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具魅力的名城古镇
4875100000016

第16章 魅力名城古镇——非洲篇(1)

非斯——伊斯兰圣城

非斯是摩洛哥的一座历史古城,位于国境北部非斯省,坐落在中阿特拉斯山北麓海拔410米的高地上,为摩洛哥国土上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

非斯城始建于公元前808年,摩洛哥第一个王朝国王伊德里斯二世,他也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曾孙,于公元8世纪在汪达尔人毁坏的城址上重新修建。之后,处在从地中海到非洲、从马格里布东部到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交汇点上的非斯便茁壮成长起来了。公元9世纪,被伍麦叶人从科尔多瓦驱赶出来的安达卢西亚人在非斯河谷右岸定居下来,从突尼斯凯鲁万来的移民则在左岸安了家。1069年,这两个社区合二为一,由此组成了非斯城。非斯城在14世纪和17世纪达到鼎盛时期。1912年,当法国统治者把首都改建到拉巴特后,它的政治地位逐渐衰落。

非斯这个名称是由“法斯冶演变来的。在阿拉伯语里,“法斯冶意为“金色的斧子冶,据说伊德里斯二世当年主持该城破土奠基时,在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发现一把金色的巨斧,伊德里斯二世感到这是吉祥的征兆,当即给城市定名为“法斯冶,后来“法斯冶变成了“非斯冶,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当城市建成后,伊德里斯二世将它定为摩洛哥的第一个伊斯兰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都城。在阿拉伯语里,“法斯冶还有“肥美的土地冶和“鹤嘴锄冶的意思。由于非斯城建在一个不大的山谷里,郊外丘陵环绕,山坡上橄榄树郁郁葱葱,越过丘陵便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小河、沟渠纵横,流水淙淙,气候宜人,植被茂盛,终年常青,物产丰富,故有“肥美的土地冶之称。关于“鹤嘴锄冶的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伊德里斯二世拿出一把似鹤嘴的锄,让手下的人传看,因当地人从未见过这种锄,感到非常惊奇。伊德里斯二世命人用此锄翻一下地,以考察此锄是否有用,手下的人一试,发现这种锄翻地又快又好,连声称赞。

后来,此锄传到民间,很快被人们采用。为了纪念这一有意义的发现,便将伊德里斯二世居住的城市称为“法斯冶,即今天的“非斯冶。

非斯城素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著称于世界。城区的建筑风格、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仍表现出浓厚的中世纪风貌。古城里的历史古迹到处都是,而且这些古迹都保护和维修得很好。其他反映伊斯兰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城堡、宫殿、博物馆等亦比比皆是。另外,非斯城的创建者伊德里斯二世国王的陵墓,也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非斯城内处处可见泉水,这些泉水被视为“圣水冶。

行走在非斯老城,宛如时光倒流数百上千年。工匠铺奏着旧时的音乐,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气息。迷宫般的小巷里,满载货物的小毛驴与游人擦身而过。

这里灰褐色和淡黄色的房屋鳞次栉比,从费兹河两岸向上伸展到平缓的山坡上,并有300多座清真寺塔点缀其间,这里除了自然的造化,还融汇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和令人瞠目的财富。它那华美的宫殿、庄严的清真寺、曲折幽深的街道,让人感到这分明是进入了《天方夜谭》的城市。

金沙萨——黑非洲花城

在刚果河下游,西距大西洋500千米处的东西两岸,分别坐落着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和刚果人民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

金沙萨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地处高温多雨的热带,花草树木终年郁郁葱葱,整个市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高大的椰子树、棕榈树、芒果树、猴子面包树以及各种花草到处繁茂生长,环城的山丘上绿草如茵,各式建筑掩映在终年长绿的树丛当中。佳木葱茏,百卉争妍,呈现一派迷人的热带色彩,不愧为“黑非洲花城冶。曲折蜿蜒的刚果河在城市的西侧缓缓流过,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饱经时代沧桑的城市历史。

刚果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素有“世界原料仓库冶“中非宝石冶“非洲矿都冶之称。走进市东南部的国际展览中心,人们可以看到展出的各种矿物标本和图表。在这里人们会发现,刚果的钴、钽和锗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锰、铜、锡、镉、锌等稀有矿产也名列世界前茅。其金刚石和钴的储量和产量在近几十年一直居全球之冠。金沙萨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原来的工业主要以矿业为主,现在逐步扩展到各种轻工业,金融业和商业也发展很快。

金沙萨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茂密高大的凤凰树和芙蓉树组成了花木胜境,高大的建筑群从翡翠似的树海中拔地而起。以独立日命名的宽阔平坦的“630冶大街,又叫独立日大街,是刚果独立的象征,也是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两旁,高楼林立,政府机关、旅馆、高级商店鳞次栉比。标志国家财富、高达22层的刚果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象征国家权力的国家议会大楼,流线型的刚果银行大厦并列矗立在刚果河畔。总统府和国防部大楼坐落在恩加利埃马山上。

