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银行一直在大众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当互联网涉足该行业的时候,它还是被深深影响了,通过网络转账、支付,不仅更方便,
同时还免去了一些额外费用。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原因是大众已经习惯了互联网平台上的金融产品。
此时,银行恐怕是真的要面临危机了,
它会如何反击呢?本章节将给出答案。
一、正被颠覆的行业现状
现状1: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业
早在2009年,马云就曾表示,必须用危机来改变银行,雄心壮志的一句话,却被银行界嗤之以鼻。确实,银行作为中国金融界的龙头老大,想改变银行,实在是有些痴人说梦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马云的这句豪言只是一句玩笑。
在过去,我们很难将互联网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虽然大批行业已经与互联网合作,但我们很难想象金融行业也会和这些行业一样。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金融界对于数据的极度依赖,让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成为金融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其实,早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刚刚发明出来,金融行业就已经将其应用到了内部管理之中,但却一直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
作为“最会赚钱”的金融行业而言,能够减少成本、提高收益的任何手段都是不容忽视的。但中国的金融界在利用互联网时,却忽视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中国金融界的龙头——银行,是不会放弃“躺着赚钱”的享受的。即使众多行业已经被互联网所“侵蚀”,但传统银行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而“危机感”更是从来没有的。
2013年,马云再也等不下去了,又表示,如果银行不改变,阿里巴巴就改变银行,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再也没人将之视为玩笑话。从2010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已经推出自己的小贷公司,3年间,阿里巴巴依靠淘宝众多中小卖家,在小额贷款市场上做得风生水起,而犹如鸡肋的小贷市场则一直被银行所忽视。到了2013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早就已经不是一家单纯的电子商务企业,其超过500亿元的累计放贷规模,市场第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让阿里巴巴“半只脚”踏入了金融界。
中信证券某分析师称,“互联网正在从理财、支付、贷款三个领域全方位进军金融领域。据《北京时报》报道,截至2014年1月15日,余额宝资产规模突破2500亿元,客户数超过了4900万户。
阿里巴巴已经完成了“存、转、贷”三大模块的布局,银行再也无法作壁上观。从2013年下半年,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就持续走高,一度超过6%,逼近余额宝的收益。而余额宝、现金宝、活期宝、理财通的相继推出,银行也悄然推出了自己的“宝宝”!
随着阿里巴巴的破局,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已经无法阻挡!当被称为“B.A.T”的互联网三大巨头——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纷纷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凭借着互联网企业的属性优势,互联网金融业在透明度、参与度、协作性、中间成本、便捷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传统银行所无法媲美的优越性。
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已经依靠余额宝吸收资金超过1000亿元,平均每天“吸金”超过6.6亿元!其中有多少流入到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们”的口袋,则尚未可知。但银行已经无法再“坐以待毙”了!在各大互联网理财产品“你追我赶”的收益率中,投资者拥有了更多投资渠道,优良的用户体验,让陷入“钱荒”的银行雪上加霜!
一名在大型国有银行工作的员工透露,“原本稳坐办公室,坐等储户上门的客户经理们为了完成指标,不得不放低身段,到大街上和互联网企业们一样吆喝叫卖,招徕客户”。马云的豪言壮志,终于得以初步实现!
现状2:指尖上的便捷服务
在各大银行的官方网站还未完善之时,互联网金融业就早早地从电脑走向了手机。3G网络的普及、4G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全民化,超高的便携性,让移动智能终端超越电脑,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上网渠道。
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经逼近3000亿元,而前三季度的累计规模也达到了5000亿元(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张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出,相对于以电脑、银行卡为渠道的互联网金融业模式,消费者明显更喜欢这种指尖上的便捷服务,中国互联网金融也得以正式迈入移动金融2.0时代!
