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住区设计
48627700000032

第32章 住区设计模式研究(11)

(3)新的开发模式

在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试点工程的规划设计之初,在吴良镛先生领导下,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房屋产权、房屋质量、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居民意向、树木绿化、市政条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与北京市规划部门、房管部门、住宅开发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结合住宅改革、房地产经营,对建筑资金、经济效益、建筑标准作了细致的研究。通过多方面努力在筹集住宅建设资金上提出了“个人出资、单位资助、国家优惠、商品房补贴”的新办法,开创了中国的住宅合作社形式。因此,菊儿胡同在其内涵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它把住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建筑设计与社会的需求、社会生活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房地产的经营结合起来。它所追求的不仅是一个好的住区建设,而且是试图为旧城传统住宅的整治改造探索一条出路。

吴良镛先生协同当地政府、居民与学术机构三方合作,从而为中国城市中一些最穷困地区提供新型更好居住条件这些问题上提出新的方法。在市民参与,居民、建筑规划师、政府密切沟通的基础上,社区改造中孕育出高度合作协作的精神,并正式成立了一个房改合作委员会,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菊儿胡同的试点工程为老城区的改造设计与政策执行提供了一条有效思路。

设计者从“有机更新”的思想出发,对北京“菊儿胡同”进行整修改建,立足环境文化,创造了“新四合院”的空间,使新建筑服从于历史城市的肌理,得到了居民的认同和喜爱,被公认为旧城更新实践的成功典范。但旧城改造更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设计者的初衷与使用者的评价并不总是一致。

从环境行为角度研究问题和从城市文脉角度研究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总是一致。通过调查,设计者原本希望通过合院为四周居民提供一块交往空间,创造私密性与邻里交往兼备的居住环境,但实际情况是,“合院”在增进邻里交往方面远不及设计者的期望,人们并不真正喜欢在公共的院落里活动。

这与合院住户构成的变化、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建筑的空间尺度变化等都有关系。在历经多年使用之后,居住区出现的新现象引发了一些新问题,例如私人轿车进入胡同带来了停车问题,外国人迁入四合院带来了文化冲击等问题,这些新现象反过来影响了住区的环境,给设计者提出了研究新课题。

2)苏州桐芳巷

苏州桐芳巷小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在古城54个街坊中属第12号街坊,四周以园林路、白塔东路、狮林寺巷为界。小区北有苏州古典名园狮子林和拙政园,向东步行十多分钟可达东园,西离北寺塔约400m,南距着名的观前街商业中心约900m。该区域出行方便,闹中取静,是集商业、旅游、居住和休憩于一体的黄金地段。

(1)总体布局

桐芳巷小区占地仅3.61万平方米,它的总体布局体现了苏州古城的街巷肌理及江南民居的空间格局特点。

桐芳巷小区是四面临街的街坊,其中西面为城市商业街临顿路。根据小区所处区位性质,要营造一个集旅游观光、购物休憩及居住于一体的区域环境,最佳的方法是沿用和拓展传统布局中在周边沿街布置商业公建(包括区域性的商业设施),而在内核布置居民住宅的方式,形成围合式的整体布局。这既实现了功能的内外分区,同时又隔离了城市干道上的喧闹和嘈杂,形成“大街繁华、小巷幽静”的氛围。

苏州古城路巷格局保存完整,是古人独具匠心的规划佳作。桐芳巷小区的规划尽可能完整保存原街区的主要路巷格局。新的规划保留了原有街坊的主要通道,并对街坊的基本空间尺度及街巷的高宽比例加以分析,作为规划设计中外部空间指标的基本依据。

桐芳巷街坊的路巷系统沿用苏州古城的方形网络结构及“田”字形格局,保留了桐芳巷、赛金巷、天明弄、张菜园弄等古巷,内部十字交叉的巷道自然地将街坊划分为东南、东北、西南及西北四个组团。街道、小巷、支弄道路骨架清晰,分级明确,功能合理。主巷路宽7~8m,支弄路宽2.5~4.0m。两条主巷错位交叉,顺而不穿;支弄曲折有致,收放有度。

