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
48811100000013

第13章 建筑艺术教育(2)

一 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的特点

素描研究的核心是造型,素描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建筑学专业素描的教学也离不开这一中心主题。由于建筑学专业的素描教学比普通的素描教学的学时数要少得多(专业学时所限),且课时不很集中,如果按长期素描作业的训练程序,必然收效甚微,达不到素描教学的目的。因此,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的初步,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在某些方面有所加强和侧重。既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教学,又要因材施教;既要重视一般共性的基本规律研究,又要重视专业的特点。在课时数少、教学分散的情况下,使学生在用素描手法描绘形态的结构、透视、组合规律及综合的肌理表现过程中,认识形态、理解形态、发现设计。

对自然形态的特征、结构规律及透视规律等的认识和理解,还得通过描绘者用艺术的眼光去分析、观察和判断,“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这说明审美判断对艺术表现所起的支配作用。这一点对初入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是学生专业素质发展潜力之所在。

所谓先“看”后“画”,这个“看”就是审美的分析和判断,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美国艺术教育家沃尔夫在分析生活中一般的观看和艺术的观察的区别时曾经指出:“对艺术,学生们不应仅仅满足于看看而应真正尝试看见点东西。那这又是什么意思?……看见就是注意。他表示对某种观察物的一种意识,甚至一定程度的认识。看则更随意,更偶然。看见就是要理解,即使不是被观察物的全部意义,至少对它的特征和环境有所认识,从而达到更深的理解。”[11](11)因此,“看”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形体对象的透视、比例、线条、色彩、结构、体量、质感等表象的把握与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培养出从形体表象之中寻找出形体内在本质性的东西。这种通过视觉的感应而产生思维和联想,即从形式美的视觉感受上升到理性的判断、分析的审美过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赖于教与学的并进。首先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引导,如大量收集一些与专业特点结合较为紧密的优秀素描作品、画册、幻灯片等,通过讲解、观摩,拓宽学生素描的思维观念,引导学生从优秀的素描作品中提取带共性和科学性的因素,把学生的感受升华到艺术表现的审美高度。其二是让学生放开自己的视野,合理地从各种艺术种类中吸收养料,并有意识地临摹一些优秀的素描习作,以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能力及审美表现能力。

二 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的目的

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是在传统的素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专业服务的造型训练。1585年,在意大利创立的波仑亚美术学院奠定了素描教学的基础,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919年,葛罗毕宇斯在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在素描教学领域里掀起了一场革命,推动了整个现代设计教育的进程,其教育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地院校在吸收外来素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设计专业特点,也在进行素描教学的改革。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先后开设了设计素描、结构透视素描等课目。这种素描教学与传统的素描教学是有区别的。普通素描教学以构图、形体准确(共性)、明暗层次的微妙变化、质感、量感、空间感、虚实处理等为重点,而具有设计专业特点的设计素描、结构透视素描教学则侧重于艺术与设计的基础教育,理性高于一切,同时,也不失感性的内涵。它以形态组合及过渡为规律,形态剖析理解等为侧重,在练习上,重视过程,而不在画面的表现效果。在观察方法上,依靠三维正方形为基准,扩展式地描绘对象,强化眼、脑、手的配合。通过线去表现形体结构,在对结构的分析过程中,透彻地将理性结构同空间想象的分析有组织地表现出来,从中了解设计创造程序的关系,促进学生掌握视觉和技巧上的准确性,并对设计程序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三 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的思路

依据建筑学专业设计的特点,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应在此基础上展开与自己专业相适应的素描教学。如刚进入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造型训练时,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所要描绘的对象找准“形”。因此,在素描教学之初,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使用规范的石膏几何体,从讲解绘画透视入手,把重点放在解决形体对象“形”的轮廓最常用的一点和两点透视上,使学生在第一课就接触到通过透视的原理抓“形”的重要性。几何形体的石膏写生这个阶段不能走过场,这是因为几何形体是自然界各种形态构成的基础,是艺术造型规律的内涵,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体,是认识形态、理解形态,发现设计的前提。

在面对形体对象进行实地写生时,学生最易犯的毛病是把素描的打“形”画成透视图样。由于方法不得当,造成在纸上直接找透视消失点,而使得画面的构图不饱满。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强调学生的构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阶段要强调:正确观察、深刻理解、不求画面表面效果,注重画面构图。使学生打破在画纸上直接找透视消失点的不良习惯,使理论上知道的透视消失点,变成用绘画艺术的视觉感的目测法来找消失点。在表现方法上,要求学生运用垂直线、水平线及辅助线找准形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形”,即用线来表现,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灵活地运用线的浓、重、轻、浅、粗、细的质感来表现形体对象的结构及功能组合关系,做到画面虽有许多辅助线条,但并不凌乱。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不断体会、实践来达到目的。这一阶段学生应完成8张以上的作业练习。

显然,学生在经过第一阶段的训练后,已初步对形体对象的结构、透视及功能组合关系有了逐渐的认识。此时,画面上的辅助线条就不再成为主要问题了,余下的问题是在去掉或减弱这些辅助线后,在线质的基础上如何画出形体的光感、体感、量感及质感。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讲授素描的一些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情况下光对形体对象的影响,吸收中国画中表现光的特殊手法,以加强形体对象的光感效果和立体空间效果,为下一阶段的形体结构处理、表面肌理描绘及画面整体效果等作好准备工作。这一阶段学生应完成4~5张作业。