作为传统金融行业的代表——银行,在看到互联网金融业的火爆之后,自然不会再在移动互联网金融市场上“消极怠工”!事实上,移动金融2.0时代的概念,正是由浦发银行于2013年6月所发布的:“手机银行不仅应囊括几乎所有的传统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功能,并能根据手机随时随地的特点,围绕位置服务和线下支付,提供具有渠道特色的生活服务,其在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全面覆盖能力上已超越传统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网上银行服务。”
但在行动上,银行却无可避免地再一次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所“碾压”,毕竟,最先进入移动智能终端的,正是这些互联网企业的产品,而在移动智能技术开发方面,互联网企业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3年8月,微信5.0版本发布,随着微信支付功能的加入,腾讯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金融市场!凭借超过5亿的用户规模,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易迅、当当、优酷、大众点评等互联网企业,就已经将微信作为自己扩大移动智能市场份额的平台。而各大银行,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放弃高成本、低效益的自主研发的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推出了自己的微信服务号。
2013年11月,支付宝宣布 ,其移动终端“支付宝钱包”将被作为独立品牌发展。依靠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领先优势,“支付宝钱包”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霸主。其用户也早已破亿,在“支付宝钱包”接下来的战略布局中,加强与线下企业的合作,成为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而同为互联网三大巨头的百度,也不甘落后地推出了“百度钱包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由于搜索引擎的网站属性,百度一直落后于阿里巴巴与腾讯,即使是在移动终端,百度的装机量也远不如阿里巴巴与腾讯。但在大数据时代,百度却有着明显的数据优势,“百度钱包SDK”在移动互联网金融市场将如何“开疆辟土”,也值得我们期待!
远程移动支付市场,已经成为互联网三大巨头的主战场,而三大移动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他们自然不能容忍别人将自己的主场变为战场。人们对于短信、电话等传统移动通信模式的需求,也正逐渐下降。于是,三大移动运营商,一致地选择了近程移动支付——NFC(近距离无线通信),作为自己突破市场困局的良机。
根据中国移动的介绍,NFC手机支付是“将各种电子卡片应用(如银行卡、公交卡、校园企业一卡通、会员卡等)装载在具有NFC性能的手机中,以提供一种安全、便捷、一卡多用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用户可持满足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规范要求的NFC手机,以非接触的方式在电子卡应用所对应的受理商户处使用”。也就是说,拥有了NFC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用户就可以刷手机进行现场购物消费、刷手机搭乘城市公交的士、刷手机通过门禁……
三大互联网企业、三大移动运营商,以及众多中小企业,都开始乘着互联网金融业的浪潮,将移动智能终端作为战场,意图侵蚀银行的“沃土”。当银行在金融行业显出疲态时,所有人都将金融市场作为一块大蛋糕,想要“分一杯羹”。
面对“群狼”的分割行动,银行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我们不难看出,各大银行在初期,都期望以自己的APP作为移动金融市场的开路先锋。但它们却忽视了用户和市场,在我们如今的生活、工作中,我们很难“一卡走遍天下”,工资卡、房贷卡、储蓄卡……我们每个人的钱包里几乎都有五六张不同银行的卡,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自己的手机中安装五六个银行的APP,来享受各大银行推出的“方便、快捷”的移动金融服务,这无疑给我们的手机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更何况,这些APP使用起来也没有那么“方便、快捷”。于是,各大银行几乎认命般地放弃了对自有APP的开发,进驻微信或支付宝钱包,或与移动运营商们布局NFC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就一直处于飞速的发展之中,而移动智能的发展,也让智能手机开始取代电脑。在手机上,我们可以上网、可以游戏、可以购物,也可以理财,作为消费者,我们自然更青睐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
在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等多方市场主体的竞争中,移动互联网金融业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够提供更为便捷的指尖上的服务,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赢得金融市场竞争的胜利!
现状3:社交中的金融模式
从Facebook和Twitter社交网站的快速崛起,以及腾讯的发家史来看,社交网络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可以说,谁掌握了社交网络,谁就将在接下来的大数据时代竞争中掌握先机!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每个企业市场竞争的最重要资产。每个企业,即使是中小企业,每天的运营都会生成多达几个GB(十亿字节)甚至TB(百万兆字节)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既可以了解企业管理的薄弱处,也能知道每一分利润的来源,更能对客户、市场进行全面的洞察,从而制订出相关的战略,挖掘出企业所有资源的深层价值,并取得更高的效率和收益!
根据英特尔的分析,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的规模预计每年拥有27%的增长率,市值将于2017 年达到 324 亿美元。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构成物联网的联网设备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据估计,到2020年联网设备的数量将会增加到 300 亿台。投资性能最卓越的技术和分析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他们大幅节省成本。
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呢?其实,大数据就是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的数据集合,有文字、有图片,也有视频。大数据的这些表现形式,是不是让我们很眼熟?我们每天刷微博、玩空间,看到的正是这些东西,这也是我们说“社交网络是未来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