(2)公共空间

“桐芳巷”通过层层园林式矮墙或门洞在小区公共空间中分隔出又一层空间,从巷门-弄门-院门-家门,从开放式空间进入私密性空间,其中不时设置一些微型绿地,布置一些石桌石凳,点缀以奇花异石,以扩大巷弄空间和增加景观,供组团内居民休闲活动。

在一些别墅式院屋内甚至还设有“蟹眼天井”之类的小景、小空间,缀以石笋小竹,巧借天光和穿堂风构成一幅立体图画。小区在入口空间的处理上也很巧妙:在南北入口分别建造门柱和巷门,“一通一隔”,巧妙地划分和界定了城市与小区的空间,南北入口错位设置,顺而不穿,各有对景。

(3)建筑设计

根据苏州市总体规划要求,古城内住宅高度控制在2~3层,周边沿街建筑不超过4层。因此,桐芳巷小区采用低层高密度布局,并按苏州民居特色控制建筑的形式、色彩、层数和檐口高度。

小区内部住宅的种类、户型多样,包括独立式、联排式的庭院住宅以及各种户型的单元式住宅。

桐芳巷住宅在平面上吸取了传统院落式布局手法。单元小(以三开间为主),单元组合前后错位,利用矮墙围合成小院落。立面上以单元进行分割,使建筑体量“化大为小”,尽量接近苏州传统民居的比例尺度,在整体上显得亲切宜人。

为了突出苏州地区建筑风格,“桐芳巷”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运用传统的手法:屋顶在中国建筑形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小区内沿用了传统的小青瓦,因采用“提栈”做法,使屋顶更显得轻巧、飘逸。住宅的山墙结合坡屋顶做出浅灰色的线脚,门窗框上的小雨棚铺小青瓦,并做出轻巧的屋脊,与保留的民宅、公建融为一体,也与整个苏州城的古城风貌一致。

建筑色彩吸取了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特点,除了一些商业建筑采用浅色锦砖外,外墙多为乳白色涂料,显得明亮、素雅。此外,在一些局部还使用了园林式的矮墙、花窗及门洞。整个小区呈现出粉墙黛瓦、小巷院落、青草绿树的宜人景象。

苏州桐芳巷为全国第三批住宅试点小区之一,并获得建设部颁发的试点小区建设金牌奖。其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对江南传统的住居空间作出了积极探索。住区的良好效果来自于几个方面:

①在占地规模上,由于地处古城内部,因而得以延续原有较小尺度的街坊规模。

②在功能布局上,因城市性质和所处区位特点,采用内外分区的方法,内部布置住宅,外部顺应街道走向布置公共建筑,通过公共服务功能联系住区与城市,同时形成了连续的城市界面。

③在道路结构上,由于保留了原有的街巷体系,使住区与城市的道路体系能够有机衔接,并形成了序列化的外部空间。

④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由于采用传统民居风格,使小区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形成完整的城市风貌。

6.4.2折中派——传统符号的拼贴

折中派是指将各种时期、各种地域特点的传统符号按照需要重新拼贴集结在一起。大多采用直接移植与简单复制的方式进行借鉴。这种设计策略侧重于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将现代的建筑形式、建筑技术、材料或建筑空间与传统的建筑形式相结合,直接利用传统符号,或将传统元素进行抽象,利用现代材料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1)北京“观唐”

2004年,号称“北京首席中式别墅”的“观唐”名称便是一个恢弘的中式建筑,它被看做是符号化中式的典型,其设计定位为高档别墅区,总建筑面积为17.7万平方米,容积率为0.499。

