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48632500000033

第33章 教下研究(2)

圆教可以当下一心具足五种行。病行可以来,天行可以来,病行可以来,梵行也可以来。一会儿示现圣行,戒定慧威仪具足;一会儿示现梵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具足;一会儿示现天行,依理而行,示佛知见,像禅宗一样;或者一会儿示现人天小善,或者像大法师,威仪具足,种种说法无量;或者示现病行,躺着生病,呕吐、腰酸背痛,示现种种病相。像维摩诘居士一样,躺在自己的丈室里,示现种种病相,释迦牟尼佛派文殊菩萨去慰问,这就是示现病行。所以不思议法身大士示现的病情都是为了弘法方便。

圆教里可以五种行当下一下子具足,可开可合,开起来五种行,合起来就是一种行。五种行即是一种行,一种行即是五种行。五种行分开来就是无量心,无量行就是五种行。这个讲的是行妙。

行妙最重要,不要以为我修行明白道理就好了,智慧有一点就好了,贯彻到五种行里面,是你自己的东西。光是从文字上会说会写还没有用,这不是你的。

好比有个饿鬼跑来翻书,研究肯德基怎么吃法,味道是怎么样的?研究了半天肚子饿得呱呱叫还是不会饱。这不是你的肚子饱,只不过你在研究文字而已,纸上的味道跟你嘴巴品尝的味道还是两码事。在纸上画一个太阳,无论把太阳画得怎么逼真,多么亮,多么像,但是纸上画的太阳不会放光,在黑暗中不会放出光明,真实的太阳就不一样,出来会有热量和光明。你嘴巴上说出来的知见跟你行到的知见一样吗?

所以为什么智妙下面还有一个行妙?行妙是你自己亲自品尝的,亲证的,是自己的东西,它有功德,会显发出来。所以鹦鹉学舌是没多大用处的,纸上的太阳不会发光,美味佳肴说了半天肚子还是饱不起来。同样道理,佛知见也不是叫你说说的,说说的没用,要你说自己真实的体会。在你的体会里佛知见是什么?这个才是你的。说书上的东西我也会说,现在资讯很发达,“佛知见”输进去一按搜索,网页就打开,有几万条,多的是资料。但跟你有什么相关?

约教的圆五行跟观心的圆五行大概意思如上所说,以上这些是行妙。下面是位妙。

第四位妙

前面已经讲过由境而发智慧,智慧又能够照境界。智慧就好比太阳光一样,有光明就能够照亮山河大地。境界又能够发智慧,智慧能够照境界,境智互造。境智互造以后必须要有行,行展开有五种行,有藏教的行,有通教的行,有别教的行,有圆教的行。别教和圆教的行又可以分为五行。别教五行是次第的,而圆教的五行没有次第,是一念之间同时来,可以一行具足五行,一行具足一切行,如慧思大师说的:“一心具万行。”通过这五种行就可以证果,你的境界位次就可以提高。所以接下来就是位妙。

由于有行,你到达宝所的路就会越来越近,《法华经·化城喻品》里,先到化城三百由旬,再向前是四百由旬,最后到达宝所五百由旬。化城是藏通两教三乘人所证偏真涅槃,宝所是代表别圆两教诸佛所证到的常住法身,中道实相。究竟意义上说是圆教诸佛所证的三德涅槃。也是我们一切众生修行的归结处,一切菩萨所趋向的归结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趋向的诸法实相。我们要到达这样一个开佛知见的目的地,位次就有所改变。

这个位次改变又不是单独讲圆教的位次。先讲小草位、中草位、上草位、小树位、大树位、最实位这六个位次。

小草位、中草位、上草位这三个是属于藏教的位次。

小草位是人天乘的位次,人天小草。

中草位是三藏教的二乘,也就是声闻位。声闻位里面又分为七贤、七圣。七贤有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这三个位次再加上暖、顶、忍、世第一,这是七贤的位次;七圣位其实通常都简单地说四圣,就是初果至四果阿罗汉,《法华玄义》中七圣的位次,广指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得、五身证、六时解脱、七不时解脱。还有辟支佛的位次。这些是藏教的声闻和辟支佛位。

上草位是藏教的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百劫修相好,最后在菩提树下八相成道,从兜率下,托生,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成就上草位,上草位就是藏教的菩萨所修的位次。

所谓的位次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趋向的目标,有每个人的进步。人天乘怎么样在人天法界中修清升之行,达到不落三恶道的目的;二乘人以自了汉为主;藏教的菩萨虽然以六度为行,但是事六度,而不是理六度。

