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48734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于是立刻回答道:“禅师!要我做什么事?”

禅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失望,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喊道:“侍者!”侍者又像第一次那样回答。这样反复几次以后,法明禅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法明禅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禅师,你在叫谁呀?”禅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地对他说:“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疑惑道:“禅师,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法明禅师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不是我不想点化你,实在是你太辜负我了呀!”侍者回答道:“禅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不会辜负你,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法明禅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为什么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呢?其实,佛祖与众生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世间林林总总,如是生活,如是禅。

禅,是洞悉生命及世界的真理,是通向觉悟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众生解脱奔向幸福的路标。禅可以帮助人们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开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磨炼心地,禅能够给人安定、彻悟、清净、智慧,这些,都是忙乱、疲惫、被折磨、被蒙蔽的现代人最需要的东西。

懂得了禅,我们就能够在富时平和、穷时快乐、工作时舒心、休息时放松,就能够生无烦恼,死无畏惧。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因人心里装了太多的贪欲、嗔心、痴念,才妄生出许多无名的烦恼和悲苦,到头更要自食紧张、焦虑、抑郁、压力等恶果。去除这些恶果,需要我们参悟佛理,知恩重义,智慧做人,以宽容博大、淡泊宁静的心态除妄去执。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禅花开,会心笑”,才能感受到明月清风般的淡泊和静清寂,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

那么,何为佛?佛是人生的觉者。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而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能大彻大悟,人人都能回归圆满,人人都能离苦得乐,做不到“空”,只因人的佛性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坚韧,只因没有去除杂质才容易折断。铁器只有去除杂质才能制成精纯的器物,人只有抛却烦恼,才能觉海慈航,安抵人生的彼岸。

在法的世界里,你应该了解忍耐不是压抑;你会懂得慈悲不需伪装;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不仅如此,佛学的智慧,还能让你拥有自在和欢喜。

佛家讲佛法,佛法就像一颗坚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时他们能够尝到糖的味道;对有牙齿的人来说,把糖放在口中咀嚼,他们能感受到糖的质感。若是不会运用,则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所以,我们需在了解佛法的基础上,体悟佛法,洞明它的精髓。

《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这样的道理,这样的处事原则,不只须弥山的佛祖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

娴静的午后,蔽日的葡藤,舒适的躺椅,半盏香茗,一曲梵音,闻着茶香阵阵,看着光影里透出的禅机,你会感到世间的一切烦恼瞬时化作缥缈的烟云。正所谓:“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迷路人。”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驻守着福田,每一片福田都孕育着云水禅心。生活中的一切道理都与禅意一脉相承,在《佛陀的下午茶》里,禅心莲韵般的故事与解析如清澈的山泉、和煦的清风,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当你悠游在字里行间时,它已给你的心灵洗了个澡。

此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净化你的心灵,启迪你的思维,更能让你在品评香茗中享受无上的菩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