(1)总体布局

“观唐”住区沿袭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不正不威”的思想,遵循“街道分隔”和“方块居住”原则,采用棋盘式端直布置。总体规划概念是三环相套、两条绿轴、四个组团、三个口部。住区结构取双向轴对称布置,辅以环形道路划分的地块,使用地方正,法度严谨。按用地内景观资源分布,在总图布置上将户型分为“宅”与“园”两种类型。将“宅”按面积大小分为450平方米、350平方米、300平方米三档共五种户型。

道路系统的特点是棋盘格局,方整平直、清新简洁。住区内的道路等级分为6m宽双向行驶的大环路和4m宽单向行驶的宅间路,一方面是功能通行、消防需要,另一方面合适的街道尺度体现北京里坊、胡同的意向。这种道路系统形成了主街-胡同-内庭院的街巷式布局。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豁然开敞;空间处在连续的变化之中,一层层地变得更私密。

(2)建筑设计

“观唐”的建筑布局是由L 形平面住宅四户一组,这一现代的四合院构成“单元细胞核”,成为住区的主力产品。每一个“单元细胞核”都有一条近4m宽的小巷,由此进入一个局部放大的单元庭院,再由此进入后排每户。前排两户朱门直接面向主街。

“院落”是观唐设计中表现的主题和核心。院落空间体现在整个住区的规划及每栋单体建筑中,3m高的围墙以及具有中式住宅象征意义的门楼,围合出200~500平方米中式而私密的院落空间。设计者依据交通,将用地格分、填实,交通居住空间下的便是庭院空间。类比于不同等级的建筑规格,庭院也相应地有了不同等级,分为多院落的秩序与层次。每一户L形住宅围成一个独立中庭,几乎所有房间的门窗都开向中庭。

在立面形式上追求屋顶、房身、台基的比例关系;柱、墙、窗的虚实对比;开间上对称所限定的秩序感;以北方建筑色调(灰色)为主体,在院门、檐口等处适当配以红色等官式建筑色彩;传统北方民居双坡筒瓦制式屋顶,略带弧度和正吻的屋脊,灰色为主的墙面、门头、抱鼓石、花窗、灯饰、木作、屋檐、斗拱等传统建筑符号。

屋顶采用筒瓦,并采用了屋顶举架、瓦、滴水、椽子、博风板、拨檐等一系列的传统制式做法,这些元素奠定了观唐中式的主基调。墙的立面形态沿承了传统建筑形式的硬山山墙,采用灰色的拉毛涂料,突出白色形体。

“观唐”在住宅平面上按照现代功能需求进行设计,院落则是由L形平面围合而成。与传统的四合院本质相去甚远。其本质是西式的平面,而外表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样式。其设计手法也是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卷棚屋顶、门楼、凉亭、朱漆大门、漏窗、游廊、假山等中国建筑元素变形,拼贴在一起,官式做法与民居做法混搭,构成“传统符号集萃”,成为“折中派”的典型代表。

2)成都清华坊

“清华坊”位于成都市南郊,总规划用地5.832万平方米,用地基本规整,是一座低层高密度的传统形式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住区。别墅区较低的容积率,便于体现中国传统民居特点。

(1)总体布局

设计两个车行人行出入口,基地南面布置有一步行出入口。

该住区是一低层住宅区,总住户不多,因此区内道路系统采用人车混行的通行模式。连接环状道路的是一些入户道路及人行道路,这些道路把住区分成几个小组团,每个组团内的房屋都为南北向。小区北入口设置三层高的公共建筑,底层为商业店面,二三层为茶楼,兼做会所之用。行道式的公建设置,满足了住户的一些基本生活需要。

借鉴传统中国民居建筑街道上空富有诗意的天际轮廓线,总平面的组团布置及组团建筑布置上,进行了建筑错位排列。改变一般小区设计中设置中心绿地的模式,把绿地分散到每户的私人院落中,让每户居民更紧密地与绿地融合,更能让每户居民共享更多的绿色空间。相对于形态,清华坊更注重传承的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体现了居住的精神性一面。

(2)建筑设计

住宅每户面积400平方米左右,共三层,根据现代居住需求和面积分配进行设计,确保满足现代居住的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