下面是小树位。小树位是通教的位次,通教一共有十种位次,从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这十个是通教的位次。通教以体空观来修,他的位次也有十种品位的提高,修行以后自然会在位次境界上提升,人的品位就会提高。从凡夫到圣人位次不断地提高。

别教的菩萨位,也就是大树的位次。

最实位是圆教的位次,前面三草是藏教,小树是通教,大树是别教,最实位,也就是一实谛所生,这是圆教。这六种草木大地实际上就是用来譬喻四教的位次。圆教的位次再进行排列,圆教的位次和别教在名相上是相同的,十信、十住、十信、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五十二种位次的差别。

智者大师从十个方面进行辨别圆教的位次,一从名义上来分别别圆二教;二从位次的数量来了解,共五十二个位次;三从断伏来观察。断就是断无明,伏就是伏无明。伏见思,伏尘沙,从断伏来论圆教的位次。四再讲圆教位次的功用,圆教的初住位就见佛性,别教要在初地才见佛性。五再讲四教位次的粗妙。证到圆教初住位的时候,一位具足四十二位,也就是说圆教的菩萨证到圆教初住位的时候,四十二品佛的功德当下具足。这是圆教位次和别教位次的差别。别教位次在教道上是权的,是方便的,在证道上是实的,因为别教的位次在证到初地时才与圆教初住位次相齐。才叫破无明,见法身,开宝藏。但是在别教,一个位次不能具足其他位次的功德。而圆教一个位次能具足四十二个位次所有的功德,当下具足。这是讲位次的粗和妙的差别。六、七还讲位次的兴和废。第八讲开粗位,显妙位,把粗的位次开成妙的位次。第九是引《涅槃经》五个譬喻来建立四教的位次。十明妙位的始终,妙位从开始到终止,在真如法性中本无位次的差别,也无开始与终止。但从智慧破无明多少的角度而论,无始而方便论始,无终而方便论终。理虽然无差别而不妨论差别,虽然说差别仍然是无差别。这是圆教位次的十番辨别。

以上约四教而论位次上的差别。

第五三法妙

通过修行,位次是从因至果的过程,而三法妙是纯粹的果位,从因至果,有因必定有果。修行有藏、通、别、圆四种行,位次也有藏、通、别、圆四种位次,证果以后是三法妙,就是大家究竟的目的地在什么地方,所以三法妙是一个归结处。智者大师从六个方面讲:

一先总明三轨,一个是真性轨,一个是观照轨,一个是资成轨。三轨是法轨,真性轨代表理体,法身德;观照轨代表般若德;资成轨代表解脱德。实际就是三德,三德就是果上三法轨,三法轨从因来讲就是三佛性,正因佛性就是真性轨,了因佛性就是观照轨,缘因佛性就是资成轨。这三法轨都可以通达到佛地。

二再下面是历别三轨,所谓历别三轨就是方便开合三法,其实三法都是为了一佛乘。又三法可以开成四教的三法。

三又要辨粗妙,就是前面四教三法,从浅至深的三法,藏教、通教、别教的三法皆粗,而圆教三法为妙。先做这样粗妙的辨别。是相对妙。

第四开粗显妙。别教的三轨是隔历的,而圆教的三轨是圆融的,它不是分割的,所以我们要从别教的三轨的基础上深入地认识圆教的三轨,圆教的三轨是圆融的。三法轨即是一佛乘法,一佛乘法即具足三法。不纵不横,不动不出之妙法。开前三教方便之粗而融入圆教真实之妙,如此而成绝待妙。

五是明始终,以凡夫地的一念心为开始,以圆教的究竟佛陀为终止。而要阐明天台宗是以凡夫一念心即具足十法界性相,无不圆满。为三法轨之始。

六类通十种三法,为了开显无边的妙理,一种三法可以通达无量种三法,观开成空、假、中三观,三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佛性有三佛性,又有三道,苦道、业道、烦恼道;三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阿摩罗识;(在中国新旧两派唯识学对于阿陀那识的看法不同,旧学以真谛为代表,新学以玄奘为代表。旧学以为阿陀那识是第七识,天台宗也这样认为。新学说第八识有三位:在凡夫、二乘有学位、及七地以前菩萨为我爱执藏现行位,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由凡夫到二乘无学位圣者,大乘十地菩萨为善恶业果位,第八识称为异熟识、阿陀那识;从凡夫至佛果为相续执持位,第八识称为阿陀那识。)还有三菩提有实相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三大乘有理乘、随乘、得乘;三身有法身、报身、应身;三涅槃有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三宝有法宝、佛宝、僧宝;三德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等等无数种三法。也可以十种三法进行类通。这十种三法也有始终,从三道到三识,到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再到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再到三德,这是从始到终,有始有终,这十种三法把凡夫至圣人的一切三法囊括无余。

