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佛陀的下午茶:佛经中的人生絮语
48734400000002

第2章 自爱:人生不能“反客为主”(1)

马祖禅师茶语:最珍贵的宝藏在自己心里

人生路上,我们总以为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而习惯到远方寻求最美的风景。面对眼前的处境,常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在遇到苦难的时候,总喜欢向别人去求助。其实,最美丽的风景就在眼前,最珍贵的宝藏就在自己心里。

大珠慧海第一次拜见马祖禅师时,虔诚礼拜。

马祖禅师问他:“你来此所为何事?”

大珠慧海说:“我来这里向您求佛法。”

马祖禅师:“我这里什么也没有,哪里有你要求的佛法呢?你都没有顾好自己家里的宝藏,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宝藏,怎么就东奔西跑向外寻找呢?”

“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藏呢?”大珠慧海困惑不解。

“现在正在询问我的就是你自家的宝藏,你所需要的一切就在你的心里,一样都不欠缺,你又为何要向外寻找呢?”

大珠慧海顿悟,叩首离去。

道家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时常困惑,时常觉得迷茫无助,时常忽略自己内心的力量,皆是因为不自知。因为不自知,所以知人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因此,不能认清自己,无法改进自己的缺点,也就无从发挥自己的长处。

星云大师说:“许多人之所以不能自知,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同体共生’的道理。他们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做到心境合一,因此心容易被外界的情景所扭转,容易被外物奴役,既而做不到自知。”

《吕氏春秋》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做到真正的自我知晓,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

佛法的宝藏,本来就在人的自性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财富,凡事求诸己身,打开自度之门,才不会沦为只向他人求助的乞丐。

盏茶铭心

每个平凡人心中都有一座最珍贵的宝藏,这座宝藏中藏着无数度化自己的珍宝。佛原本跟众人一样,只不过是从内心的宝藏中找到了度化自己的珍宝,涅槃自度,终成圆满。

赵州和尚茶语:自伞自度,自修自福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他便扔下这个人独自走了。

禅师不肯借伞给信者,其实是禅师的大慈悲。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正的禅性,就可以不被魔迷惑。不认识真正的自我本性,却想让别人度,这如同自家的宝藏不用,却专门想着别人家的,怎么能称心如意呢?

六祖说:“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戒自度,一切都离不开自己。”我们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求助他人,却忘了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尚未开发的潜力,并拥有把难题变成机会的能力,为什么我们不去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却要祈求他人的怜悯和帮助呢?

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一次到郊外打猎,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边一看,见一男子正在水中挣扎。这河水并不深,拿破仑端着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落水的男子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来。

拿破仑以枪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该由自己负责,唯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

六祖说:“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谓自性自度?前提是认识自己,认识了自己就是开悟,开悟就见了般若,见了般若就是得到了解脱,这就是自性自度。

自性自度讲究的方法是,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以戒、定、慧来度贪、嗔、痴,没有什么比这种方法更可靠更方便的了。

世间每一个人唯一可依靠的就是自己,除了你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带给你成功。

自力更生和自我挑战能够教会一个人从自身力量中汲取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激发下,挫折不仅不会变成不幸和痛苦,相反,通过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自助实干,挫折和不幸还会转化成一种幸福,它能够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并为之勇敢地奋斗。

许多从艰苦环境中奋斗出来的人,他们并不比我们拥有更多的天赋,而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完全是因为他们能够战胜自己、坚强独立。即使我们最终没能到达彼岸,但只要我们努力了,用自己的力量征服痛苦,渡过难关,就能体会到快乐。

盏茶铭心

赵州和尚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其他的都不可靠,只有自己度自己最可靠。”生命的战场不是没有同盟,只是这些盟友只能做我们精神上的“拉拉队”,给你加油,让你自信,而一切赛程还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能完全依赖别人。

憨山大师茶语:我执则心执,心执则物迷

佛陀经常借助人间的普通生活开示弟子,讲授佛法,下面故事中佛陀借牛的蒙昧引申出人的蒙昧,进而阐述了“我执”的含义。

佛陀在罗阅只国的竹林精舍时,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请,偕同弟子至城中开示说法。结束后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见一人赶着牛群回城。牛儿个个肥壮,一路上跳跃奔逐,不时还以牛角互相抵触。佛陀见到此景,有感而发,说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族性男女;

贮聚财产,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如荧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毕,就座后,阿难即稽首请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说的偈语,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义理,祈请世尊慈悲开示!”佛陀告诉阿难:“回来的路上,你是否见到那位牧牛人赶着牛回城?”阿难回答:“是的。”佛陀接着说:“这群牛的主人是屠户之家,原本养了上千头牛,为了让牛健壮肥美,屠户雇人天天放这群牛到牧草丰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选最肥壮的牛,宰杀赚钱。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这群牛已经被宰杀超过半数,然而,这群糊涂的牛儿浑然不知,依旧每天开心地吃草玩乐,与同伴争斗。我因为感伤它们如此的无智,所以才会说此偈语。”

接着,佛陀又对众弟子开示:“不仅仅这群牛如此,世人也是一样,不晓得无常的道理,执著地认为有一个实有不变的‘我’存在,每天只知贪图五欲之乐,更为了永不满足的欲望而彼此伤害。当无常来临之际,世人无力超越,只能掉入轮回的深渊,生生世世无法出离。所以,世人又与这群牛有何差别呢!”

的确,人类自诩为万物灵长,但有的时候,人对于宇宙大智慧的认知,并不比牛高明多少,这也是人类的悲哀。

实际上,“我”怎么可能优于一切、高于一切?众生平等,不能以平等之心对待别人,那么怎么能让别人以平等之心对待自己呢。以恶对恶,以自私对自私,就开始了自私与恶的恶性循环,人因此而难逃苦海。

执著是因为心中有个“我”,于是天是天,地是地,你是你,我是我,一切的一切都被分开了,分开后慈悲就有限了。譬如耳朵发痒,手自然就去搔,也不要报酬,为何?因为它们是一体的,没有彼此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