市区内规模较大的动植物园,更是游人喜爱光临的地方。这里驯养着来自刚果全国各地的各种珍贵的野生飞禽走兽,如孔雀、大象、羚羊、猩猩、河马、长颈鹿等。很多在非洲濒于绝迹的动植物在这儿都得以生养繁殖。

梅克内斯——雄伟的军事名城

梅克内斯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游历了梅克内斯的人,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周游一番后刚刚苏醒,但是城中铁匠的娴熟技艺、商贩的机智、木雕艺人的绝活、露天市场的喧闹,这些记忆他们永远忘不了。梅克内斯城建于11世纪,是摩洛哥王国皇城之一,在中阿特拉斯山脉的北坡。1672年由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拉伊·伊斯梅尔定为国都。传说这位君主爱马,王宫里养了500匹骏马,他每天去马厩里巡视,并精心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的马厩。在王宫附近还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马厩和粮仓至今保存完好。

梅克内斯是一个雄伟的西班牙—摩尔风格的地方,四周有高墙和巨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17世纪马格里布时期的伊斯兰和欧洲风格的和谐统一体。

如果没有民间的能工巧匠,摩洛哥的传统建筑是不可想象的。这些能工巧匠是石头、大理石、树木或石膏的雕刻能手,是压模工和陶瓷马赛克的铺设能手。清真寺、商铺或贵族的宫殿——所有的建筑都以其美妙的、难以言表的建筑装饰让人们惊奇。

在梅克内斯,除了巨大的纪念建筑之外,如达尔马克赫宰王宫、西迪清真寺、穆拉伊·伊斯梅尔陵墓等,你还能欣赏阿哥达勒谷地的美丽景色。离梅克内斯很近的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给游人的款待令人难忘。这座古代堡垒周围长2郾5千米,有6个城门。

梅克内斯王宫由众多圆拱组成,门窗形如中国陕北的窑洞,却装饰着极为精细的石刻。阳光从圆拱射入房中,在地面上留下耀眼的光斑。宫殿里面很安静,偶尔有白衣白帽的阿拉伯人走过,表情安静庄严。惶惑间,仿佛时间流转千年,这白衣白帽使者正要带我们去朝见帝王。无数的柱石屹立在一片绿色的背景上,金色的城墙反射着太阳的温暖。骑着骏马走进堂皇的巴博·曼苏尔城门,也走进了摩利·伊兹麦尔的帝国梦想。

尽管古城的历史引来了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历经多少世纪沧桑之后,梅克内斯和周围的环境依然不变。日落时分,西天的余晖在城墙反照下映得皇城通红一片。你可在水草丰茂的花园间小憩,也可以驻足于第一个阿拉伯王朝创建者的坟旁,或是穿行在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的废墟间,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穆拉伊·伊德里斯的历史之中。

底比斯——百门之都

尼罗河上曾经雄踞着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这就是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冶的底比斯。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是埃及的著名古迹,位于埃及的卢克索至卡纳克一带,跨尼罗河中游两岸,为古埃及的中王国与新王国(第十九王朝至第二十五王朝)时代首都。古城面积约15郾5平方千米,东岸有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西岸为王室陵墓所在地——帝王谷和王后谷。

底比斯最著名的古埃及建筑是卡纳克神庙,它由蒙特神庙、阿蒙大神庙和赖特神庙三组建筑物组成,均有砖墙环绕。阿蒙大神庙始建于公元前1870年,其后十多个王朝对其加以扩建,是古埃及法老献给太阳神、自然神和月亮神的庙宇。其全部用巨石建造,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庙宇。

卡纳克神庙的大柱厅素有“艺术世界奇观冶之称。此庙大厅建于两代国王统治时期,即公元前1302至前1290年第十九王朝西提国王时期和公元前1290至前1224年拉美西斯二世执政时期。厅壁上刻有许多奇妙的浮雕和铭文,记载了国王与诸神之间的关系。

走进神庙的小厅,可看到两块方尖碑,这是为纪念哈特谢普苏特女王而建的。哈特谢普苏特是埃及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图特莫斯二世国王的王后,国王驾崩后,她于公元前1486至前1468年执政。

神庙中的圣殿由花岗岩建成,分里外两间。里面一间是专为存放圣船用的,墙壁上的浮雕描绘了当年圣船出发的盛况。神庙的大庭院建于公元前945年,是埃及最大的神庙院,占地面积达7989郾7平方米。庭院的左边有西提二世庙,右边为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阿蒙神庙,中间有一石柱厅,高达21米的大石柱耸然矗立。

神庙除有雄伟的建筑外,还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浮雕和彩绘。选用题材很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埃及古代社会的生活。其中有国王、贵族祭祀活动的盛大场面,也有农夫、船匠生产劳动的情景,有些彩绘和浮雕逼真地刻画出顽皮的儿童和爬动的虫兽的形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卢克索神庙建于公元前14世纪,是献给阿蒙神的,神庙原长190多米,宽约50米,里面包括庭院、大柱厅和诸神殿等部分。神庙最南端是一座圣殿,残存的遗迹中有一幅浮雕,描绘了阿门诺菲斯三世法老由神引导步入圣殿的情景。