七悉檀料简,有人认为既然十种三法和其他一切法,都可以用三轨来通论,就不必用其他各种说法啦。智者大师就说众生的根机不同,佛说法也不会拘泥一格,以四悉檀因缘善巧演说三法令众生悟入佛知见。

第六感应妙

前面这五种妙我们总结一下叫自行,后面这五种妙叫做化他,前面五种妙都是为了自己修行做准备的,乃至到证果,都是自己从境妙认识,到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这都是为自行做准备,后面还有五种妙都是为化他做准备的,所以要进行分类。

后面五种妙从感应妙开始,既然我们已经讲到从修行开始,位次的提高,最后证到三法妙,证到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证到三德涅槃以后,三宝、三德的时候,你就从这三德里开始起妙用。以般若德再去观照众生的根机,般若德就是以佛的智慧,佛知佛见来观察,观察众生有无量的根机,无量的差别。

然后有感应妙。感应妙智者大师分六方面讲:一释感应名、二明机应相、三明机感不同、四明机应相对、五明机应粗妙、六明观心。

一释感应名:所谓感就是机的意思。也就是指众生,众生就好像是幼子,需要父母的关爱,换一句话说招感到父母的关爱。站在机上来讲,有三种义:微、关、宜。“微”:当众生的善法根机微微发动的时候,佛菩萨就来相应,所以我们称它为微;“关”:众生的善恶之机跟圣人的慈悲心相关,意思是众生的善恶会触动佛菩萨的慈悲心,所以叫关。“宜”:众生跟圣人有相宜之处。比如说现在的众生喜欢念佛,那念佛法门是众生所宜,有些人禅宗法门跟他相宜,有些密宗相宜,有些天台宗相宜,有些华严宗相宜,有些唯识宗相宜。这个叫相宜,众生根机你要去观察,量非常多,有些人学广,有些人只会学简略的,有些人喜欢闻广,有些人喜欢独修,有些人喜欢听法,众生的根机,无量的差别,因此诸佛菩萨赐予众生种种适宜的法门。所以称为宜。站在众生的机上来讲,叫做感。

应有三种意思:赴、对、应。“赴”:就是趋向、前来的意思。佛菩萨来趋向于你。众生这种微弱将发的善根机,在将发未发之间,趋向于你,佛菩萨都能依感而赴,如同天上的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佛菩萨如同天上的月亮,众生如同地上的千江水,不来而来,来而不来。“对”就是丝丝相扣,诸佛菩萨可以跟你相对,你需要什么,你需要藏教法,他给你藏教法;需要闻苦集灭道,他就给你讲苦集灭道;你喜欢听无常苦空无我,他给你讲;你喜欢大乘的妙行,他给你讲大乘的空行,或者跟你讲中观见,唯识观,或者跟你讲实相观……种种众生有种种需要。诸佛菩萨一一都能相对满足众生的需求。“应”就是跟你相应,有感必应。所以感应妙是以佛的智慧,以佛的见解来鉴别众生的根机是没有差错的。

二明机应相:众生善恶为机相,诸佛菩萨慈悲为应相。众生有善机,有恶机;善机有三恶道的机,有三善道的机,有佛乘的机。这种种差别都很大。佛菩萨以慈悲的心来论应,佛菩萨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对孩子很关心,把一切众生当做自己亲生的儿女来关照、爱护、慈悲。所以以慈悲来起应,因为他自己有宝藏,有宝库,有三德的法,这个宝库里面有无量的妙用,所以众生需要什么,他就能给与什么。他的慈悲是有理由的,他的慈悲是有证量的,也就是说他可以给与你。《法华经》中说:“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请观音经》中说:“或游地狱,大悲代受苦。”

三明机感不同:由于众生根性无量,所以诸佛菩萨巧应也无穷尽。方便论起来便有四句的差别,有冥机冥应,冥机显应,显机冥应,显机显应。四句又可以分为十六句,十六句又可以分为三十二句,加根本四句,成三十六句。有与十法界机应论差别,配合三业、三世、十界、自行化他,因此感应可以说是不可思议,很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