在完成前面两个阶段的课程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始进入综合性的素描练习了。这一阶段可以安排一些建筑模具、工业产品、板材、布材、建筑陶器及建筑物局部等与建筑学专业联系密切的单体或组合体进行写实性的素描。写生时可根据形态表面肌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描绘方法。亦可通过多种形体的摆设,利用联想和想象重组画面结构,表现创意绘画。敏锐细致地结构表面观察、形体的设计组合以及深入的肌理表现,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通过这一课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意能力和运用素描手段表现形体结构及表面肌理的描绘能力。

四 结语

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审美教学。因此,教师要切实把握住每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及表观节奏。打“形”用第二阶段的方法,即用线辅以少许的面,解决形态的轮廓及光感、体感等问题。在打“形”出问题时,可提醒学生用第一阶段的结构透视素描法校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避免了打“形”不准时无从入手修改的毛病,又可以让学生在素描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顺利地使学生进入第三阶段的综合性训练。笔者认为,坚持扎实的素描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树立现代的设计观念,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对建筑学专业风景色彩写生教学的见解

一 问题的提出

建筑学专业风景色彩写生教学,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训练课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建筑师全面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现有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色彩写生课程,一般是从静物色彩写生逐渐过渡到风景色彩写生,而风景色彩写生课程,历来被认为是与建筑学专业设计表现有着紧密联系的最好课题,一直广泛地沿用至今,受到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普遍重视。

但是,从我国现有的建筑学专业的现状,以及本课程与建筑学专业各学科之间的教学联系来看,这种一直沿用的与美术院校的工艺美术类相近似的风景色彩写生课程的教学法,在观念和认识上,明显地在许多方面没有照顾到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绘画能力及审美水平。他们比美术院校的学生基础弱且班级学生多(工科类考生),绘画训练时间比美术院校的学生短且教学分散(专业性质要求),训练过于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传播方式依赖于学生的“顿悟”和“感知”,教学方式类似于传统的工艺传授。这种缓慢的节奏和不够明确的训练手段,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风景色彩写生中的技艺水平提高甚慢,收获甚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建筑学专业的风景色彩写生课程的教学应该怎样实施才能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短时间內掌握风景色彩写生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和色彩的表现能力,更快地与建筑学专业各学科之间建立起协调一致的关系,为将来的建筑设计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几年来,在我所从事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色彩写生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我从研究色彩自身的客观规律出发,依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总结了建筑学专业风景色彩写生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对建筑学专业的风景色彩写生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种见解。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学生对自然景观中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二是改变学生对自然景观中形体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

二 建筑学专业风景色彩写生初始阶段的教学

自然界的色彩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人们对大自然的色彩感觉来自于人眼的视网膜对自然影像的色彩敏感程度。排除个别人对色彩感觉的天赋外,一般正常人对色彩的感觉是略有差异的(至于全色盲或色弱者就另当别论了)。这种差异虽然对色彩感觉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绝对因素。面对大自然,只要人们有正常的视觉,要获得敏锐和细微的色彩感觉,是可以通过理论的引导,实践的观察和写生的训练达到的。因此,在建筑学专业的风景色彩写生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把色彩的基础理论介绍给学生,如建筑中常用的蒙塞尔(Albert H.Mumuell,1858—1918)绘制的色相、明度、纯度三属性构成的色立体色系表,让学生了解配色的参数与构成色彩调子的三大元素;介绍谢弗勒尔(Michel Engene Chavrevl,1786—1889)的“色彩论”,有助于学生看准色彩;介绍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提出的色彩空间理论与色彩八种对比效应,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组合的审美认识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身动手实践做一些色轮、配色表、色阶、色调、色块等的练习是相当必要的。

在风景色彩写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色彩理论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色彩是真实的”,“绘画是一种 ‘光学’”。[12](12)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临摹一些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剖析艺术规律,学习绘画传统表现技艺,提高审美修养,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以下三方面作为我们培养学生色彩艺术素质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即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达到。

(1)能辨别并且描绘出接近自然界客观物象的真实色彩的表现能力;

(2)能明确感知和识别存在于自然界客观物象表层之间的色彩的冷暖关系,并把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3)能领悟到在于眼前的浑然一体的,具有某种感性因素的特定情感意境的整体色调,并把它们反映出来的能力。

三 改变学生对自然景观中空间的认识

为了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尝试在建筑学专业的风景色彩写生课程的初始阶段,首先要求学生改变对自然景观中空间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自然景观中景物无限的深远感,景物之间及景物自身的明确的深度感所产生的色彩关系,都是在限定的二维视觉范围的画面内,被人们的正常视觉感知的。伊顿曾告诫那些在色彩的空间及深度上过于下功夫的人时说过:“在深度方面起作用的力量存在于色彩本身。”[13](13)我们所表现的色彩是在尊重自然界对象色彩的同时,艺术性地再现色彩,艺术性地在二维平面画面中构成色彩。我们一定要扭转学生中力求“真实”描绘自然色彩的习惯及其潜意识,让学生摆脱自然景观的空间深度对自己表现色彩的约束。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二维平面画面中所描绘的诱人的空间深度,仅仅是一种色彩构成的错觉而已,是描绘者应用透视原理,线条的疏密,画面的黑、白、灰面积布置及色彩的三属性关系(色相、明度、纯度)等因素造成的。