人,乡间居住2000人。如果城市人口发展超过了这个规定的数量,就应建设另一个新的田园城市。他规划的田园城市的平面呈圆形,直径大约2480码(1码等于0.9144m)。城市的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中心公园,有六条主干道路从四面八方通向这个城市中心,并把城市自然分成六个区。工厂、仓库、市场建设在城市的最外圈,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们紧临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污染,理想城市要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做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承袭“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等理论,颇有影响。19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翁温和帕克设计的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年,位于伦敦东北64km,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万平方米,规划人口35000人,但到1917年,人口仅达到18000人;1919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27km,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万平方米,规划人口50000人。田园城市的设想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翁温和帕克于1905年至1909年在伦敦西北建设了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居住区,这是创造“社会性综合社区”的一个成功实验,是当时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

“田园城市”理论比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前进了一步。它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面貌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田园城市的实践最终虽未成功,但其理论中对改善生活环境的大声疾呼,迎合了社会各阶级对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的强烈不满和中产阶级郊区化的迫切要求;同时,田园城市把城乡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设想了一种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而其将城市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的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其理论的光芒和崇高的理想仍是指引当今城市住区规划发展的明灯。

3)工业城市平方米

1898年几乎在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的同时,法国青年建筑师T.戛涅(Tony Garnier)也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开始了对“工业城市”规划方案的探索。他设想的“工业城市”人口为35000人。规划方案于年展出,于1904年完成详细平面图。

戛涅对大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交通、住宅群都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工业城市”的出发点是,工业成为城市的主宰不可避免,也是历史的必然,既然如此就应当研究解决工业社会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将城市中的各要素以工业为中心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那么城市就像一座运转良好的机器可以高效运行,以此可以解决城市中的问题。根据这种思路,戛涅发表了《工业城》一书并提出一个设计方案,指出工业在城市中期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应按照工业生产的规律将各部门协作集聚。

戛涅把“工业城市”各功能要素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各区间均有绿带隔离。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道深入城市内部。

“工业城市”中的居住区应具有开放性特征,居住区划分成若干小区,住宅街坊宽30m、深150m,居住区的中心位置设有项目众多的公共建筑,小学校、生活服务设施组合在居住用地之内,绿地占居住用地的一半,绿地中间贯穿着步行路网。住宅为二层独立式。“工业城市”的布局依据地段条件,可以灵活地变形,并注意了日照、通风等要求。

戛涅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⑧地。他运用1900年左右世界上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完成市政和交通工程的设计。城市交通是先进的,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发动的试验场地。

4)光明城市

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是现代城市住宅小区规划的又一思想源泉。甚至有学者认为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小区是由柯布西耶所首创。1921年柯布西耶第一次提出在大草坪上有间隔地布置高楼的全新城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