中央大厅东面是一个小型礼拜堂,四周石壁上的雕刻描绘了特伊亚女王和阿蒙太阳神象征性结婚,以及他们在女神帮助下,降生王子时的情景。庭院四周三面建有双排雅致的似纸草捆扎状的石柱,柱顶呈伞形花序状,十分优美。

神庙墙上的浮雕生动地描述了拉美西斯二世执政初期与赫梯人作战的情景。左右两边的浮雕构成一幅完整的组织画。左边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军营生活、战前召开军事会议及法老御驾亲征、在战车上指挥战斗的情况。右边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拉美西斯二世向敌人发动进攻,弯弓射箭的动作及赫梯人溃逃的情景。在拉美西斯庭院里,石柱中间有一尊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像,旁边的石壁上雕刻着浮雕和文字,叙述了当年这里举行庆典仪式的情形。

在尼罗河西岸,有古埃及王朝的王室陵墓。在沿尼罗河谷地边缘山崖长达数十千米的地带,散落着数以千百计的古墓。在山崖与河岸之间是各代法老建造的祭庙。位于山崖背后的一个荒凉的山谷里有安放法老木乃伊的秘密墓室,因为共计有新王国的62位法老长眠于此,故称为“帝王谷冶。从“帝王谷冶往东几千米是第十八王朝著名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在位时兴建的葬仪殿。其以阶梯式庙宇、希腊式廊柱和独具特色的岩雕而蜚声世界。虽经历3000多年,大殿上的浮雕依然保存完整。

卡诺——沙漠中的港口

卡诺位于尼日利亚的北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边缘,为卡诺州首府。卡诺是尼日利亚的一座历史古城,是豪萨古文化的发源地,所以这里的居民主要是豪萨人。卡诺原是西非穿越撒哈拉沙漠同北非、东非进行骆驼商队贸易的交通要塞,素有“沙漠港口冶之称。市区名胜古迹众多,气候凉爽宜人,花木争艳,每逢旱季时期,游客纷纷来此避暑游览。

卡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不单是在尼日利亚,就是在西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卡诺也是一座著名的古城。早在1095年至1134年,豪萨人在尼日利亚北部建立了7个城邦王国,卡诺就成为其中最著名的卡诺王国的首邑。当年率众建城,功垂青史的阿布加亚瓦族的首领名叫卡诺,所以城市也取名于此。

14世纪、15世纪是卡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卡诺很快成为豪萨地区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15世纪后半叶,卡诺成为西非至尼罗河流域间最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伊斯兰教的传播对卡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城邦政权集中,传统地方势力被削弱。16世纪以后是卡诺历史上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卡诺同卡齐纳、朱昆、博尔努的关系紧张,卡诺城也遭受了好几次进攻。

卡诺国王们认识到“护大卡诺冶对卡诺城安全的重要性,纷纷在卡诺城周围的交通要道或战略要塞建立了一些小城镇。这些城镇虽较分散,且非经济中心,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卡诺城周围农村地区的一体化,而其经济成效直到19世纪才显现出来。

今天的卡诺城是尼日利亚卡诺州首府,工业很发达,拥有纺织、皮革、榨油(花生油)、罐头食品、卷烟、汽车装配、制鞋等工业。商贸活跃,以牲畜、皮毛、皮革制品、陶器、手工业品、柯拉果等贸易最盛。卡诺还是西非现代化的陆空交通枢纽,现代化公路自市中心向四面辐射展开,密如蛛网;铁路通向拉各斯和哈尔科特港;现代化的大型国际机场,飞机频繁起落,东到卡拉奇,西去纽约,北往罗马、伦敦,均有直达航线。

坐落在旧城中央位置的埃米尔王宫,占地广阔,建筑宏伟,外观朴实,内部豪华,是卡诺最著名的古建筑。每逢伊斯兰教重大节日,埃米尔身着色彩缤纷的民族服装,由马队和持古代兵器的卫士簇拥出席集会或游行,阵容庞大,威风凛凛,浩浩荡荡,引得万众瞩目。

中央清真寺塔尖高耸,寺内祈祷大厅宽敞华丽,寺前广场面积很大,整个建筑为深黄色,寺内寺外可同时容纳十几万人做礼拜,是老城区最巍峨堂皇的建筑。

卡诺城里还有非洲最古老的市场——库米尔市场。从16世纪开始,这里是当时大西洋到尼罗河之间最重要的商贸场所之一,每天不知道有多少骆驼商队从此处进出撒哈拉沙漠,上演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人们想象中黄沙满天的非洲城市不同,卡诺新城树木葱郁,花草遍地,每个街心公园中央都竖立着一座构思独到、寓意深刻的雕塑,和谐美观的城市布局,给人以繁华、大方、清新、幽雅之感。卡诺不愧为一座古代文明与现代风貌相结合的城市。

卡诺就是这样一座别具风采的非洲城市,既可以看到起伏不平的沙海奇观,也可以遇见在市区内阔步行走的骆驼,还可以看到戴着面纱的阿拉伯女性,更可以看到万人祈祷的壮观场面……这就是被称为“沙漠港口冶的卡诺城,一座散发着历史和现代双重光芒的文明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